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天津冷库 龙应台 台湾女批评家风采一瞥——以郑明娳、龙应台为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卷第3   4 期
20 0 6年 6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 版) 社科  
Ju a o  h n z o   stt o  e h oo y Sc l c ne d i ) o r l f a g h uI tue f c n lg (oi  i c E i n  n   C ni   T aS e   t o

V14 o   o2 .  N . 3
Jn 2 0   u .06

台湾 女 批 评 家 风采 一 瞥 
— —

以郑 明蜊 、 龙应 台为例 
刘  宇 
( 苏州大学文学 院。 江苏 苏州 252 ) 101 

摘要 : 台湾女批 评 家为 台湾 文 学作 出 了不可 忽视 的贡献 , 为 引人 瞩 目。其 中, 颇 郑明蜊 、 龙应 台  

代表 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路 向: 郑明蜊专注于散文研究 , 努力建构 学理体 系, 饶有学者风度 ; 龙应台切 
近实际批评 , 更显批判者的锋芒。  
关键 词 : 台湾女批 评 家 ; 明蜊 ; 郑 龙应 台 ; 理论 建 构 ; 实际批 评 

中图分类号 : 0  1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7 20 )3 02 — 4 1 3 08 (06 0 — 04 0  6 国文艺协会文艺 奖章 、 中兴文艺奖章 、 中山文艺  奖、 十大杰 出青 年奖等。19 96年夏移居加拿 大 ,   2o 年 2 回台 , 0o 月 现任教于玄奘大学。  

女性学者 、 批评家在台湾文坛上光彩照人 , 英 

姿竞发 , 引人瞩 目。从老一辈的苏雪林 到齐邦媛 ,   再到欧阳子 、 施淑 、 张素贞、 郑明蜊、 龙应 台、 玉  廖 蕙、 钟玲 、 李元 贞 、 春蕤 、 何 康来新 、 何金 兰、 赖芳 

主要著作 有 : 儒林外史研究》 台湾商务 印 《 (  

伶、 梅家玲、 江宝钗、 许俊雅 、 范铭如 、 胡锦媛 、 张小 
虹、 彭小妍 、 刘亮雅 、 施懿琳 、 翠、 杨 陈莘蕙 、 简瑛 

书馆,96年 6月) 《 17 , 现代散文欣赏》 东大 图书  (
公司,98年 5月) 《 17 , 读书与工具》 台湾商务印  ( 书馆 ,9 1 9月) 《 西游记) 18 年 ,( 探源》 文开出版  ( 社 , 8 年 6月 ) 《 1 2 9 , 珊瑚撑月——古典小说新 向  
量》 汉光文化公 司,96年 6月 ) 《 ( 18 , 现代散文纵  横论》 台北长安 出版社 , 8 ( 1 6年 l 9 O月) 《 ,现代散  文类型论》 台北 长安 出版社 , 8 ( 1 7年 2月) 《 9 , 蔷  薇映空——新 世 代文学 创作 选 析》 幼狮 书 店 , (  

瑛、 邱贵芬、 张瑞芬 、 林芳玫、 黄美娥 , 到新生代  直 的郝誉翔 、 赵孝萱 、 钟怡雯 、 郑慧如 、 庄宜文 、 朱嘉 
雯、 粱峻璀 、 曾秀萍、 简义玲等等 , 英
才济济的一大  批女学者与文学理论家、 女批评家 , 活跃在学院里  和文坛上 ( 的人 还是创 作与 研究 双管齐下 )  有 。 她们发出了 自己的声音 , 台湾 的文学理论研究  为 与批评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郑明蜊与龙应台代表了战后 台湾女批评家的  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向, 前者专注于文体 ( 散文 ) 研  究, 努力建构 自己的学理体系 , 后者则更切近实际  批评 , 乃至介入现实 , 进行社会批评 ; 前者饶 富学 
者风 度 , 后者 更显 批判 者 的锋 芒 。 而  

18 97年 8 ) 《 月 ,古典小说艺术新探》 时报文化出 (   版社 , 8 1 7年 1 月 )《 9 2 ,当代文学气象》 光复书局  ( 公司,9 8 4月) 《 18 年 , 现代 散文构成论》 长安 出 (  
版社,99年 3 18 月) 《 , 现代 散文现象论》 长安 出 (   版社 ,9 2年 ) 《 俗 文学 》 扬 智 文 化 ,93 19 ,通 ( 19  年 )《 ,现代 散文》 台北: 民书局 ,99年) 主  ( 三 19 , 编《 当代 台湾文学评论大系》 卷( 中书局 ,93 5 正 19 

本文展开郑 、 龙两人 的个案考察 , 以见台湾女  批 评家 的风采 于一斑 。   郑明蜊 (9 0 15 一 ) 湖北 汉 阳人 。 , 出生 于台  湾新竹。17 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 , 7 92 1 5年获  9 得硕士学位,9 1 18 年获得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台  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联合文学》 任《 社务顾问 , 台  湾青 年写作 协 会秘 书长 。 曾获 “ 国家 ” 艺奖 、 文 中 
收 稿 日期 :060 -8 20 -50 

年 )《 , 当代 台湾女 性文学论》 台北 : ( 时报 ,93 19  年 )《 , 当代 台湾政 治文学论》 台北 : ( 时报 ,94 19 

年 ) 当代 台湾 都 市文 学论》( 《 台北 : 时报 ,95 19  年) 。另有创作 : 闪亮 日 《 子》 故乡 出版社有限公  (
司, 8 年) 《 1 3 9 , 葫芦 , 再见》 东大出版公 司,9 5 ( 18  年 )《 ,爱我所爱》 时报 出版社 ,9 7年 ) 《 嗔  ( 18 ,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 期 

刘宇: 台湾女批评家风采一瞥一 以 明 、 应 为   郑 蜊龙 台 例 三大源流为: 中国古典散文 、 传统白话小说和西洋 

痴爱》 师大书苑 ,99 ) 《 ( 18 年 , 教授的底牌》 联合  (
文学 ,93年 ) 。 19 等  

散文。除了在《 现代 散文纵横论》 中所 阐释 的三 
个必要条件外 , 散文还应该有 四大特色 : 多元的题  材、 开放的形式 、 流动的结构 、 生活的语言。关于  散文的分类 。先划分散
文为主要类型和特殊结构  的类型两大类 , 其中, 主要类型包括 : 情趣小品、 哲  理小品、 杂文 ; 特殊结构 的类型包括: 日记 、 书信、  

郑明蜊在散文研究与批评方 面所作 的贡献 ,   在台湾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郑 明蜊填补了散文  研究 中理性把握与宏观审视 的空 白, 提供 了比较  系统 的散文研究方法和理论 。她 的《 现代散文纵 

横论》 《 、 现代散文类型论》 《 、 现代散文构成 论》  、 《 现代散文现象论》 体现 了较为完整有机 的散 文 
理论构架 , 可以说 , 在散文理论研究 的系统性上 ,  
台湾 很少 有人 能与之 相 比。  

序跋、 游记 、 传知散文、 报导文学 、 传记文学。郑明  蜊的这一分类 , 为散文研究 者提供 了一种可行的 
操作方法 , 有利 于明确 区分与掌握各种散文的特  质。最后论述 了分类之后 的“ 合” 整 趋势 :一 位  “ 作者 , 是不应该受类型所拘限的, 未来的散文更趋 

《 现代散文纵横论》 是郑明蜊对现代散文理  论的初步尝试 。该书的主要亮点 , 体现 了郑明蜊  在散文理论研究方面的基本学术路 向。在《 现代  散文刍议》 郑明蜊从文学角度 , 中, 就内容 、 风格 、   主题三个方面 , 归纳出散 文的必要 条件 , 一 ) 即(   内容: 必须环绕着 作家的生命 历程及 生活体验 ;   ( 风格: 须包含作 家的人 格个性 与情绪 感  二) 必 怀 ;三 ) ( 主题 : 当诉诸作家 的观照思索与学 识  应

向于各种类型 的整合 , 而且这种整合在现代散文  的发展中已不断呈现 。 ”  现代散文 自身的不断整  合, 融合吸收小说 、 寓言以及诗等诸文体的艺术趣 
味, 达到科际之间的整合 , 散文必将得到更加健全  的发 展 。  

智能。而以上三项要件 , 以“ 都 有我 ” 为张本 , 亦 
即要求“ 文字上 的真诚 ” 由此郑 明蜊 提出了她  。 对现代散文的界定 : 凡符合上述 三方面的要求 , 而  在形式上未归于其它类的文学作 品, 便属现代散  文的范畴。根据这一界定 , 明蜊将现代散文分  郑 为八类 , 即小 品、 杂记随笔、 游记、 日记、 尺牍 、 序 

《 现代散文构成论》 是郑 明蜊的所有散文论  著中最具创意和学术价值的一部。在该书中, 郑  明蜊提出现代散文的基础理论有三, 类型论、 即:  
构成论和思潮论 。三者的关系既有交叠又有各 自   独立的部分。类型 论与构成论 的交集形成结构  论, 思潮论与类型论的交集形成主题论 , 构成论与  思潮 论 的交 集 形 成 技巧 论 , 而三 论 的共 同交集 则  为风格论。此著最值得
注意的两点是 , 明蜊创  郑 造性地将“ 意象” 这一诗 的专属概念引入 了现代  散文理论研究。郑 明蜊认 为“ 意象论就是 ‘ 散文  的史学 ~ , 也是散文 美学基本成 因的探索 , 是较  描写 更为 基 础 性 的造 形 方 法 。 她 从 意象 本 体 和  ”

跋、 报告文学 、 传记 。这些界定与分类 , 体现 出作 
者建立系统散文理论的企 图。散文理论不该是空  中楼阁, 它必须要建立在批评的基础之上, 而散文  批评也必然需要理论 的规范与指导 , 才能有所创  新 。散 文创作 者 、 文 批 评者 、 文批 评理 论 家 , 散 散   郑明蜊在这三种身份之间转换 自如。该书的第二  部分 , 是散文作家作品评论 , 分析 了琦君、 余光中、   林耀德、 洪素丽等人的散文 。书 中对于琦君散文  的独特性 , 有一段精彩的评价 : 无论 写人 、 “ 写事 、  

修辞这两个角度来给意象分类。意象本体 的类 型  中, 基于意象的根源在于“ 心象的演绎” 可包括 : ,  
( 感官式意象 ; 二) 一) ( 心理式 意象 。具体来说 ,  

“ 感官式意象是指作者凭借人类之感官特性 , 而 
产生心象 , 直接投射在文学上所形成的意象 ; 或者  是作者内在之寓意寄托于感官的描述而产生 的意  象。 ④ ” 而感官式 意象 中又包括视觉、 听觉、 触觉 、   嗅觉 、 味觉五种。而修辞角度 的类型中, 则分为:   ( 转义式意象 ; 二) 义式 意象。由此 , 一) ( 字 可以  从单一意象 、 复合意象、 意象群的结构立场找出意  象系统。同样 , 意象系统投射在个别的作家身上 ,  

写物 , 都在平常心 中含蕴至情 , 在清淡朴素中见 出   秀美 ; 她的散文 , 不是浓妆艳抹 的豪华贵妇 , 也不 
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 , 而是秀外 慧中的大家闺  秀。 这段 文字, 切概括 了琦 君散文 的特 色。 ” 确   《 现代散文纵横论》 只是郑 明蜊 的散 文系统理论  的第一步, 标志着那种过 于随性、 自由发挥的“ 鉴  赏式” 散文批评的时代 已经成为过去式 。  

《 现代散文类型论》 首先追溯散文 的源流 、 概  会形成个别作家的意象模式。作家的出身背景会  括了散文的内涵和分类 。郑明蜊认为现代散文的   决定他选取的意象类型 , 而各个作家对于意象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处理也并不相同。老一代作家的意象系统通常以  

20 年  06

并且撕掉一 角进行诅咒 ; 甚至有 的人说她是 “ 妓 
女” “ 、 左派 御用 文人” “ 、 性冷感 ” 。她却说 希望 

字义性意象为主 , 生代作
家并 不满足于字 义性  新 的意象 , 大量采纳譬喻性意象 , 这使散文的明确性  降低 , 暖昧性提高 , 歧义的大信息量 , 提高 了文 学 
的密度。散文的构成论是一个“ 叠复合系统”  层 , 诸元素互相影响 , 互相制约 。郑 明蜊的散 文理论  构建在《 现代散文构成论》 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郑明蜊为现代散文美学的成形作出了相 当系  统而颇具创新性的贡献。   龙应台( 92 15 一 ) 湖南衡 山人 , , 生于 台湾  高雄 , 6 1 9年考入 台湾成功大学外文 系,9 5年  9 17 赴美深造 , 攻读英美文学 ,98年获得堪 萨斯 州  17 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 , 之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  学及梅西大学外文 系任教。18 年 回台湾, 93 任中  央大学外文系客座副教授 , 后任职于淡江大学外  国文学所 。18 9 6年至 18 年龙 应 台旅居瑞 士。 98  

“ 冥纸越多越好 ” 以此匡正台湾 的批评风气。她  ,

说 :我们多 么迫切 的需 要批评风气 的树 立。作  “
者可以跳脚 、 詈骂 、 毁谤 , 我只在乎作品, 如果台湾 
的文学批评真的能够有一个开始 , 冥纸, 是愈多愈  好。 ”  而她更加希望 自己的一番努力可以有抛砖  引玉的作用 , 一起来 改变 台湾文坛的不正确 的批 
评 态度 。  

龙应台的文评没有人情的包袱。第一辑 中,   龙应台批评 了诸 多名家 的小说 , 白先 勇、 如 马森 、   张系国、 陈映真 、 施叔青 、 王祯和、 张爱玲、 无名氏、   黄凡、 萧丽红、 萧飒 、 昂等。她的批评最 大的特  李 点是只对作 品不对人。是好 的就说好 , 好的也  不 必定指 出。比如, 出白先勇 的《 指 孽子》 “ 是 一盘  未筛过 的金沙” 在语言上有瑕疵 , 白先勇的语   , “ 言实在功力十足 , 但作者无法脱离 自己的影子 , 结 

18 年迁居 德 国, 98 开始 在海德 堡大 学汉 学 系任  教, 讲授台湾文学课程。19 年秋 , 99 出任台北 “ 文 
化局长”2 0 , 3年春辞职。现在 台湾清华大学任  0

果使每一个 角色都用 作者功力 十足的方式来表  达, 反而破坏 了真实性” ; ④ 在情节上 , 单调、 机械 

客座教授。作品有《 龙应台评小说》 台湾尔雅 出 (  
版社 , 8 年 , 家 出版社 ,98版) 《 1 5 作 9 18 , 野火集》   ( 园神出版社 ,9 5年 , 18 湖南 文艺 ,9 8年) 《 18 , 野 

化是其又一缺憾 , 爱情” “ 公式 的运用单调 、 重复 ,  
减弱了小说 的说服力 ; 而对于小说 中运用娴熟 的   对 比与想象 , 以及“ 爱与恨 ” 的成功
处理等一 系列  特色 , 龙应 台也毫不吝啬地 给予 了高度评价。在 

火集外集 》 园神 出版社 。9 7年 ) 人在 欧洲》 ( 18 《  
(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 8 1 8年 6月 , 9 北京  三联,94 )《 19 年 ,龙应台杂文精 品》 海 峡文艺 出 (   版社 ,9 0年 ) 《 19 , 孩子 , 你慢 慢来 》 湖南 文 艺 , (   19 年) 《 95 ,女子与小人》 上海 文艺 出版社 , 9   ( 1 6 9 年) 《 ,在海德堡 坠人情网》 上海文艺 , 9 年 )  ( 1 6 9 , 《 看世纪末 向你走来 》 上海文艺 ,9 6年 ) 《 ( 19 , 魂  牵》 湖南文艺,97年) 《 , ( 19 , 啊 上海男人》 上海  (

《 茧里的女人——评施叔青 的( 愫细怨 ) 中, 》 龙应 
台指出 , 施沉溺 于琐碎的细节描写 , 剪裁不够 , 难 

免湮没了小说主题 , 这种评价 , 是相当中肯的。对  于马森的《 夜游》 龙 指出“ , 触觉极端敏锐纤细 ”   ④
是其长处 , 但说理成分过重 , 便使作 品成了“ 好论  文不是好小说 ” 而对 马的另一篇 作品《 四, 孤绝》  , 她指出 :愈是 自己捧心流泪说愁 , “ 作品就愈软弱 

学林出版社 , 9 年 )《 1 8 9 , 这个 动荡的世界》 汕头  ( 大学出版社 , 9 年) 《 1 8 9 , 故乡异 乡》 陕西人 民出 (   版社 , 9 1 8年)《 9 ,百年思索》 南海 出版公司, 0  ( 2 1 0 年 )《 ,我的不安》 南海出版公司 , 0 年)   ( 2 1 等。 0

无力 ; 他愈是不 眨眼睛的, 把血淋淋的心剖在读者  眼前 , 作品就愈令人震动。∞ ” 
辑二是作者对于文学批评 的理解 , 以及对 台   湾文坛不良批评之风的批判 。在《 文学批评 不是 

龙应台的早期著作以《 龙应 台评小说》 《 、 野  火集》 为代表 。这个时期 的龙应 台 , 文风犀 利恣 
肆, 在当时引起了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巨大反响。  
18 94年,龙应台评 小说》 《 ~上市即告罄 , 多次再  版, 余光中称之为“ 龙卷风” 。书前序题 为《 冥纸  越多越好》 述及 “ , 龙评” 的毫无顾忌带来的一系 
列麻 烦 , 以及 她 坚 持批 评 原 则 的 决 心 。 由于 写 了 

这样的》 一文 中 , 龙应 台一针 见 血地 指出 , 台 在   湾, 书评有~定 的公式 , 作者简介 、 即“ 小说情节  的重述 , 最后加上 几旬赞美 的评语 ” 而蓬勃有  @,
力的社会 , 需要 蓬勃有力 的文学批评。“ 温柔 敦  厚” 的态度用来批评 , 那就是不负责 的批评 , 被评 

真实的小说批评 , 了真话 , 说 有人 给她寄了冥 纸
郑明天津冷库 龙应台 台湾女批评家风采一瞥——以郑明娳、龙应台为例
,  

者也许会因此 固步 自封 , 读者则决不可能提升 自   己的鉴赏能力。在《 我在为你做一件事》 , 中 龙应  台把书评分作三种类型 , 深不可测” 、 主题  即“ 型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 期 

刘宇: 台湾女批评家风采一瞥一 以 明 、 应台 例 郑 蜊龙 为  

2  7

万岁” 型和 “ 温柔敦 厚” 这些 都不是好批 评。 型,  

起点的扯动。 到《 ” 看世纪末 向你走来》 《 的不  、我 安》 《 、百年思索》 , 应台 已经愤怒不再 了, 等 龙 取  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不再只是一个以本土  现实为坐标的文化 观察者 , 的视野已经扩展到  她 了“ 全球化语境 ” 。在《 尊重谁的文化差异》 她  中, 针对西方的“ 文化相对论者” 所信奉的“ 不能将现  代西方 的人权标准求诸 中国” 这一看似进步 的观  点 , 出“ 于统 治 者 而言 , 又是 一个 可 以巩 固  提 对 它 政权的便利工具 ” 凹。“ 步骤一 , 他按照 自己统治 
所需 来定 义 什么是 ‘ 民族 传统 ’ ‘ 、 固有文 化 ’ 。步 

而在《 批评不是乱来》 龙则指 出, 唯我独尊” 中, “   型和“ 人身攻击” 型的书评 , 则更是粗劣的批评 。  
辑三, 是他人对 于龙应 台及 她的批 评观的一 

些反响。其中包括杨宗润 的《 多来几个龙应台》  、 万胥亭的《 从常识 到共识》 壬德威的《 、 考蒂莉 亚  公主传奇——评( 龙应台评小说 ) 等。在台湾文  》
学界, 敢于直言不讳者并不多 , 龙应台的出现 , 对  台湾文坛是个巨大的冲击。她的主张确实有在理  之处 , 带动了批 评的客观性 和冷静性。但是有 时  也有 所 缺失 。“ 言无 隐 ” 以树 立 一 种 风 尚 , 直 可 显  得别具一格 , 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批评质量的好坏 ,   龙的批评语言犀利 , 但是批评手法未免单一, 缺乏  个理论架构和标准。但作为一个开始时代的引  


骤二 , 将敌对 的文化定义为相反 的另一极 。步骤  三, 将他所定义 的‘ 民族传统 ’ ‘ 、 固有文化 ’ ‘ 与 爱  国’ 画上等号 。这么一来 , 任何对他 的统 治有所  质疑的人都成 了‘ 叛国者 ’他可以轻易地镇压消  , 灭, 往往还得 到人 民的支持 , ‘ 国 ’ 以 爱 之名” 因 ,  此“ 问题 的症结不在 ‘ 尊重 ’ 文化 差异 , 而在 ‘ 认  识’ 真实 的文化差异” 。而《 活的文化 , 死的理解》  


子, 龙应台的出现来得正是时候 。   18 年龙应台回台 , 93 发现台湾病态丛生。而  同胞们对此却麻木不仁、 熟视无 睹。由于“ 没有 

办法继续做一个冷眼旁观的高级知识
分 子” 龙  , 应 台发表 了一 系列社 会 批 评 的 文章 , 《 国人 , 从 中   你为什么不生气》 开始 , 龙应 台走上 以杂文进行  社会批评的写作路线 。这种勇于说真话 的勇气 ,   结合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驱使 她 

文提 出“ 了解 ‘ 正 ’ 中国 , 民 文化 的深  耍 真 的 游

层结构不能不挖掘”  。相对前期 的创作 , 龙应台  的语言风格有了转变 , 也有较多的抒情作品 , 而不 

再只是犀利的杂文。《 蜜蜂与狗如何争辩玫瑰 的 

颜色》 《 株湖北 的竹子》 是很 有深度 的作  及 一 都
品。   注释 :  
①郑 明蜊 :谈谈 琦君 的散文》 《 《 ,现代 散文纵 横论》 台北长  ,
安出版 社,9 6年 , l 18 第 3页 。  

写就了划时代的《 野火集》 这个集子如同一把燎  ,
原的野火 , 点燃 了台湾社会。忧 国忧 民的她期 望  以一 己之 力唤 醒 台 湾 民众 , 造 一个 良好 的生 态  创 环境 , 立一 个全 新 的文 明社 会。这些 文章 在  建

《 中国时报》 刊登时 , 台湾还未“ 解严” 对于媒体  ,
还有相 当的管制, 龙应台的文章引起很多极端 的   反应 , 龙则依旧保持其直率犀利 的风格 , 特立独 

② 郑明蜊 :现代散文类型论》 台北 长安出版社 ,97年 , 《 。 18 第 
2 2页 。 9  

③④ 郑明蜊:现代散文构成论》 台北长安 出版社 ,99年 , 《 , 18   第7 页, 7 2 第 4页。   ⑤ 龙应 台:冥纸越多越好》 《 《 ,龙应 台评 小说》作家 出版社 , ,   18 年 。 l 98 第 O页。  
⑥ ⑦⑧⑨⑩ 龙应台 : 龙应台评小说》 作家 出版社 ,98年 , 《 , 18  

行。《 野火集》自 18 95年 出版 至今 已印二 十几  版, 在大陆也有 2 4万多册的销售纪录, 野火集》 《  
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探讨 的一系列问题 , 台湾  为 社会提供了反思的空间, 也给大陆提供了一面镜 
子 , 以引 以为 戒 。 可  

第 3页 , 5 , l 。 2 页 , 3 页 。 第 页 第 5页 第 0 第 4  
⑩ 龙应台 :文学批评 不是这 样的》 《 《 , 龙应 台评小 说》 作家  。

18 年 , 96 龙应 台到 了瑞 士 , 始写 《 在 欧  开 人 洲》 。这是龙应台旅瑞一年多的心路。从 《 野草  集》 的本土视野 , 转换 为对于民族主义与世界公  民关系的探寻和反思。正如她 自己在《 一只 白色 

出版社 , 8 年 , 25页。 18 第 0 9   @龙应台 :一 只白色 的乌鸦 》 《 《 , 人在 欧洲》 生活 ・ 书 ・ 。 读   新知三联书店 , 9 , 5   l 4年 第 页。 9 ⑩龙应台
:尊重谁 的文 化差异》 《 年思索 》 南海 出版公  《 ,百 ,
司, o 年 , l 页。 2 1 第 9   0

的乌鸦》 中所言:从《 “ 野草集》 人在欧洲》 我  到《 ,
好象 翻过 了一座山 , 站在另一个山头上 , 远看来时  路, 台湾隐隐在路 的起点……我渐行渐远渐深沉,  
但路 则像 一根 绵延 的带子 , 系在 胸问 , 时时感 觉 那 

⑩ 龙应 台:活的文化 , 的理解》 《 《 死 ,百年思索》 南海 出版公  , 司, 0 年 , 6   2 1 第 页。 0

责任 编辑 : 亚华  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5251/92283456381.html

更多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_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在线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 龙应台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五十六岁的我,想看看当年十二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有湖口「兵变」。  一月十八日,纽约宣布了建

龙应台——文人做官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1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一个制度无力保护个人的时候,个人有没有权利保护自己?如果“法”的存在是为了“个人”,为什么“个人”却经常要为了“法”而牺牲呢?龙应台:难局有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你大概不认识。他已经七十岁了!深

声明:《郑明天津冷库 龙应台 台湾女批评家风采一瞥——以郑明娳、龙应台为例》为网友最妖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