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如
何为深度学习?
结合Hattie团队的900项元分析,可以识别出AIR深度学习项目中教师所使用的高影响力教学策略,它们对深度学习的广泛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清晰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清晰度越高,学生投入到实现目标所需工作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对成功的标准了解得越多,其能够确定的达到标准所需要的特定行动就越多。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起点就转变自己,从认知、人际和自我认知三个领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将其细化成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有意识地使用技术。
一些灵巧易用的APP工具有助于教师用好同伴教学和信息丰富的反馈等策略,也可以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使学习可视化、进行真实性活动等;借助技术教师可更方便地进入广泛的专业共同体,与其他教师集体性地工作和开展教研。
“教”和“学”是互动着的“伙伴”。
许多聚焦深度学习的教育变革项目均证实了影响学习结果的几个主要策略,如提供形成性评价(0.90)、反馈(0.75)、元认知(自我调节)(0.69)、同伴辅导(0.55)。
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改变传统的授受;但这不等于说,教师只需用一种策略或者只用效应值最大的策略,而是要根据教学情境来选择有效的策略,其中并不排除直接教学。
结构化。
对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均取决于学习对认知结构的优化度。碎片化的知识会阻止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对知识的远迁移,以及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劣构问题。教师要防止呆板的记忆,可通过刻意的练习对知识结构加以及时的整理和重组。
人际能力和自我能力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这两个领域的能力并非靠一时一事即可形成,它们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美国、法国的新教育法案均强调常规地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和科学论证的能力、合作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
笔者团队的比较研究表明,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科学本质的关注以及反思性批判的行为习惯和水平上均有更好表现。
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学习的泛在,而学习科学的发展则挖掘出深度学习的机制。两者合力,使通过技术广泛地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可能,这也成为当今大互联时代世界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2015年10B刊,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