【浙东观花行】溪口妙高台、雪窦寺、张学良囚禁处
呵呵,一晃又是数月过去了,春天的故事一直拖到秋天,这就是懒人的性格。其实也没有办法,事情实在太多,没有心思及时更新博客,更没有到各位老友处拜访,实望见谅。
2014年3月29日下午。离开溪口镇蒋介石的老家,坐上溪口到雪窦山的旅游环保车,来到了雪窦山。
▲01 从妙高台上看雪窦山下的景色
以前来溪口,溪口镇蒋介石的故居可以不去,但雪窦山妙高台则一定要去。因为几十年前的溪口镇,除了文昌阁以外,蒋介石的其他故居是还没有开放的,可看的地方不多,上雪窦山妙高台只是为了换换视觉。
▲02 上妙高台的小路上,多了一些花花草草。樱花自然是女士们的最爱
▲03 妙高台入口处的前方,多了一排佛塔。为什么建在这里?
从下车处到妙高台的入口处,变得完全陌生了。原先上山的路是怎样的,我已经没有印象了,但肯定不是现在这种园林式的。有一点欣喜,但更多的是失望,已经无法找到我潜意识里的记忆了。妙高台入口处前方的小水塘,应该是后来人工挖掘的,以前从来没看到过。
▲04 人工挖掘的小水塘,给游客增添了乐趣
▲05 从妙高台入口处出来,穿过小水塘,就到了对面的雪窦寺
从妙高台入口处上到妙高台,还有长长的一段上坡路。感慨我那个缺乏润滑剂的膝盖,吃过维骨力后,竟然也能正常走到山顶了,看来维骨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为美国的维骨力做个免费广告)。一路上都穿行在树林间的小道,景色不多,只有看到这一处水塘,才感到妙高台已经快要到了。喜欢水,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06 真的是没有印象了,以前的小水塘也这么美吗?
▲07 穿过前方的小桥,到妙高台已经没有多少路了
小水塘的水流经这里,跌落到下面的万丈深渊,也就形成了雪窦山闻名的千丈岩瀑布景色。过去两侧是没有栏杆的,游客可以下到下面的岩石上,与即将跌落山崖的泉水最后来一次亲密接触。有条件下去的时候我都没有胆子下去过,如今没条件下去了,就更不用说了。
▲08 右侧是通往妙高台的山路,泉水从这里飞流而下,形成了闻名的千丈岩瀑布
▲09 在妙高台上拍摄的千丈岩瀑布
妙高台坐落于雪窦山妙高峰上,因其景色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故称妙高峰。而此台就是在峰顶开出的一块平台,故称“妙高台”。在漫山树木之中,妙高台宛如凭空伸出的一块石柱,三面都是峭壁,下临深渊,象一根天柱顶起一片苍天,故又称“天柱峰”,堪称雪窦山胜景一绝。
▲10 从妙高台平台上看雪窦山下的景色
▲11 站在二楼的平台上看,前面平台确实是观景的好地方
据记载,蒋介石自幼青睐妙高台,“九岁时游雪窦山,见妙高台爱之”。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住于雪窦寺。由于寺院香客众多,居住不便,所以筹划另建安全处所,妙高台就成了首选之地。之后他每次回乡,都要来此小住。
▲12 妙高台前的平地,是观景的好地方
妙高台别墅西侧崖石边上建有小亭“栖云亭”,蒋介石及他的幕僚和随从,以及造访的民国政要,常在此观赏雪窦胜景,休闲怡情。
▲13 栖云亭是休闲怡情的好地方
蒋介石的别墅就建于妙高台上。这是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院中有天井。二楼三间房间,分别是蒋介石休息、会客及工作的场所。刻有蒋介石手迹的“妙高台”匾额,现仍悬挂于此。天井中间有座石塔,据说是清初高僧不奇和尚的墓塔,建造的时候保留了下来,现仍在原址。
▲14 蒋介石手迹“妙高台”匾额。天井中间的石塔据说是清初高僧不奇和尚的墓塔
根据1948年11月宋美龄赴美求援之前的嘱咐,妙高台别墅的会客室、卧室以宋美龄的喜好布置。时局急剧变幻中的这间会客室,依旧斯文地悬挂宋美龄手绘国画,还有张大千赠与宋美龄之画作。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张群、陈立夫、黄少谷、林蔚文、李弥、阎锡山、刘斐、刘安琪、张治中、吴忠信、陈诚、宋希濂、周至柔、胡仲南、居正……他们各负使命,远道而来,再次向蒋介石面呈战记,请示机要,密商要务。
▲15 妙高台别墅二楼居中的会客室
▲16 妙高台别墅二楼东面蒋介石的卧室
▲17 妙高台别墅二楼西面蒋介石的办公室
1949年1月,蒋介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被迫第三次下野,于1月22日回到溪口,住在妙高台别墅,幕后操控着国民党的军政大权,向各地党政军机关发出过无数道指令、信件。小小妙高台,一时成为国民党中枢首脑机关。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宣告失败。是日,正值蒋经国40岁生日,蒋介石特书“寓理帅气”匾额赠予(此匾额现在蒋氏故居丰镐房),字里行间期望儿子成大器。第二天,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第四天解放南京,第6天(4月25日),蒋氏父子悄然离开妙高台,离开溪口,成为绝别。
▲18 妙高台别墅二楼的主要场景
在妙高台别墅一楼的相关展示中,可以看到蒋氏父子离乡前的一些场景。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来日无多,因此抓紧时间祭扫祖坟,遍酬族中父老,做离别故园的准备。其中,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宣言。本想再到丰犒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行,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日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19 在此种状态下的离乡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第三次下野后,蒋介石在妙高台别墅和另一处下榻地蒋母墓庐分别安装电台,并增设长途线路,衔接南京“重要军务台”,还命电话监听官监听桂系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一切消息。此时溪口取代南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国民党政治中心。
▲20 妙高台别墅一楼的机要室
这种滑竿,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当年,蒋介石就是坐这样的滑竿上下雪窦山的。
▲21 当年,蒋介石就是坐这样的滑竿上下雪窦山的
离开妙高台,去雪窦寺看看。都是套票内的,去看看也无妨。
▲22 穿过小小的水塘,回首看看妙高台入口处
二三十年前曾数次来雪窦山,只是看看妙高台,从来没到过雪窦寺。当然,那时也听说过雪窦寺,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查找了资料,原来雪窦寺在文革时期被拆毁,仅留下东厢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成立修复雪窦寺筹备委员会,几度修建,2008年11月才重新开光,与游客见面。难怪。
▲23 雪窦寺前的场景
▲24 雪窦寺正大门。正门可以看见高高的弥勒佛像
近现代以来,蒋介石家族与雪窦寺结下因缘。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又名玉表)虔诚信佛,中年之后专心修行。蒋介石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熟读经书,经常步行到雪窦寺烧香拜礼。蒋介石在老家溪口镇居住时也时常携扶其母前往敬香。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窦寺方丈果如和尚,卒后在寺内悬像供奉。蒋介石回乡常在寺内瞻拜憩留。太虚法师1932年任住持,蒋介石曾请他为元配夫人毛福梅讲解《心经》,在寺内辟静室供毛氏诵经修行。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从小也常来雪窦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雪窦寺一度曾成为蒋家的家庙。
▲25 第一进大殿,没看到说明,无法介绍
▲26 第二进摩尼宝殿,又称弥勒大殿,宋代建筑风格,内奉弥勒天尊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全称“阿逸多弥勒”。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婆罗门,即现在的尼泊尔王国境内,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先于释迦牟尼入灭,被释迦牟尼记为“当来成佛,字犹弥勒”的“未来佛”。他入灭后上升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经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再下生人间,于龙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分三次广传佛法,普度众生,就是佛经上通常所指的“龙华三会”。
▲27 摩尼宝殿后的弥勒佛像
雪窦山,宋时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是佛教界公认的“未来佛”弥勒佛的道场。故此,修如此大的一尊弥勒佛像在此似乎也情有可原。同伴中有的已经开始去爬弥勒佛像下的莲花宝座了,我则坐在摩尼宝殿后的门槛上,略事休息。
▲28 在摩尼宝殿后拍弥勒佛像全景
▲29 同伴长焦距拍的弥勒佛像全景,莲花宝座上的游客变成了蚂蚁
闲人好事,不经意间让我发现了一件怪事。每次起风的时候,怪异就出现了,“佛道”前遍插的彩旗都是向东面飘扬,而我前面站着的导游举着的小旗却是向西面飞舞……记住,是每次起风的时候都这样,完全可以排除龙卷风的因素。
▲30 远处的彩旗向右飘扬,导游的小旗却向左飞舞
离开本就不感兴趣的雪窦寺,一行人去雪窦寺西侧的张学良曾一度被软禁在此的旧中国旅行社。
▲31 张学良第一囚禁地在雪窦寺西侧的213省道旁

▲32 张学良第一囚禁地的入口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了几十年。据记载,张学良在大陆的囚禁地达9处之多,奉化溪口雪窦山是张学良的第一幽禁地。事实上,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在米春霖、贺耀组、戴笠的陪同下被移送至溪口镇时,这里的房子装修还没有结束,故暂住溪口镇上的文昌阁。1月14日晚,蒋介石在他母亲王采玉的坟庄请张学良吃了一顿饭,磋商西安事变善后问题。1月24日张学良才从文昌阁移居中旅社,一直到9月22日这里失火焚毁,张学良又被移居雪窦寺。
▲33 走进大门,迎面就是张学良的铜像
在这里看到张学良的第一囚禁地,很多人更容易联想到“西安事变”,而忽视了拥有百万雄兵、无数兵工厂军火库乃至飞机野炮装甲车的张学良,一枪不发地丢弃了其父张作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
▲34 张学良在奉化的囚禁地
都说虎父出犬子,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在民族气节上是铁了心的,对苏俄毛子毫不退让,对日本人的手段也是软硬不吃。然而,养尊处优的“少帅”,于温柔乡中乐不思东北。且看百度上对张学良的一段评价:“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就可以大体知道张学良的为人。张学良空有虎父营就的舞台,并无腾挪舒展的功夫,指望其抗日爱国也太难了。面对日本人的挑衅,一退再退,以致东三省沦陷。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而从蒋介石日记中看到,蒋公是事变后第二天晚上才从上海知道此事的。蒋公是否当时就意识到要承担历史责任而在日记中故意歪曲事实呢?那就再看看张学良是怎么说的吧。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张学良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那时不仅蒋介石早已逝去,蒋经国亦已辞世。假如说,蒋氏父子,尤其是蒋介石在世时,他谈历史问题还有所顾忌的话,这时他应该可以直言了。也正因为如此,他这时才主动邀请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教授“为他的回忆录捉刀”。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绝对不是的。”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张学良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因此,哪怕是百度,对“九一八事变”的评价也变为“过去长期认为九一八事变为蒋介石一贯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
▲35 曾经囚禁张学良的中旅社,旧貌已不复存在
以前看过历史书,印象中张学良在东北三省沦陷后被蒋介石免去了职务,长期在北京一家医院养病。1934年至1935年期间先后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武昌行营主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为什么会制造“西安事变”?个中原因我不想在这里剖析。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安事变”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终于稳住了自己的根据地,并在随后的八年抗战中迅速地将队伍从原来的5.5万人扩大到了120万人,有了与国民党抗衡的实力。
▲36 张学良在中旅社的卧室
现在再来说说张学良在雪窦山的囚禁生活。相对于其他时段的幽禁生活,张学良在雪窦山期间所享受的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获准轮流到雪窦山陪伴。他们不断外出,到附近的名胜古迹游览参观。每次由张学良事先提出要游览的地名,或把雪窦山的地图给看守人员,看守人员就根据张提出的时间、地点,先行布置,准备好游览和野餐工作。经过蒋介石的批准,张学良还到外地游访过几次。第一次是1937年2月26日到宁波天童寺游览。另一次就是到距离溪口100多公里的新昌大佛寺游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特务队长和队副乘小车,十余名特务荷枪实弹,乘大车同往。和尚看到这个前呼后拥的架势,还以为是当朝的显贵驾临,忙由方丈出来迎客,陪着张学良在寺内游览一遍。游览完毕,方丈准备了三桌丰富可口的素餐招待。张学良和赵一荻吃了都赞不绝口。
▲37 张学良在中旅社接待宾客的客厅
张学良爱好运动,经常和警卫打排球、篮球。不久,在招待所前面的院子里修了一个网球场,立了一副单杠,供张学良锻炼。夏天,他常到离山10华里的沙堤大溪游泳,中间有5华里险峻的山坡,上下需用藤轿代步。后来,特务们在网球场旁边挖了一个小型游泳池,就不再到沙堤大溪了。碰上阴雨天,张学良就找警卫下象棋。不外出时,张学良的生活作息颇有规律。他每天早晨7时起床后,叫人抬一张椅子放在露天走廊,坐下来呼吸一会新鲜空气,才到饭厅吃早点,有时是送到他房间里。他喜欢吃火腿煎蛋、牛奶、花旗橙子。吃完后就到书房读书一小时,再回卧室。在未吃午饭以前,他要到饭厅或走廊活动一下。午饭照例是由队长、队副陪着张学良夫妇吃。饭后略为休息,有时找警卫下象棋、打排球。晚饭后,他主要是听收音机,关注外界的动向,有时也找警卫下跳棋,打乒乓球,以消磨时间。晚10时左右就寝。
▲38 张学良的书房,书基本上都是从上海运来
在饮食方面,供应较为丰富。张学良喜欢吃的花旗橙子、美国苹果、可口可乐汽水等,都能满足。特务队每个星期都要派人去宁波购买他喜欢吃的海味、水果等食品。花旗橙子有时在宁波买不到,就买点外国水果罐头代替。蒋介石通过宋美龄,也经常馈送一些生活日用品、衣服之类的东西。宋子文曾寄来整箱的外国水果和可口可乐汽水,有时军统局也委托中国旅行社代买一些运来。张学良每天都要喝三四瓶可口可乐,有时也喝咖啡。
▲39 中旅雪窦山招待所总经理钱君芷办公室,钱担负张学良的服务工作
当时,军统局专门成立了一个监视组织,全称是“军统局派驻张学良先生招待所特务队”,设有队长、队副、副官(负责经费开支)、事务员(负责经办生活用品)。队长刘乙光,中校,对外称秘书。便衣特务队员30多人,分为三个组:警卫、随护、巡查,担任便衣警卫,每天派有值班人员,将张学良的一言一行、生活情况详细地作秘密记载,向队长汇报。除便衣特务队,还有一个宪兵连担任武装警卫任务。此外,还配备有电台一部、报务员一人、邮电检查员一人、厨师二人、医生一人以及高射机枪二挺;便衣警卫、宪兵连及所有人员、装备均归刘乙光直接指挥。
据说,宋美龄曾当着蒋介石和戴笠的面,让蒋介石吩咐戴笠:“不许对张学良胡来!”宋美龄还交代戴笠:“到溪口后要让张学良自由走动,要命卫士照顾生活,允许老友探望,允许对外通信。”
▲40 队长刘乙光,对外身份是张学良的秘书,看管和照顾张学良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刘乙光,因为他负责看管张学良整整25年(1937~1962)之久,与张的后半生关系极大。刘乙光(1898~1982),湖南永兴县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黄克诚大将不仅是小同乡,而且是早年的“患难之交”。刘乙光从第三师范毕业后,黄克诚鼓励他去投考黄埔军校。刘乙光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在北伐军中做政治工作,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师第二旅某团少校训练官等职务。而黄克诚从师范毕业后前往广州进了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黄克诚领导湘南暴动失败后,流落到南京、上海寻找共产党组织关系,意外地在南京遇到了刘乙光。此时的刘乙光虽然知道黄克诚的共产党员身份,还是积极帮助他,亲自把黄克诚送到上海,以后每月还寄钱接济黄克诚,并给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介绍工作。刘乙光也向黄克诚透露了考虑去苏区参加红军的想法。但此后刘乙光不仅没去苏区,反而担任了蒋介石的警卫队长,再后参加军统,成为特务头子戴笠的红人之一,被戴笠选中为看管张学良的特务队长。
▲41 张学良的客房,邵力子曾住在这里陪张学良读书
▲42 张学良的医务室
有没有感到这篇博文突然刹车呀。短短的篇幅,很难全面展开。总感到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已经骑虎难下了。
想到蒋介石日记中张学良的评价: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
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突然冒出了这么个想法。如果张学良不是被蒋介石软禁起来,过着清心寡欲又有规律的生活,那么,他在花天酒地的世界里,能活到101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