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小晓风?
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38周年【上】
【来源:中国超级工程一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3af350102e1ab.html】
1949年9月30日,在开国大典前,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5月1日,在首都人民庆祝“五一”劳动节时,举行了揭幕仪式。照片摄于1958年5月。纪念碑正面有毛泽东主席亲笔所书八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58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到达北京,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的儿子和18万志愿军将士,一起牺牲在了朝鲜战场。新中国以贫弱的国力,击退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雪洗中国百年外战不胜的耻辱。这是百年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成功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1958年2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听取关于涡喷5发动机的介绍。涡喷-5按照苏联ВК-1Ф发动机的资料仿制(苏联ВК-1Ф仿制英国尼恩发动机),装备歼-5系列战斗机。1954年4月开始仿制,1956年6月通过试车鉴定。1963年开始转到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涡喷-5是一种单转子离心式带加力燃烧室的第一代喷气式发动机,净重989公斤,最大推力2.65吨,加力推力3.38吨,沈发和西发共生产了9658台。由于大量采用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合金,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我国航空工业,提出了极高挑战。该款发动机仿制成功,使我国一步跨入世界少数几个,能制造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行列。
1958年4月23日,新中国第一家手表厂——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正式创建(施志勤拍摄)。7月1日,第一批上海牌A581型17钻机械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上市,售价60元。当天《新民晚报》以“争买上海牌手表”为大字标题,采访了首任厂长刘思仁。1955年,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手表试制小组,以瑞士sellca机芯进行仿制。1956年正式成立上海手表厂筹备处,至1957年共进行了14批次试制,制定了1070道工序,终于使手表生产进入工业化轨道。到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1970年代上海SS1A型手表机芯提高了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机械表的走时精度。从1958年至1990年,上海手表行业累计生产手表5448万只。全行业实现利税102亿元,相当于1990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39倍。
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后花园,观看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1957年5月,一机部向长春一汽下达了轿车设计任务。由于当时我国轿车工业处于白手起家状态(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一汽制造厂厂长饶斌提出以仿制为主的工作方针。确定发动机仿制德国奔驰-190的直列四缸顶置气门汽油发动机,采用自行设计的三档机械变速器,底盘参考法国“西姆卡”的基本结构,进行部分改进。该车发动机功率70马力,百公里油耗10升,最高车速128公里。以一条金龙为标志,编号CA-71。这是新中国首次尝试制造轿车。
1958年9月13日15时25分,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公司青山厂区一号高炉投产,毛泽东主席亲赴现场观看高炉出铁。该项目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一期投资5.46亿元,设计产量150万吨,1955年10月动工。一号高炉炉容1386立方米,18年产铁1546.34万吨,1978年扩建为2200立方米。随着武钢发展,青山区集结了十几万钢铁工人和家属,延伸出大片新兴工业区和生活区。
1957年,国家批准冶金工业部在全国建设3个大型、5个中型、18个小型钢铁厂的建设方案,陈云副总理将其称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其中三皇是指鞍钢、武钢、包钢;五帝是指首钢、酒钢、太钢、本钢、唐钢;十八罗汉是指邯钢、杭钢、广钢、柳钢、萍钢、湘钢等18家省属钢铁企业。这批钢铁企业,为我国重工业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194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76年中国粗钢产量为2046万吨,居世界第5位。
1958年8月,长春一汽试制成功红旗CA72轿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首批两台红旗敞蓬检阅车,参加了国庆10周年阅兵。建国初期,我国礼宾用车多为苏联吉斯。该车以研制我国高级礼宾车为目标,经过5轮试制,采用前置后驱双排座布局。前轮采用了螺旋弹簧和液压杆的独立悬挂,后轮为多片式钢板弹簧配以液压杆的非独立悬挂,装备一台162千瓦V8液冷顶置气门发动机,液力无级变速器。照片为1960年3月,长春一汽红旗CA72型高级轿车,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被编入《世界汽车年鉴》。
1958年10月成立的国营长虹机器厂(305厂,德阳迁至绵阳城郊),是我国航空机载火控雷达专业制造厂之一,也是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73年,长虹试制成功第一台301型16英寸黑白电视机,和401型18英寸彩色电视机。与之类似:海尔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青岛电机总厂(生产交直流电机、电风扇、洗衣机等)。海信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美的电器前身是1968年何享健带领23个人,集资5000元在广东顺德创办的“北街办塑料生产组”。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中型计算机为蓝本,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15所)、七机部(706所)和总参56所的科研人员与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9月完成研制任务。该机有22个机柜,主机、电机组机房各占地200平方米。全机共用4200个电子管,4000个锗晶体二极管。字长40二进位,内存使用直径2mm的环形铁淦氧磁心体,容量为4096字,机器时钟频率500KHz,浮点运算速度每秒约一万次,运行功率为100千瓦。1958年10月完成部件生产,1959年4月完成调试。104机共生产了7台。为使计算机产业化,保证整机配套,60年代中期,全国建立了11家计算机主机和外部设备厂,职工人数1万3千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贵州、黑龙江、山东、江苏等地。1970年之前,仅738厂就生产了18种类型的174台晶体管计算机。
1960年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广场(现大庆23中)召开。一万多名新疆、玉门、四川、青海等老油田的石油职工、三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和大专院校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大庆。大会由张文彬主持,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做动员报告,副部长康世恩发布第一战役战斗令。会上,铁人王进喜被评为油田会战第一个劳动模范。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为起点,大庆油田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2011年中国原油产量为2.04亿吨,大庆油田为4000万吨)。
1960年6月,亚洲最大的重型机器厂——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建成投产。该厂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6年7月开工建设,国家投入6.5亿元(1955年国家财政收入仅为303.6亿元),厂区占地6.89平方公里,拥有1.7万余名员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重型机器厂。主要生产各行业所需的大型成套生产设备,是发展重工业的“母厂”,设计年产量10.9万吨。投产当年,该厂就参与研制了中国首台1150毫米初轧机(装备鞍钢),和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一重自用)两大重量级产品。1962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一重时,将其誉为“国宝”。50多年来,一重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矿山、水电、火电、核电、石化、汽车、船舶等民用领域,以及坦克、火炮等军用领域,创下300多项中国第一。产品包括中国第一套2800毫米冷/热铝板轧机、亚洲最大的30000吨模锻水压机、世界最大的5500毫米宽厚板轧机、世界最大的2044吨煤液化反应塔、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等尖端设备。
建国初期,我国进行大规模重工体系建设。在1950-1963年间,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先后建立起太原重机厂、第一重机厂、第二重机厂、沈阳重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上海重机厂、北京重机厂、天津重机厂等“八大重机厂”。地方还兴建了昆明重机厂、陕西重机厂、长沙重机厂、杭州重机厂、合肥重机厂、福建三明重机厂、济南重机厂和吉林重机厂,当时称为“八小重机厂”。这批重机母厂为我国发展重工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1961年6月,上海市南市区商业部门,在上海钢铁三厂第二转炉车间附近,新开设冷饮专柜,随时供应高温作业工人各种冷食(夏道陵摄)。上钢三厂前身为1914年实业家陆伯鸿创办的和兴化铁厂,是中国第一家、也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办钢铁厂(日产生铁12吨)。其后历经磨难,1938年上海沦陷后被日军控制,到1948年年产量还不足2000吨。建国后改名为上海第三钢铁厂,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扩张,一度成为拥有3万名工人、占地2.1平方公里的大厂。2004年因上海世博会而搬迁至宝山罗泾。
1961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正在吊运。该厂始建于1956年,占地5.58万平方米,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当时洛阳仅有9万人口且工业基础薄弱,出于全国工业布局考虑,毛泽东主席将一拖选址在洛阳,抽调全国技术人员援建。1958年7月20日,洛阳一拖装配出中国第一台54马力履带式拖拉机。1959年试制成功东方红7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该厂目前仍是中国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
1962年6月22日,上海江南造船厂经过四年努力,研制的亚洲第一台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在上海重型机器厂成功投产。该机采用三梁六缸四立柱结构,主机重2200多吨,地面部分高23.65米,基础深入地下40米,共有46000多个零件。其中单件100吨部件多达12个,对铸造、焊接、运输均提出极高挑战。该机建造成功,标志着我国重型机械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7年,日本为建造大和级战列舰460mm主炮,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一台10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安装在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厂。)
1963年1月2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陈中伟、钱允庆等人,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断臂接活手术。伤者是上海机床钢模厂27岁的年轻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冲床切断左臂。手术一年后,王存柏的左臂恢复如常,可以提包、写字、穿针引线、打乒乓球。于1964年2月重返劳动岗位,在厂里担任检验工作。陈中伟院士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
1963年8月21日,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首艘033型攻击性常规动力潜艇下水,1965年9月服役,舷号136。该艇以苏联提供的633型R潜艇图纸进行仿制,我国在此基础上进行国产化改进,增加2具鱼雷发射管,改进水声、蓄电池性能,提高潜深航速,续航力增大一倍。至1987年停产,该艇共建造了106艘,分别由江南造船厂、武昌造船厂、黄埔造船厂、涪陵造船厂、渤海造船厂建造,并出口了16艘。该型艇至今仍在中国海军中作为训练艇使用。——直至5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有能力研制常规潜艇的国家,能有几个?
1963年1月20日,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研制的全国产晶体管收音机投放市场。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中,上海无线电三厂的28A型晶体管收音机列入国家礼品。图片为1964年5月《科学画报》封面,上海无线电研究所人员,在调试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的凯歌4B3型袖珍六管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国内最小型晶体管收音机,可置于衬衫口袋中,深受消费者欢迎。(1954年美国推出世界第一款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TR1。1957年日本索尼推出第一款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TR-63。)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成功。爆炸威力2万吨TNT当量,超过广岛原子弹。这是爆炸瞬间形成的巨大火球。在长达五年的研制过程中,中国共投入超过28亿元人民币,建成了从铀矿勘探提纯,到核部件加工组装、核武器测试分析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解放军各军兵种参加了攻关会战,动员人口达数十万人。仅是为了首次核爆,就在爆心周围60公里范围内布置了90多项效应工程,1000多台测试仪器。
1964年11月,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以康鹏发明的隔离阻塞式振荡器和推拉式触发器为基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定名为441-B。该机每秒运算8000次,样机可持续工作达268小时,性能与当时英国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相当。国防科委批复同意西军电(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工(现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大、成电、西工大(现西北工业大学),从1965年起复制该机。该型计算机在核试验、卫星测控、高射炮自动指挥仪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中科院北京109厂(现中科院微电子所),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156工程处(计算所二部)合作,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专用混合单片集成电路,用于研发156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是用于导弹上的体积小、重量轻、抗震、防辐射的专用计算机。至1970年8月,中科院109厂共完成了8台156计算机所需的混合单块集成电路3万余块,及晶体管芯片4万余个。109厂还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东方红卫星用航天级集成电路,银河计算机的几乎所有集成电路。为了使整机能承受太空环境考验(-45℃~+85℃温度范围)和贮存5年的要求,技术人员做了许多试验,于1967年开始提供整机用电路。
1965年6月,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8820匹马力的两冲程低速船用柴油机(7ESDZ75)通过国家鉴定,8月装备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该机以6ESDZ43/82型机为基础,于1958年8月开始研制,由一机部、交通部主持,沪东造船厂、上海交通大学等5个单位合作攻关,于1960年9月完成总装。该机曲轴重达44吨,回转半径达1.1米,对材料、加工工艺、试验条件提出了大量挑战。主要性能参数:单排,直立,二冲程,直接喷射,可逆转,废气涡轮增压器串联扫气泵二级增压。气缸数7,气缸直径750毫米,活塞行程1600毫米,额定功率6478千瓦(8820马力),额定转速115转/分,平均有效压力0.647~0.687兆帕,最高燃烧压力5.886兆帕。
1965年9月,长春一汽红旗CA770三排高级轿车投入生产。1966年五一前,首批20辆CA770送抵北京,正式成为代表国家的迎宾用车和国家领导人用车。该车采用5.56升V8四冲程水冷化油器式发动机(仿制1958年款凯迪拉克发动机),最大功率164千瓦,三档液力自动变速器,最高时速165公里。1969年改进为红旗CA772型防弹轿车,防弹玻璃厚度为65mm,轮胎射破后可继续行驶100公里。
1965年6月4日,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强-5”原型机首飞成功。该机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款喷气式对地攻击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款由第三世界国家研制的喷气式攻击机。该机总设计师为陆孝彭,1958年8月上马研制,以歼六为基础重新设计,采用两侧进气,安装两台涡喷-6加力式发动机,机头安装两门30mm机炮,加装座舱装甲和低速弹射座椅,机内弹舱装弹时可实现超音速飞行。1971年改制出强-5甲型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1972年1月7日,强-5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空投试验。最新改进型强-5,可挂载激光制导炸弹和集束炸弹。
1965年3月,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通过总体方案,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了各分系统的试制,并陆续开始各项地面综合试验。1966年9-10月,全弹短程与全程热试车成功,各分系统工作正常,达到预定的目的。照片为东风三型中程弹道导弹生产车间。该弹是中国第一代中程弹道导弹,1966年12月26日首次试射,1971年5月服役。导弹全长24米,弹径2.25米,起飞重量64吨,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东风-3A)。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分导核弹头(东风-3A)。
1966年8月18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首都百万群众举行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由轰6甲飞机空投爆炸成功。爆炸当量330万吨,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200倍。耀眼的光芒让太阳黯然失色,爆心10公里半径内的狗、兔子,当场死亡一半。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氢弹构型只有两种,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形和中国的于敏-邓稼先构型。
1967年上海照相机厂投产的“海鸥4A”型120双镜头反光式相机,是声名显赫的专业相机,其成像质量在使用该机的广大摄影人士中口碑甚佳,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从左至右:海鸥4A、海鸥4B、海鸥(澳门回归纪念机)、海鸥4B-1、海鸥4C。1958年1月,刚刚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以1938年德国生产的“徕卡”ⅢB型照相机为原型,试制出上海牌58-I型照相机。它的生产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开始形成。1963年以德国禄莱120双反相机为原型,仿制出上海牌4型相机。海鸥4A是上海4型相机的改进型,采用摇把式卷片,多重曝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300秒,有B门),闪光同步,装配有10秒的自拍装置和X闪光插孔。镜头采用三片三组的75mm柯克式结构,光圈F3.5-22,整挡调节。
1967年,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建成亚洲最大的30000吨级模锻水压机,装备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冶金部112厂)。该机于1960年8月开始研制,主机本体重7700吨(仅活动横梁就重1429吨),设备总重达9015吨,百吨以上的大件就有16件。世界上能研制此类巨型机器的国家屈指可数。该机于1973年9月投产,并服役至今,对于提高我国特种高强度合金锻件加工能力,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工业“四大国宝”之一。
1968年6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06所),研制的首台“涡扇-6”加力式发动机开始台架试车,1980年达到设计指标,1982年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重量2100公斤,总推力122.2千牛,直径1370毫米,长度5645毫米。强6、歼9战斗机下马后,涡扇6失去了适用对象,加之国家大幅度压缩军事投入,导致涡扇6在1984年停止研制。606所创建于1961年8月,是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批量投产。直至今日,轰6仍然是我国空军战略轰炸的核心力量。涡喷-8是1958-1967年间,哈尔滨、沈阳和西安三家航空发动机厂,按照苏联РД-3М图纸试制的国产大推力涡喷发动机,重3100公斤,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力),相当于涡喷5和涡喷6发动机的3倍。同时期中国研制的航空发动机还有:涡喷-7(装备歼8)、涡喷6丙(即涡喷-9,410厂为四号任务垂直起降战斗机配套研制)、涡喷-11(北航研制,装备无侦-5无人机)、涡扇-5(装备轰五改)、涡扇-6(装备歼九)、涡扇-7(装备旧歼十,后流产)、涡扇-8(装备运十,1984年流产)、涡扇-9(1972年引进英国斯贝MK511技术,命名为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