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后人玩味 蔡晓岚:花窗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眼睛

蔡晓岚:花窗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眼睛  黄洁/文姚永强/摄

  人物简介

  蔡晓岚从小对古玩收藏就很有天赋,姑妈零零星星给他的60个古钱币成为他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桶金。从古钱币开始,蔡晓岚先后接触过古青铜器、古瓷器、古玉器、古代杂件等多个门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旧木头、老式家具结了缘。1992年的干将路大拆迁,对他来讲是一段难得的机缘。在走街串巷淘宝中,那些老宅中的旧式花窗让他惊叹不已,从此开始了他的“花窗人生”。他已不再满足于古老雕花门窗买进卖出的赚钱上,而是开始收藏和研究明清苏式花窗。他请来了精通苏作传统工艺的老师傅,进行抢救修复,遭毁的文化之链慢慢被衔接了起来。从几百扇到二千扇再到三千扇,他集得越来越多,修得越来越多,而场地、资金的问题接踵而来,这一直困扰着他十多年,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觉得作为一个苏州人,有责任去保护好这份传统文化的遗产,让它们不散失。终于,2014年12月28日,在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下,苏式花窗博物馆落成了。

  希望苏州早日成为博物馆之城

  苏周刊:首先祝贺您的苏式花窗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前您为了收藏的三千多扇花窗的存放问题一直在苦恼,现在这些花窗总算有了一个较为妥善的存放和展示的空间,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寻找合适场所的过程。
  蔡晓岚:寻找合适的场所真是个艰辛的过程。最早的时候是租人家的厂房,后来312国道边有一处旧厂房,我把它买了下来,当作仓库。之后我收的花窗越来越多,存放的空间就捉襟见肘了,再加上那是个低洼地带,一下大雨就进水。后来在各级政协、媒体大力呼吁下,在文广新局和姑苏区政府等多方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再加上我市出台了《苏州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我终于为我的藏品找到了这么一个家。我的博物馆能成立,应该说是方方面面水到渠成的结果,我非常满足,也真的非常感谢。
  苏周刊:博物馆是成立了,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蔡晓岚:首先是展示,一二楼主要用来展示,吸引市民来参观。目前展出的只是收藏总数的十分之一,以后我会轮换着展示。对展示的藏品除了竖标牌外,我还在网上发出“英雄帖”,招募志愿者和半志愿者(可付一部分酬劳),欢迎爱好吴文化身体健康的退休同志来我这儿做志愿者。我这儿还是苏州艺术学院教研实习基地、苏州工艺美院研教实习基地,把传统工艺的工具展示给大家,也可以让他们实地来参与一下。我希望将来能普及到中学,或者他们可以开设这样的课。另外,我还想出一本记录我在收藏花窗中的故事、花窗本身背后的故事以及花窗知识的书。我这儿还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单位,有传承的老师傅,居民家有老花窗拿过来,我们可以帮他们修复和复制。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创新。创新就是我们完全用传统的工艺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做些家具,但价格肯定比市场上机器做得高,只有很小众的一部分人才喜欢。因此还不能以此来养博物馆。花窗其实是苏州优雅生活的一个场景,有了花窗,你的生活就优雅起来了。这些想法说起来蛮容易的,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简单。
  苏周刊:如何让民办博物馆走得更远更久,您有什么想法?
  蔡晓岚:民办博物馆目前来讲还是很艰难的。就我这个博物馆来讲,硬件设施已经蛮理想了,关键是软件设施。目前来参观的人还不多,我觉得市民对参观博物馆的意识还不是太强,这还需要社会的引导。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我这些花窗别的不说光修补、保养的费用一年也要几十万。在国外,有一种共同保护的联盟,几个企业家共同参与组成一个团体,人员构成互补,类似于共同保护基金会这样的组织。目前还没有类似的企业愿意组成这样的联盟。因此民办博物馆靠个人来支撑也是蛮难的。
  苏州其实搞专项收藏的人也不是一两个。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一百所博物馆,要把苏州打造成博物馆之城。我觉得鼓励办民办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它可以弥补国有博物馆在人员专业性、场地、展示方面的不足,在保护苏州本土文化的同时,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拉动经济,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个是双赢的结果。国外就有很多的私人博物馆。如果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政策更完善些,相信民办博物馆会走得更远更久。
  我很愿做一个示范推广的作用,鼓励民间藏家办博物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留给后人玩味 蔡晓岚:花窗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眼睛
  花窗背后是一种精致优雅的文化

  苏周刊:您对古玩收藏还是蛮有天赋的,您收藏过古钱币、古青铜器、古瓷器、古玉器、古代杂件等,在古玩界也小有名气。您怎么会对老式花窗情有独钟呢?
  蔡晓岚:其实在收藏瓷器类物件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花窗,但当时的价格非常便宜,300元一扇,转手也卖不大出去。有一次,我父亲师傅的一张老桌子要卖掉,那是张抄家来的桌子,他当时只花了很少的钱买来的,但竟有人愿出一万元要买,那可是1992年。所以他让我去看看。我看了之后觉得也只是一张普通的桌子,让他赶紧卖掉。之后别人告诉我,那不是一般的榉木,而是用黄花梨木做的明代的条案。我傻眼了。这次让我下决心潜心研究我国的硬木家具。那年正好碰上干将路大拆迁,这对我来讲是个好机会,沿线有好多名宅老宅,里面有大量的木雕花窗,而且它们的雕刻非常精美,我开始关注并大量收购。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现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张朋川老师家里要装修,听说我收集了不少的花窗,来问我买,但看到我的花窗后,跟我说,你可以做花窗的专项收藏。我当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原来爱好瓷器,这个市场全国已经很成熟了,再不可能在这个领域达到更高的高度了。而花窗这一块,当时没有人在做,至少说那时还没有多少人重视。
  苏周刊:仅仅是张老师的一句话让您之后十几年一直坚持不懈?
  蔡晓岚:张老师对我是很关键的点拨。而当你一旦接触苏式花窗后,你就会发现它的美,太惊讶了,有的即使是现代的大师也雕不出这么精美的图案来。而当你通过花窗,了解它背后的人文背景、历史文化,你更会折服苏作工艺的秀美和精致。花窗之美在于隔与不隔之间,它间隔了空间又沟通了空间,窗上见景、移步换景都是靠花窗来完成的。花窗透出了很多文化、人文的信息,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透亮的功能,更是一种精致优雅的文化。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苏作工艺全国闻名?为什么苏帮工匠能到北京去造故宫?而当你和它打了十多年交道之后,你就会和它有了感情。你的生活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花窗里面去了。花窗之美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收有中国最美的花窗,可以说东山雕花楼里也拿不出我这么好的花窗,另外品种比苏州园林里的花窗还要多。不仅是收,我还研究,不知不觉中我觉得我的身份也在转变,原来在经营古玩生意的时候是别人出了大价就要卖掉,现在出再大的价钱我也不卖了。

  我仅仅是这个时代一个临时的保管者而已

  苏周刊:那您这些花窗只收不卖?
  蔡晓岚:所有的好的、精美的花窗,一扇也没卖掉,类似的花窗,只是一般雕刻的,我也会出售一部分,毕竟要支付一些日常的开销。2004年,我收集到2000多扇的时候,一对法国夫妇愿花1000万元把我这儿所有花窗都买去。
  苏周刊:结果是您没卖给他们。其间有过动摇吗?
  蔡晓岚:有过,因为毕竟是笔不小的数目。而当时我已经有压力了,为了堆放它们每年要付10万元的租金。但这2000多扇是从几十万扇中挑选出来的,雕刻非常精美而且独特,有山水花鸟有戏曲人物有传说故事。那晚我去仓库走了一遍,每一个四件、六件套的花窗都是我从每个苏州人家里淘来的。谁卖给我的,卖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故事,什么样的场景,我都记得很清楚。这其实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包含了很多心血。最后我还是回绝了那对夫妇。后来我越收越多,到3000扇的时候,又有浙江的商人要来买我的花窗,可以说我再一次纠结起来了。
  苏周刊:这次又是什么情况?
  蔡晓岚:那时候,我家里的房子也贷着款,资金周转不过来,而且买了一扇窗不是到此为止了,还要去整理修复,还要投入的。
  苏周刊:您还是不卖?
  蔡晓岚:我还得坚持呀。精美的、我没有的品种,坚决不卖,哪怕是好朋友跟我翻脸。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如果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卖掉了,还能叫收藏家吗?吃紧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发放都很困难,关键是我还在不断地买进。到后来我只能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当时媒体也不停在呼吁,包括苏州日报上撰写的《给三千花窗找个家》,方方面面都很关注。记得2012年那次中央电视台来拍我片子的时候,那天我仓库正好进水了,我忙着要去办理房子抵押的事情,那时我真不知道我的钱什么时候会回笼过来。其实这样的抵押有过好几次,那
  只是其中的一次。
  苏周刊:那您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蔡晓岚:担心。
  苏周刊:只是担心吗?不反对吗?
  蔡晓岚:反对也没有用。
  苏周刊: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先生,还有冯骥才先生也曾多次来看过您收藏的花窗,给了您很多鼓励,这是否也是您坚持的一种动力?
  蔡晓岚:我多次去南京拜访过张老师,他的为人很让我感动。他跟我说,将花窗抢救出来是别具慧眼的,留住了苏州之窗,也开启了苏州之窗,收集起3000件花窗很不容易,犹如粒米成箩,但若把一箩筐的米倒掉,可就无法收回了。
  苏周刊: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鼓励给您带来了信心,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否也是种压力,一定程度上这种压力是否是一种挟迫,让您骑虎难下?
  蔡晓岚:张先生也跟我说过,你如果把这些花窗任意流失或卖给境外商人,你就是一个罪人。有时会有百感交集的感觉,但也不会因为张老师的那么几句话就可以压得我不得不怎么怎么做。但如果最后真的没办法了,我也只能对老先生说“对不起了”,我可能会在网上发布出售的信息:苏州人买打八折。尽可能让它们留在苏州。这也是我曾经想过的最坏的打算。
  苏周刊:您收藏了这么多花窗,而且只收不卖,目的到底是什么?
  蔡晓岚:我一直想建一个花窗博物馆。一个人到这个世上来走一遭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只想留住一些苏州的传统文化。花窗目前看是我的,但从长远来讲,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它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我仅仅是在这个时代做了一个临时的保管者而已。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有坚守的精神

  苏周刊:场地的拮据一直困扰着您,这是否也让您失去了收藏好东西的机会或有时也只能无奈地舍弃一些?
  蔡晓岚:除非是那些可有可无的,我可能会舍弃一些,但如果真正是精美的花窗,哪怕卖掉其它东西,哪怕借了钱也要买回来。
  苏周刊:那您有没有想过捐给博物馆?
  蔡晓岚:其实我捐献了不少的老式家具,比如乌镇筹备“百床厅”时,我支持了二十只雕花老床;周庄办民间栈房,我捐献了所有的明清家具和旧式老床;锦溪镇建木制品博物馆时,我捐献了顶八抬大轿;同里镇恢复珍珠塔景点时,我捐献了一座砖雕门楼和一批旧门窗……但对花窗,从我内心来讲,我一心想自己办个博物馆。另外一方面,我和花窗有了深厚的感情,它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博物馆没有那么专业的人士,也没有那么多地方展示我的花窗,给他们,他们也是把它们放在库房里,或许对他们来讲还是种负担。另外,我还想出本书,把我的收藏故事、把花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与大家分享。捐掉了,这件事就没办法做了。将来我的孩子如果不喜欢,也没有能力去保护、传承,交给国家政府来保管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肯定会帮它们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只要我还能撑下去,我就想着自己去做这件事。
  苏周刊:资金紧张、堆放场所受限,但您十几年一直坚持下来了,其间虽然也有几次一直摇摆不定。是什么支撑您这样一路走下来?
  蔡晓岚:就是两个字:“喜欢”。前面讲的,一个人来这个世上走一遭,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从一个小小的古玩商转变成一个收藏、研究花窗的专业人士,别人没有做,我做了,这是我自己觉得比较自豪的。作为苏州人给苏州留下这块传统文化的不能说瑰宝,也是一些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我觉得这辈子也值了。另一方面,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可以来做,而这个机会已经摆在你面前了,或者说落在你身上了,你就责无旁贷了。
  苏周刊:这十几年的收藏,您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在这几种滋味中,哪种感受更深切些?
  蔡晓岚:总体来讲,我还是个很乐观的人,如果我的性格不是这样的话,我可能也不会走得太远,所以应该说还是甜的滋味多一些吧。甜是一种心态,也是种信心,我还是对事情充满信心的,这个信心包括自己给自己的信心,朋友给的信心,时代给的信心。苏式花窗博物馆终于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建成,也证明了我坚持二十多年是成功了。当然我也是幸运的,不是所有的人坚守了那么多年就一定能成功的,所以我要感谢很多,感恩很多。
  苏周刊:这十几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蔡晓岚:坚持、坚守。那么多艺人的坚守,使他们的这份手艺能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如果不好好地去坚守,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能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我也希望今后的苏州人能把坚守的精神发扬光大。有时候我想打退堂鼓了,朋友说再坚持坚持,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尽管只是一句话,对我来讲很温暖,给了我坚守下去的勇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4751/916870813703.html

更多阅读

清·纪晓岚伴君的韵味趣事 纪晓岚和珅重聚

清·纪晓岚伴君的韵味趣事(1)在我收存的历史名人全传书中,我最喜欢的那要属《纪晓岚全传》和《王尔烈全传》了。这不仅是因为著者的故事编撰和文子描述精彩,吸引人,而且还在于两位名人确有奇才,在伴君的岁月里,留下了不少使人惊赞的韵味趣

感受北京——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旧址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版

感受北京——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旧址)一部《铜牙铁齿纪晓岚》的电视剧,让他再次红遍大江南北。与200年前不同的是,他上次是因为两部巨著而名满天下《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今天的大红大紫,完全来自于电视里面的机智诙谐、刚正

转载 补晓岚治疗胃病经验 治疗胃病最好的药

原文地址:补晓岚治疗胃病经验作者:补晓岚老中医治疗胃病,辨证分三类证候处理:一、胃寒痛(1)毕澄茄散《扁鹊心书》中治胃寒有积滞。药物:毕澄茄24g良姜24g肉桂6g厚朴15g陈皮15g丁香9g桔梗9g三棱6g香附15g甘草9g。加减:属阴黄者加茵陈60;便秘加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 历史上纪晓岚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乾隆四十年,23岁的和绅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是他有了了发迹的偶然,乾隆四十五年,因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有功,被提升户部尚书。这样,御前侍卫,蓝旗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这样,一顶顶炙手可热的

《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笔记 金戈铁马的意思

金戈铁马辛弃疾·湖南师大·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01_少年英雄_赵晓岚.2009.08.12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1162年,靖康之变过去了三十多年,在金人占领区,宴会进入高潮,张安国宴请金人,外边有人见他。带几人去,看见一个高大身影,一把拎起他,

声明:《留给后人玩味 蔡晓岚:花窗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眼睛》为网友与寂寞抗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