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我坐在街边的咖啡店里与闺蜜闲话家常,她坐在我对面吐槽并反思着自己近日的行为,说家里的熊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她每天都处于“火山爆发”的边缘,日复一日与孩子发生言语冲突,等冷静下来,又后悔不迭。
闺蜜吐槽到一半,突然转了话题,跟我说起了一个沉寂多年的故事“:
十五年前,她生活在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尚未走进车水马龙的大城市,认识的人除了父母家人,就只有家属大院里的那几个孩子。
与她一起长大的那个孩子,叫樱子、
她们嬉笑打闹着度过了童年轻盈的时光,她们以为自己会在余下漫长的岁月里陪伴对方成长。
可是,樱子没有遵守约定,她缺席了。
那一天,樱子弄丢了爸爸交给她买东西的三块钱,晚上,闺蜜听到了来自樱子父母的难听之至的叫骂声与樱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那个寒风凛冽的晚上,樱子没有被允许回家,没有人知道她在院子里站到了几点钟。
那个年代的街道上也没有任何监控设备,没有任何线索可以提示她究竟去了哪里。
也许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摸索着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给这个家庭留下的,是无尽的悔恨与沉痛。
听完这个故事的我,心中徒留一片愕然,那究竟是怎样一种伤害,能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还比不上口袋里的三块钱?
闺蜜告诉我,樱子的父母是“棍棒教育”的忠实信徒,在家里,她不小心摔碎一个碗,打破一个杯子,都会使父母暴跳如雷,出言讽刺,极尽挖苦,她活泼的外表之下潜藏着的其实是一颗极端敏感,支离破碎的心。
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抱怨、恐吓与不满之中,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我想,让樱子真正恐慌的,不是丢失了那几块钱,而是父母所给予的,不可侵犯的“威严”。
我还有一个朋友,是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有一次她跟我聊天的时候提起,她们班有一个小姑娘,常常被高年级的同学勒索欺负,作为班主任,她有责任通知孩子的家长。
但是,当这个孩子知道老师要请父母来学校的时候,她万分恐惧。
朋友说,请父母来学校,只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真实情况,受惩罚的不会是她,但这个小姑娘还是万分抗拒。
在老师的一再追问下,孩子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她以前遭遇校园欺凌的时候,哭着回家找父母哭诉,但换来的,是父亲怒不可遏的大声斥责:“被人欺负了就只知道回家哭诉?自己没用能怪得了谁?”
她说,比起被打的疼痛,父母的冷嘲热讽更加让她惊恐。
也许,这位父亲的目的只是在于让孩子不要过于懦弱,希望孩子勇于面对不良势力。
但是,孩子要如何懂得父亲的这种“期许”?她从家长的言行中感受到的,是各种负面情绪,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理解与安抚。

总是有很多人在问:为什么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不告诉父母?为什么当孩子遭遇伤害,为人父母的往往都是最后才知道?
总是有很多父母在抱怨,为什么随着成长过程的推进,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什么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愿意倾诉,青春期的孩子却离经叛道?
害怕家长的言语嘲讽,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害怕遭遇来自家庭的二次伤害。
也许,这就是答案。
家长们,你们可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做的所谓错事对他产生的影响,远远敌不过你们给他带来的伤害!
偷吃了几颗糖,打碎了一个碗,和小伙伴吵架,数学考试没有及格…
这些都只是小事,站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健康的,完整的孩子,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事情?
可是,有多少次,你在孩子面前怒发冲冠火冒三丈?有多少次,你在孩子面前挥起了拳头?你在孩子心理埋下了多少怒目圆睁,恶语相向的丑恶形象?
你忘了,你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个不那么完美的孩子。
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未曾知晓,教育孩子的本质在于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孩子面前耍父母威风,绝对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畏惧于你的强权,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需要的是爱与理解,是与父母之间的平等对视,而不是讥讽与责骂。
请不要再把你的威严胡乱地用在你的亲子关系上,那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破坏孩子对你的信任度,请不要让孩子在你们之间划开一道深深的鸿沟,终有一天,你再也走不进他的内心。
我想,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和被贬低至尘埃的孩子。
请不要再说:“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少插嘴”,“人家都能考一百分你为什么只能考八十分”,“你有什么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请不要再横生不满,不要再拿他和别人进行无端的比较,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他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小世界。
有句话说:“说别人容易,说自己就会变得困难。”
在我们内心烦闷生气时,与对方的交谈就会变得充满怨气和指责,但是,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不断用贬损孩子的信息,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效出现。
因为,贬损信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个孩子成天被骂笨,呆,坏,日子久了,我想那个孩子要不笨都很难。
被父母每天疲劳轰炸,渐渐地他会自我暗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懒惰虫,是个没有大脑的白痴。
孩子的自信心被父母错误的信息,一点一滴地践踏着,人格就无法朝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因为,他缺少一份自尊、自我肯定与自得的傲气。
心理学把接纳视为沟通的先锋。
接纳就是在跟孩子沟通时,注意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更妥当的回应。
当需要说服孩子的时候,接纳的语言表述是:“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家长们要通过鼓励的方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
家长们要善于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地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渐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试想,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威严但不失包容,维持好家长高大形象的同时也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既能做孩子人生的导师,也能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谈心聊天,让孩子真心实意地敬重你,而不是惧怕你,这样,是不是更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呢?
我们都是不完美小孩,可成长是那么美好的过程,我们,慢慢走。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