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运用直接导入,增强学习兴趣
所谓直接导入就是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这节课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对待他们所学的这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在教学货比三家时,一上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家准备购买一台冰箱,你能帮他们做做小参谋吗?”然后教师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货比三家”。又如:在教学“证明”时,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命题一定正确吗?然后教师指出它是否正确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证明,这就是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直接进入学习角色,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
二、创设悬念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件事:一天晚上小明到小华家玩,小华正在做作业,小明看了其中一道一元二次方程2008x2+2009x-2010=0解答两根都是正的,立即说错了,他怎么立即知道结果错了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三、以旧引新导入,降低知识难度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前,先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如“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①2x-8>5x+1,②11-2x<21-4x”然后将这两题联列,让学生再来解决,巧妙地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既降低知识难度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创设情境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在新课讲解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例: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这三幅优美直观形象的图案,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又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时,用多媒体展示蔬菜专业户张大爷搭建塑料大棚的画面,提问:“你在图上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搜索有用信息,“知道了张大爷钢架跨度为6m,330,高度为1、8m,80m长,每3m长为一根钢架”。“你们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形成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想努力把画面中的情境资料形成数学问题,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探究解题方法(出示课题)。这样就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学到了新知。
五、巧用类比迁移,诱发学习兴趣
类比迁移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指出问题,作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的方法,尽管由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在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式加减法则时,可根据分数加减法则类比成分式加减法则,同样三元一次方程解法类比于二元一次方程解法;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类比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通过类比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简单化,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有效导入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