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影片《细细的红线》的背景是在一座小岛上,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美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场的一次伟大转折。然而,在影片的最后,离开这座岛屿的主人公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他望着逐渐远去的小岛,不禁自问,黑暗和光明,仇恨和愤怒都来自同一个心灵,同一张面孔吗?
瓜达尔卡纳尔岛曾是纯洁无邪,充满原始风情的处女地,为什么会成为“死亡之岛”、“饥饿之岛”和尸臭冲天的“血岭”?这里爆发了什么样的“屠宰场”大战?对于和电影主人公那样的普通士兵,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灵炼狱呢?
1942年8月,美军与日军为夺取这个小岛,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血战。1942年出,日军占领了离瓜岛不远的战略要地拉包尔时,对瓜岛并不关心,日军大本营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小岛在哪里。他们更不会想到,瓜岛这个日语中同“饿岛”读音相似的名字,预示了日军在瓜岛上的命运。日军大本营认为,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至少要到1943年才能恢复元气。而日军陆军大部份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没有攻陷澳大利亚的兵力,但只要将瓜岛在内的新几内亚建成海空防御堡垒就可以封锁澳大利亚,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大本营派遣3000士兵在这里日夜赶建机场。
日军统帅部没有想到的是,美军很快就行动了,并且将瓜岛作为反攻的第一战。1942年8月7日,美军陆战一师夜袭瓜岛,一举拿下日军正在修建的机场。日军逃入丛林,坚持作战,等待外援。瓜岛退隐丛林的日军给日本统战部发去告急电报“敌军锐不可当,我军誓死坚守阵地,愿武运长久”。
裕仁天皇得知美军占领瓜岛后,非常震惊。海军军令部长官永野修身好不容易安抚好天皇,首相东条英机也开始发火了,他大骂海军,说他们只顾抢攻,占领瓜岛竟不告诉陆军,以致陆军未派驻岛部队,给美军钻了空子。永野修身无言以对,随后就气急败坏地严命山本五十六夺回瓜岛。
反攻瓜岛作战计划的正是因马来战役荣升参谋本部作战班长的青年军官辻政信,马来战役的经验告诉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尽快增援是日军唯一选择。
8月9日,日本海军三川军一中将率多艘战舰,趁夜逼近瓜岛遭遇同盟军舰队,随即率先发起了狂风般的炮击。顷刻间,澳大利亚巡洋舰“堪培拉”号,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相继沉没,一千多名盟军官兵战死。日军士气大振,但他们忘记了,他们本来第一任务是要袭击美军运输舰队,当他们庆祝胜利的时候,美军的运输舰队已平安的将大量物资运输上岛,美军士气大振。而岛上的日军还处于饥饿之中。
少带给养,快速突进,正面进攻,上次日军马来之战的成功经验成为这次日军瓜岛战役的既定战略。9月10日,川口旅团增援到达瓜岛。临行前,辻政信告诉他们美军不堪一击,远不如日军熟悉的中国军队。日军相信,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给养和装备,而是人。川口旅团没有带多少重武器,靠血肉之躯发起冲锋。然而,在装备精良,兵力是日军五倍的美军面前,日军战死1200人,只换来了40名美军阵亡。
这场叫做“血岭之战”的战斗惊动了日军大本营,大本营认为,瓜岛美军人数远高于预计,至少1万人以上。10月13日,日军集结了两万名士兵、200门大炮、75辆坦克装甲车,向瓜岛美军发起进攻。然而,此时岛上美军已达两万三千人,因此,占据优势的美军很快让战争局势明朗化,日军将校大部分战死,坦克也多数被击毁,反攻彻底失败,瓜岛的日军绝望了。
然而让胜券在握的美军没有想到的是,瓜岛的地狱之门才刚刚开启。10月25日,岛上日军几乎弹尽粮绝,身边只剩下了刺刀。当晚,成群的日军呐喊着冲出丛林,美军营地顿时一片大乱,很多沉睡的美军刚刚睁开眼睛,黑暗之中只见刀光一闪就失去了生命。战局眼见着就要发生转折,但多数日军因饥饿而体力不支被迫撤退。
11月12日黄昏,日军的援军到达,再次发起冲锋,守岛的美军高度紧张,他们在火力上拥有绝对优势,但近身肉搏却不是日军的对手,一旦被日军逼到身前,便几乎注定战死,有美军士兵因过度紧张向丛林里乱扔手榴弹,甚至炸到了自己人。战斗之后,对日军又怕又恨的美军通过侮辱日军的尸体泄愤。

然而,日军的自杀式冲锋,因为饥饿逐渐也坚持不下去了。陷入饥饿的日军采取了一种“猛兵饲育”的办法,凑足一部分剩余的食物,挑出身体特别强健的30人,让他们吃饱,然后组成敢死队,携带手枪,炸药等武器偷袭机场。居然不断重创美军,后来所剩食物越来越是少,日军就用抽签方式选出一人,凑几粒米熬一碗粥,让他喝碗粥就去袭击美军岗哨。这些体力不支的日军,往往有去无回。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日军成批地饿死在丛林里,无数身体腐烂生蛆。因为饥饿,奄奄一息的日军士兵甚至长大嘴巴诱使苍蝇飞进嘴里。
当美军战后打扫战场时,看到无数活活饿死的日军,已经变成了一副骨架。战争如此残酷,让他们的胜利喜悦一扫而光。这样美丽的一个小岛,因为人类的自相残杀变成了地狱,很多在和平中长大的美军没有见过这样的惨象,一度精神崩溃,他们开始反思,这就是人类苦苦追求的真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