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故居
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居,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四周风景优美,毗邻古桃叶渡,被命名为秦淮水亭,是当地群众最喜玩赏之所在。
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故居占地约八百平米,与吴敬梓纪念馆仅一水之隔,长方形的院落式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渡口立有上书“桃叶渡”字样的石碑,其后不远处,乃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相传这里因西著名的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而得名。院落北半部分,便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内有洗砚池、文木亭等园林景致,四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文人生前的生活遗迹历历在目。居室内一应器物俱全,多宝阁上陈列着多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活片断,皆在此处展现,因而人们常说,吴敬梓故居,无疑是研究吴学文化之无可取代的重要历史遗迹。
游吴敬梓故居,最值得细细品鉴的当属秦淮水亭。这座仿明清亭榭式的三层楼水亭建于故居以北,上下层次分明。第一层可见到吴敬梓的出生地,安徽全椒乡野的全景图;第二层便是《儒林外史》名作及各种插图版连环画,以及后人对该作的向关研究文章。
当年吴敬梓在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其后半生的光阴大半投入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上。书中人物情节皆以秦淮河为背景,幽默诙谐中深刻揭示了官场腐败与盛世危机,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不朽的名著。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夏季,该馆坐落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地理上南临新襄河,北依走马岗,与大文豪吴敬梓的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占地约五千平米,是当地政府为纪念安徽第一文学名家,名作《儒林外史》的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而建。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曾在文革时期遭受厄运,直至1984年经历过一次翻修重建,建成后,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最爱去的休憩娱乐场所与文化体验场所。
据悉,吴敬梓纪念馆周边环境古朴清幽,馆前矗立着吴敬梓石像,布局讲究,气势恢宏。房屋建筑均仿照明清风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曲槛迥廓,外观上尽显古典建筑之意境美。许多文人雅士慕名来此观光旅游,每每来到此处,皆对眼前所见赞不绝口,称这里的建筑既有南方园林之秀美,又有北方古建筑之雄浑,假山回廊,一草一木皆具匠心,不愧为古迹珍藏之所在。
吴敬梓纪念馆所收录的历史臻品中,以吴氏家珍为最,兼有无数学者名流政要留下的墨宝。其馆藏文物数量颇丰富,在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些质量上乘的精品得以完好地保存,目前,光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就多达三十六件。
不仅如此,吴敬梓纪念馆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充分显现了其不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物价值,由此,当地县委、县政府亦十分重视纪念馆的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此举也为景区建设河招商引资项目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吴敬梓是哪里人
清代著名小说家,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哪里人?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世普遍认为吴敬梓是安徽省全椒县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保留下来的吴敬梓手书《兰亭序》中,印鉴犹在,上有“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因此,有关吴敬梓是安徽省全椒县人说法,确实有据可考。
吴敬梓像
由于吴敬梓的家乡地处江苏南京秦淮河畔,因而,他还得了一个“秦淮寓客”的雅号,为吴敬梓是哪里人做了又一重注解。
原本出身名门的吴敬梓少年时颇有才学,祖上出过不少进士及第的才子,然而到了青年时期,吴家陡然家道中落,饱读诗书的吴敬梓不仅功名无望,甚至连生活也日渐窘迫起来。在历经屡考不中的挫折和目睹官场腐败的现状之后,心灰意冷的他索性放弃了求取功名的念头,将后半生的光阴和心血全部倾注到文学创作及书法方面。
吴敬梓晚年自称“文木老人”,相传乃是因为其家有“文木山房”之故。在回家归隐的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及多部史学著作,有关这些事迹,多被收录在吴敬梓家乡的《全椒县志》中。
据民国时期重新编撰的《全椒县志》显示,吴敬梓晚年所编著的《文木山房诗说》,堪称我国近代史上研究《诗经》的旷世名作,而奠定了吴敬梓安徽第一文豪地位的,则无疑是他倾尽后半生心血所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家庭出身
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地方官宦世家,早年门庭显赫,家族中人才辈出,吴敬梓的曾祖曾得中过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也是一位薄有才名的监生,吴家族中叔伯也皆为进士及第,如此看来,吴敬梓家庭出身高贵,家学渊源,童年时期受到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因而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才有此成就。
吴敬梓像
童年时期,由于家庭出身环境的影响,吴敬梓在诗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当时吴家家世显赫,常有文人来往,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下,聪明好学的吴敬梓很早便在文学上展露出过人的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其读书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常常令人惊叹。
少年时代的吴敬梓经常随父参加一些当地风雅名士的聚会。加之吴敬梓家庭出身官宦之家,因而自然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气度,开阔的胸襟中饱含淡看红尘的高洁之志,与他接触之人很容易被他高雅的气质与非凡的眼界所折服。
据说有一次,未及弱冠之年的吴敬梓赴县中名士的宴会,踌躇满志间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其才思敏捷与诗境雄阔,可惜,在现有史料中,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能够读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创作的一首“观海潮”。
至青年时代,吴家家道中落后,吴敬梓便再也无心功名,只将满腔热血与毕生精力尽数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因而终于成就了人们所熟知的不朽名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是怎样的人
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是怎样的人? 提起吴敬梓,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他的不朽名作《儒林外史》,其创作水平达到了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然而说起吴敬梓的为人,则必须客观地评价。纵观其五十四年的短暂人生,前半生的吴敬梓少年成名,家境殷实,生活富足,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富二代,后半生则经历了由富贵之家落魄至穷困潦倒的命运转变,加之亲眼目睹了官场腐败与底层百姓的疾苦,遂变得淡泊名利,知趣高雅,将半生心血倾注到文史编著上,这才成就了清代文学大家的美名。
吴敬梓像
其实,关于吴敬梓是怎样的人,坊间还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流传。有人称其终生无缘官场,乃是由他愤世嫉俗的性格而起。
相传少年时期的吴敬梓思想较为激进,时常纵情悖礼、放浪不羁,是一位游离于封建正轨之外的“败家子”,因而多次遭到封建家长训斥。早在家世败落之前,他便有一身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傲骨,年过而立之后,他离家移居南京,本以为可以时来运转,谁知到了南京后,经济更为窘迫,潦倒至卖文度日,甚至落魄到以藏书换米。
寒冬腊月,吴敬梓邀上三五好友,绕城墙步行几十里,边走边悲歌长啸,直至天明,众人大笑着散去。这种文人间清贫过冬的日常活动,被吴敬梓称为“暖足”,既为御寒,又是一种简单的户外运动,不难看出,吴敬梓在清贫中依然保持的的豁达与豪爽,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由此可见一斑。
吴敬梓字
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人士。全椒吴敬梓纪念馆介绍中称“吴敬梓字敏轩”,并且现存于世的吴敬梓手写《兰亭叙》文稿中,还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清晰可见,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吴敬梓像
吴敬梓字敏轩。作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吴敬梓的故事在全椒当地,可谓家喻户晓。
原本出身官宦世家的吴敬梓天资颖聪颖,家学渊源,文章过目即能背诵,自幼便被父亲寄予厚望。相传吴敬梓除了精心研读儒学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此小小年纪便学识渊博,行文作诗能一蹴而就,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才子。
可惜吴敬梓成年后,吴家家道中落,他本人屡次科举落地,深感功名无望,加之吴父过世后,族中亲友对族产虎视眈眈,更令他亲身体会到世态炎凉,饱尝人情冷暖,索性放弃了科举之途,离家搬迁至南京,后半生专心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安心充当起他的“秦淮寓客”来。
这一时期的吴敬梓经济上已陷入窘境,时常需要靠卖书卖文为生,然而他依旧不改交游广阔之习性,因此平日里还是与诸多文人雅士相互来往,品评书画,饮酒作诗,更为了带头修缮祖祠一事,不惜卖掉了最后的祖产——全椒老屋,因此在族人中留下了一句“不善治生,生性豪迈”的评价。由此不难想象,至五十四岁寿终之时,昔日远近闻名的全椒才子,生活上早已清贫到家徒四壁的地步了。
吴敬梓的故事

说起清代著名的大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相传他出身官宦人家,年少时饱读诗书,经常随父亲游历各地,因而见多识广。世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少年时代的吴敬梓无疑是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幸运儿。
吴敬梓像
然而命运有时也无情,到了二十三岁上,吴家家道中落,祖宗福荫渐渐用尽,加之屋漏偏逢连夜雨,吴敬梓的父亲又突然去世,从此,吴敬梓的故事翻开了辛酸的一页。
在其后半生的岁月里,不仅功名无望,且经济状况也日渐窘迫,常常需要卖文以换银钱谷米,甚至连家中珍贵的藏书也不得不送进当铺维持生计,加之原本出身官宦人家的吴敬梓又生性豁达,不善营生,朋友来往间多有银钱接济,往好听了说是乐善好施,慷慨救急,说不好听了,也就是族人时常拿来褒贬他的那句“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在安徽全椒县广为流传的吴敬梓的故事中,有关吴敬梓缺乏金钱观的说法,亦普遍被人们所认可。
年过而立之时,吴敬梓迁居南京。尽管家境已十分艰难,依然爱好宾客交游。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各类名流雅士,也亲眼见证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生活阅历愈发丰富。在与形形色色的达官贵人周旋的过程中,吴敬梓逐渐领悟到科举制度的弊端,饱尝世态炎凉之后的他,终于放弃了曾经醉心的功名,转而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上,历经多年批阅编修,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吴敬梓的风格
读过《儒林外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对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才子吴敬梓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吴敬梓以犀利讽刺的笔法写尽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昏聩与官场的人生百态,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吴敬梓作品
说到吴敬梓的风格,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近代史上另一位以“文化刺客”著称的文学巨匠,事实上,那位大文豪亦对吴敬梓的作品赞誉有加,认为其创作“秉持公心,指擿时弊”。这位人所共知的近代文学巨匠,便是有“国魂”之称的鲁迅先生。数百年后,鲁迅小说横空出世,其多部著作中贯穿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犀利批判的锋芒,毫无疑问是从先辈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理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据说《儒林外史》创作期间,适逢吴敬梓人生低谷,父亲亡故后家境日渐艰难,很多时候甚至柴米都难以为继,不得不以卖文卖书、典当家私为生。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忽然对人生境遇及官场仕途有了一番全新的理解,因此,后世一致认为,若无成年后的坎坷经历和对清代科举制度的深度剖析,原本出身宦官世家的吴敬梓断不会倾尽毕生心血写成这样一部满含辛辣讽刺意味的《儒林外史》小说,独树一帜的吴敬梓的风格,亦不会给后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及深远的影响。
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
吴敬梓出身安徽全椒县官宦之家,家中曾出过不少翰林名士。幼年的吴敬梓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颇为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满腹经纶,写诗作词常有惊艳之笔,因而从小便被一众族人看好,将来必定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苗子。旧时文人求学大多为博取功名,通达仕途,这一点甚至被称为少年才子的吴敬梓也不能免俗,因而可以认为,早期的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并不排斥,至少还是希望能通过科举之路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的。
吴敬梓像
然而成年之后,吴家突遭巨变,家道中落,父亲获罪,往日围绕在吴家周围的文人雅士便少了许多殷勤,加之清代官场潜规则横行,卖官鬻爵,走后门现象屡见不鲜,怀才不遇的白衣书生往往因无钱疏通关系而被拒于庙堂门外,终生没有机会一展济世为民的抱负。
在历经屡次落地的挫折后,看透了世态炎凉的吴敬梓已然对功名心灰意冷,此时的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显然没有了少年时代的热衷,相反,他开始痛恨官场的腐败与追逐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造成的人性扭曲,这一系列愤世嫉俗的感慨,在他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表露无遗。
今人读吴敬梓的作品,看到的似乎尽是作者对满清官场的辛辣讽刺,然而仔细想想,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显然并非外界所传言的那么清高,曾经醉心功名,结果却因求而不得所以愤恨,这好像是旧时所有无缘官场的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