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国藩 大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大清国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家族上下一至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博大精深,著书立说,是近代儒家宗师;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农历十月十一日亥时,八字为:

               财  伤  日  伤

               辛  己  丙  己

               未  亥  辰  亥

                6岁   16岁   26岁   36岁   46岁   56岁   66岁

         大运:戊戌   丁酉   丙申   乙未   甲午   癸巳   壬辰

 丙火生在亥月为七杀。亥未拱合,己亥自合,格局成杀邀食制,用神为杀,相神为伤官,杀轻伤重,喜财星滋杀。 

 

1811辛未年(嘉庆十六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1815乙亥年(嘉庆二十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1816丙子年(嘉庆二十一年)6岁入家塾“利见斋”。大运转戊戌,食伤制杀太狠,加重格局之病,食伤为忌,纵有才华也发挥不出来。尽管他勤奋好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却笨的要命,始终记不住。

1826丙戌年(道光六年)16岁。大运转丁酉,酉金泄土生亥水,喜神到位,真可谓时来运转,春天,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2壬辰年(道光十二年)22岁。流年壬水七杀出头主事,终于考了6次失败后的秋天,第七次了参加湘乡县试,考取了秀才。丁壬合,辰酉合,引动了财星,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真是运至不由人,昔日的笨小孩,人生逐渐光明起来。 

1833癸巳年(道光十三年)23岁。巳酉合金生亥水,仍然是好流年。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此后的火土流年,连考2次,2次都失败了。

1836丙申年(道光十六年)26岁。大运转丙申,丙辛合水,申辰拱水,杀星得力可以有一番作为了。1837年又复习了一年,终于在1838年,虚岁28考上了进士,朝考列头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改名为曾国藩。

1839己亥年(道光十九年)离家赴京任职,长子纪泽出生,从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到终老。

1840年~1850年之间,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37岁就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跳十级,在清朝独一人。

其中,1846年大运转乙未运,格局变成伤官佩印,贵不可言,在朝廷从事文官的工作,以治学著书研究学问为主,按照修身、齐家、治国的生活方式进行下去。

1852壬子年(咸丰二年)42岁。放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到安微太湖县,得知母逝世,回老家奔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已经攻破长沙,10月取岳州。

1853癸丑年(咸丰三年)43岁。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八旗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4甲寅年(咸丰四年)44岁。甲木印星主事,便得到印的好处,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同时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荼毒生灵”,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有悖中国的孔孟之道,并号召天下的读书人一起来反对,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动员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1856丙辰年(咸丰六年)46岁。大运转甲午,格局继续伤官佩印,午亥合,羊刃合杀,就象征冲战出现,人生不得消停,流年冲开丙辛合,则财克印,万事不如意。所以这10年人生过的异常痛苦。

初领湘军即遭靖港惨败,幸好塔怀布、罗泽南在湘潭十战十胜,使湘军也得以彻底摆脱了劣势,自己也竟然由大过转而有功;鄱阳湖水战大败,自己吓得投水自尽,幸得鲍超打粮归来,率队冲乱太平军的阵脚,才得以死里逃生;自己被困南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城破指日可待,而这时太平军却不知何故撤得干干净净;在祁门,被太平军重兵围困,突围无望,幸得张运兰、鲍超部赶来,才得脱险。这真是“成败之由命”。

1864甲子年(同治三年)54岁。甲木印星主事,喜神到位,多有好事发生。 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权威显赫,官至一品。

1866丙寅年(同治五年)56岁。大运转癸巳,格局又回到杀邀食制格。癸水遇己土,伤官遇官,为害百端,虽然殚精竭虑,却连连受挫。

首先,奉命去山东剿捻,李鸿章却坐上了他的两江总督的宝座,这一点让其十分气愤;然而在他刚刚剿捻一年多,清廷便等得不耐烦了,以“剿捻无功”为由,让李鸿章取而代之。最后,在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李鸿章取得了剿捻胜利,而他在一旁只好无之奈何了。

1868戊辰年(同治七年)58岁。九月,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戊土食伤主事,戊癸合,癸水坏了,右眼失明,左眼仅可见微光,还得了眩晕病,不得不请假将息。而这只是开始,给他带来更沉重打击的,则是在处理天津教案。

弱国无外交,清廷面对英法联军,向天津海面调集军舰,进行战争威胁时,惊慌失措,急令曾国藩回津查办教案。慈禧太后说:曾国蕃乱时沉得住气,全是靠理学功夫。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实际上从大局考虑,力保了和局,成了清廷的牺牲品。

付出如此惨重代价,力保了朝廷的安宁,但他的做法却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被称为卖国贼,一时间声名扫地,晚节不保,不得不引咎辞职。不久,他的学生李鸿章再一次接替了他职务,而他又一次回到了两江任上。这一切真是“毁誉之无凭”。

清朝曾国藩 大清朝——曾国藩

但反过头来想一想,自己的成功完全只是靠个人的努力得来的吗?自己和洪秀全都曾经为落榜的儒生,而自己走上了位极人臣之路,洪秀全却被逼上梁山。这一切皆因科举而起,自己科举顺利而洪秀全功名蹭蹬,难到自己的文章学问真的比洪秀全好吗?所以,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读书人曾国藩竟写下有“不信书,信运气”之语。

 1872壬申年(同治十一年)62岁。壬水杀星主事,官杀混杂,破格。壬丙冲,七杀攻身,申巳刑,寿元星受损,人生大限已到。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清廷闻讯,停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平生功绩: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当官、升官、保官之从政楷模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当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第二,他升官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三,保官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四、用人识人、荐人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个好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个好兄长,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专家学者。

 六、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才华“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天天写日记监视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反省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七、后人学习的人生典范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八、修身养性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领袖)、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大清国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家族上下一至拥戴;他的文章博大精深,著书立说,是近代儒家宗师;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3651/728440077437.html

更多阅读

曾国藩故居风水 薄一波祖坟风水分析图

[转载]转曾国藩故居风水清朝末年,曾国藩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侯爵,谥号为“文正”。毛泽东年青时,非常崇拜曾国藩,尝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曾氏一门,100多年来,名人辈出,如曾国荃,两江总督;曾纪泽,清末外交家;曾广钧,进士,诗人

叶天士妙治“暴盲症” 叶天士

叶天士妙治“暴盲症”叶天士作为一代名医,关于他医治病人的故事数不胜数。特别是关于他激怒病人治好眼盲的故事,至今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据史书记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而清代京官没有多大实权,极想外任,因此,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暴喜而

毁誉参半的大名人曾国藩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翻开中国历史,便可看到曾国藩那备受争议的地位。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近代大名人!同时,他那好与“坏”两头冒尖之为,也是让今人感到好奇与不解的。是的,让人好奇与不解的,是地处湖南湘乡大山深处的荷花塘二十四都,即今双峰县的荷叶乡,当年是什

曾国藩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

  由曾国藩的家教想到  ――――略谈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清朝末年,他既是湘军统帅,又是朝庭重臣。在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很有影响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削藩 大公司削藩

为了避开痛苦的大公司病,那些垄断或者半垄断行业中的“托拉斯们”,必须从财务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机制方面展开全面的削藩运动。  大公司削藩  细数财富500强榜上的中国公司,大多落在电信、电力、石化等垄断或半垄断行业中。这些公司

声明:《清朝曾国藩 大清朝——曾国藩》为网友做你的第一夫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