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东省气象局消息,预计,未来三天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广东省大部维持炎热天气,将有大范围35~37℃高温,部分市县午后易出现局地的雷阵雨。专家指出,在今年发生厄尔尼诺背景下,气温偏高、高温天气偏多,登革热病例出现时间较去年提早,广东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可能增大。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5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增暖,厄尔尼诺事件增强,并由赤道中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发展。在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今年以来,广东省气候明显异常,表现为“气温偏高,开汛偏晚,旱涝急转,入汛后暴雨频繁,局地灾害较重”的特点。
气象专家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对广东气候的影响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1997-1998年发生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年广东省年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2014年5月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2014年夏秋季全省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也创历史新高,今年广东5月降水破历史记录。
据了解,登革热病毒传播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偏高有助于蚊虫滋生,使登革热发病期延长(来得早,去得晚),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严重。
专家指出,在今年发生厄尔尼诺背景下,气温偏高、高温天气偏多,登革热病例出现时间较去年提早,并有所增加,增大广东省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
前5月江苏报告两例登革热
暴雨如注,梅雨季节彰显了它的威力。而跟梅雨有关系的另外一个消息也让南京人担忧:据报道,缅甸登革热疫情蔓延,9000多人感染,40人死亡。那么,缅甸的登革热会不会“跑”到南京来?登革热如何传播?昨天,金陵晚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江苏:1-5月,报告2例
记者从江苏省卫计委获悉,今年1-5月,江苏登革热的报告病例为2人,无死亡病例。
登革热是由伊蚊叮人传播,不是江苏的主流传染病。记者了解到,去年江苏出现了10例左右登革热疫情,还是比较少的,也没有死亡病例。南京市疾控中心媒介专家郑一平告诉记者,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属于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不过,江苏均为输入性病例。去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江苏出现了4例登革热疫情,都为疫区来苏旅游或国际商务、劳务往返的人员。

登革热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江苏极少出现,该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而南京主要是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市民不用担心。专家提醒,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的游客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蚊子叮咬;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
南京开始监测“花蚊子”
虽然登革热疫情在江苏蔓延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为了防止登革热,南京也开始行动起来。记者了解到,白纹伊蚊虽小,但却是南京监测的重要对象之一。“研究发现,白纹伊蚊也存在传播登革热的可能。”郑一平说,今年南京市疾控中心在玄武、六合两区选了400户家庭进行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看其中白纹伊蚊数量。
“有两个监测点,一个是玄武区,代表主城;一个则是六合区,代表城乡接合地区。”郑一平说,传统的监测,就是缸里盛了小半缸脏水,观测水中蚊子的数量。如果是在郊区,则是采用灯诱法等方法。而这次监测花蚊子,则是上门“捉蚊子”,然后评价疫情风险。从目前来看,江苏地区只是偶尔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入梅蚊子密度出现高峰
从南京近年蚊虫密度监测情况来看,蚊虫的密度分布曲线呈“双驼峰状”,分别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小高峰。6月高峰,就是入梅后这段时期,因为雨水多,光照少,积水也多,蚊子疯狂。
专家指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清理积水。首先清理外围环境积水,如居住地附近死水沟等等。其次是清理家中的积水,包括花盆里的水。“如果处理不当,相当于在家里养蚊子。”
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还是蚊帐和纱窗。白天蚊子难防,外出时最好还是穿长袖上衣、长裤。尽量少去或不去有青苔和草丛密集的潮湿地方,还可以擦一点防蚊液来预防。
延伸阅读:江苏报告两例“登革热” 南京开始监测“花蚊子”今年1-5月 江苏报告两例“登革热”缅甸登革热疫情蔓延 我使馆提醒防范杭州传播登革热纹伊蚊下旬数量翻几倍群防群治防控登革热陈如桂 雨水再多也没问题 登革热防控有信心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