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学堂期中假14天时间中,教师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就是提高自己的教学境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老师们大量的培训时间,不是用来听我讲课,而是通过“哈佛案例式培训模式”,用思考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因此面对我的“出题”,老师们需要查阅各种资料,拿出应对的方案,这几天都忙坏了。老师们还尝试了“策论”,每个老师试图为解决一些学堂现实问题拿出有效的可行方案,其他老师们负责找出方案的问题和漏洞。因为学堂培养的人是“经世致用”的现实人,而不是书呆子。因此“学会做事”也是学堂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
昨天老师们还进行了实地辩论,了解佛学的“论师辩论”模式,懂得了如何完善自己的一元思维,这与国内大家熟悉的大专辩论可不一样,如果希望知道这种辩论到底是什么,可以看看玄娤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关于那烂坨寺的辩论设论模式记录,论师自己设定【论题】后,向数万学者公开贴榜挑战,号称如果有人能够驳倒他的论题,就自杀以谢,或者拜入对方名下为徒弟。这就是佛陀时代的宗风,如佛陀本人就是刚出道不久,就在辩论中赢了年纪比他大很多,当时已经拥有250名弟子的大迦叶等人;这些博学且已经当了多年师父的尊者们,真正做到了服从事实,服从真理,一旦输了就放下架子,老老实实的当徒弟,还劝说自己的徒弟一起拜佛陀为师,因此很快佛陀就有了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随众”。与现在一些不学无术又特别好面子的家伙不同,他们即使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却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面子”看得比天大。相比之下,这些古人们的行事做人光明磊落,实在令人敬佩。
在昨天老师们初试“佛式论辩”,试图挑战我设定的一个看似结论很荒谬,老师们都无法接受的一个【设论】,但老师们经过一天的精心资料准备后,挑战却全部失败;老师们知耻乎勇,今天决心鼓足勇气再战一场!今天的培训内容就是:实际运用【鬼谷子】第一章【纵横篇】的智慧,来应对目前一个棘手的学堂事件。老师们豪气干云,宣称如果无法通过“现场模拟考试”,就“现场自杀以谢众”,不成功便成仁;坚决捍卫自己的教师荣誉。当然,老师们并没有打算真的自杀,只是“模拟自杀”,因为这只不过是“模拟考试”罢了。老师们计划“模拟自杀”后,躺在学堂的大厅里面“扮演尸体两天”来好好反省,捍卫荣誉。学生小慧也积极参与,表示愿意当“守灵人”,陪老师们度过24小时。我表示大家“装尸体”两天,让学堂的厨师“停工失业”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就“停尸24小时”好了。“决战时间”选在今天下午4点,老师们分头准备去了。我现在没事可做,就选了一篇学堂教师在培训期间写的文章发上来,供大家参考。希望下午四点以后,学堂大厅不要出现一堆“尸体”。(呵呵,我们的内部培训,大家还是玩得挺有创意,挺开心的吧?学堂的老师可不是一群死板的老古董,而是很好玩的一批年轻人) 清一题记
从中美教师的巨大差异中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钱 莉
这几天的培训,我们回答了跟教育有关的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据说是从全国教师的提问中提炼出的对教育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幸运的是,我们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先生站在了一起。他受邀跨洋来到中国,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并解答这些问题。遗憾的是,经过了张老师的点评,对照中国教师的提问、自己的回答与雷夫的回答,中美教师在教育境界以及思维方式上的鲜明差别跃然纸上。
中国教育有问题,显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就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从体制中走出来的学生,虽然不喜欢自己曾接受过的教育,但是那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特征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骨子里去了。稍不留神,它就会在幕后主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比如过去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我会忍不住去模仿他们。然而,目前学堂从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执行者——老师能脱胎换骨,跟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彻底的清算。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可以从过去的模式中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脑子里曾经接受的观念。
就中美教师在教育原则、教育理念进行全方位对比,目的不是去指出别人的问题,而是去试着发现体制教育留下的集体余毒,它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的轻重程度不同罢了。从雷夫这面镜子中,我看到别人,更看到了自己。当我们能发现这些毒素,并将其从身体里排除掉时,我想,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远了。
1 老师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夸大神化VS真实质朴;
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从专家嘴里传出的话很快成了中国教育界的至理名言。教师被塑造成了一种形象,成为了对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无所不能的超人。从上学开始,我们就是听着说着称赞老师的溢美之词而长大。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如今的实际的情况却如南怀瑾老先生所说:“全天下的老师正在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残害我们的孩子”。据调查,90%的老师正在和父母一起,全方位地破坏孩子的能力,这是中国教育难以掩饰的现状。
雷夫作为全美最佳教师,拥有“天才与圣徒”的头衔,并获得美国总统艺术奖和英国女王勋章,曾经把无数被称为“小魔鬼”的学生塑造成痴迷学习,彬彬有礼的小绅士。这样一个拥有着华丽的光环,甚至被他的学生家长称为是上帝的人,在回答中国教师的问题评价这句教育名言时,却说出了非常质朴的语言——“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但我认为,我的工作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一个老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学生要自己走进来,我不会使劲的把学生推进这扇门,不是拉他们或者推他们进来,走进来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这位受无数人崇拜的老师,既没有激昂的宣言,也没有坚定的决心,有的是一份全然的真诚,甚至显得过于平淡,很难让人将他与那些头衔联系在一起。然而,很多时候真理往往就藏普通背后。他的这番话,很清楚地承认了学生和老师的局限,有很多事情是老师做不了的,尽管听起来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有些无能。同时,雷夫也很明确地表达了老师的价值所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一环。
直心是道场。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求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专家的这句话,把教育的所有责任全部归咎于老师。如果要认同这句话,就必须要承认一个前提——“老师是神”,能力范围无限。然而,事实上人和人是不同的,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就是很好教,有的学生就是教不好。就连历史上人们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佛陀”,也会有教不了的学生。因而说这句话或是把这句话当成自己信条的人,就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比佛陀还厉害,这实在是一种无法认清事实之下的狂妄。由于名不符实,老师们要么需要承受过大的压力,背负本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要么无奈地喊着口号,麻木地面对现实。
在这种对照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中国人做事的一个特征:喜欢豪言壮志的口号和漂亮的光环。当教师开始“执假为真”,开始“要面子”的时候,就已经违背了教育“求真”的原则,教育当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美国教师雷夫尊重事实,承认自己的无能,他就走在了不断突破自己局限的成功之路上。
2 教育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自以为是反客为主的老师家长VS懂得尊重达到无我境界的老师;
教育是一个大大的舞台,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扮演各自的角色。然而,在演出的一出出剧目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呢?中国曾有一位中学校长李希贵到美国去访问学习。期间,他拿出了国内的教学实录,不仅有整个课堂的纪录,还有听课老师的点评。整个过程非常详实,希望美国教育专家能指点意见。结果,这位美国专家发现了却发现了很多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为什么摄像机只摄老师?为什么所有老师的声音都有字幕,学生的却没有?为什么点评老师对授课老师的举手投足关心备至,对于学生的活动的关注却少之又少?
这个真实的案例,其实代表了中国教师非常典型并非常优秀的教学风格。老师是主角,学生配合老师的安排,越是“认真负责”的老师说的做的就越多。对于师生的这种特征,曾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也早就习以为常。然而,跳出过去的印象,重新来思考它时,却发现原来“园丁”的比喻意味着:孩子本身是有问题的,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修剪,孩子只需要被动接受。老师的期望是什么,孩子就会被塑造成什么。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主成长的愿望,有自己兴趣和爱好。当老师这样做的时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对孩子个人需求的无视,也更是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剥夺。当园丁越勤劳时,他对孩子的造成的伤害就越大。于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回答美国专家的疑惑了:因为在中国,学生的想法和意愿都毫不重要,他们只是一群乖乖地等着被修理的“花朵”。
不仅学校老师如此,家长也更是这样。最近“狼爸虎妈”成为热点,炒得沸沸扬扬。狼爸——“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虎妈——“为了让孩子弹好琴,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到夜里,中途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吃饭。”这样的家教虽然达到了某种目标,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却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孩子的个人需求和意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并通过严格的方式来执行,这简直就像是现代版的“法西斯”。
相反,美国教师雷夫的做法却是:“我在教室里很少说话,讲桌都没有,我只是在角落里站着,给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我教育孩子为自己学,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看起来他做的事情很少,没有精彩的自我展示,没有对孩子的强大控制,然而他的行为却暗合教育的原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求,并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来成为表演者。老师不是教孩子学什么,而是告诉孩子为什么学,点燃他的心中的热情。当老师将自己不再关注于自己的展示和技巧,将自己从教学中抽离出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成长的机会。最终,雷夫将无数被称为“小魔鬼”的学生塑造成痴迷学习,彬彬有礼的小绅士。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中,学生本应是主体,从中获得提升和成长。然而,在中国,老师和家长都太有我了,他们反客为主,将教育变成了自己的舞台。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认真”和“厉害”尽情地向学生表演自己,吸引学生的注意;家长为了显示自己的“责任”和“权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来控制孩子。我们的孩子像一个可怜的木偶,被大人们操纵,他们没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更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越投入,孩子的成长就越受限制。结果,我们培养了一批备受压抑的厌学孩子,要么缺乏能量消极应对;要么不满现状开始叛逆。显然,事与愿违,这些显然都不是中国辛勤教师们期望达到的结果。而从中,我们也能轻易地发现障碍中国教师成功的核心因素,也是中国人的个性中的烙印:不懂得尊重,喜欢以我为主,自以为是。
3 你为什么要做老师? (需要坚持的苦差事VS 追随真心的快乐选择;)
对于老师这个职业,中国人还喜欢“春蚕”和“蜡烛”来做比方。我们熟悉的诗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样的描述,给人传达了一种意象:做老师很艰苦,需要牺牲自己才能成就别人。它不是常人能够胜任的职业,因而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值得歌颂和敬佩的。
既然这是一份被认定为苦的职业,那么选择它的人就分为两种:一种是愿意无私奉献自己,专门挑艰难的事情来做的人;另一种是不得已而选择的人;显然在现在“一切向钱看”的主流价值观之下,第一种人几乎是稀有动物了。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处于教师这个职位的人很多都是迫于无奈为了饭碗而做出选择的人。因为在中国,一流的人从政;二流的人进入企业或是经商;三流的人当老师,其中级别最低的人成为小学和幼儿园老师。于是,常常有报道说老师下班之后从不看书学习,喜欢打牌唱KTV,就很好理解了,这不过是他们排解自己在任教期间心中郁闷和憋屈的方式。
而对于雷夫老师来说,见过美国总统英国女王都比不过他看到孩子们的喜悦。由于是真心的喜欢,所以就算再干400年都非常乐意。因而他不需要像中国教师一样要想各种办法来坚持和保持热情,因为他一直就处于对于教师职业的喜爱和热情当中。做老师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都是莫大的享受。
在西方的教育中,会经常给人传递一个观念:FOLLOW YOUR HEART. 孩子从小就开始树立自己的梦想,学会为追随自己的心而做出选择。在中国,人们常常告诉你要为了这个为了那个来选择,就是很少人会告诉你为了取悦自己来选择。对比而言,同样处于教师的职位,真心热爱事业和被迫忍受的苦差事,自然会有千差万别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教师的又一个障碍:把工作当成维持生活的工具,而非注入热情的事业。

4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关注考试与知识的机器VS 关注生活与品格的正常人。
教育有什么作用?曾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去除一个人的头衔地位职业知识后,他剩下来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它的反面,除去这些东西,学生似乎一无所有,反而获得一身的坏毛病。在单一的价值观——考大学之下,老师的任何教学和学生的生活都围绕考试而展开。学校变成了统一流水作业的工厂,学生变成了只拥有考试功能的机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书呆子和情感极其脆弱的人,他们无法面对最基本的生活。如有孩子上了大学严重匮乏生活常识,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剥鸡蛋;有的孩子难以承受压力,由于考试成绩差既然跳楼自杀了,早早离开了人间。这样的笑话和悲剧仍在不断地上演中。
相反,从联合国教科文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来看,每一项都在通过后天的教育方式提升人的能力,帮助学生长大后能正常地融入社会。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家规来看,每一项要求都平凡无奇,但却在一件件小事中让孩子学会责任与荣誉。从雷夫的教学来看,他的目标无关乎考试,他真正在意的是孩子能否学会生活,能否拥有正直善良的品格,这些都学生十年之后受用一生的素质。
对照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的功能设计不是用来提升人的能力,反而是用来削弱人的能力。而教师是这一破坏功能的强大执行者,所以可以说从一开始,中美教师就走在了截然相反的路上。美国教师不论级别如何,至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中国体制教师越优秀,就偏离正道越远。
5 我们该如何来对待学习? 努力刻苦VS 轻松愉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又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它曾经被无数学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帮助自己度过一个个“难关”。学习原本应该成为“儿童最伟大的游戏”却变成了无数孩子的噩梦。据调查,有90%的学生是处于厌学的状态。有的孩子,由于恐惧学习,竟然一上学就呕吐。作为教育中最不重要的一环“知识学习”,作为“知识学习”中最简单的一项“课本学习”,正常的孩子只需花一年时间就能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量,它却牢牢地拴住了中国教师和学生。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巨大“功劳”和“笑话”。
当老师辛辛苦苦成为一个知识的贩卖和灌输者,当孩子乖乖地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吸收时;当老师奔着教学成果奋斗,当孩子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时;当老师在错误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用机械重复的方式来学数学;用分析的方式来学英文时,学习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因而,即便老师付出了时间和努力,孩子的成绩依然无法得到提升。
相反,雷夫老师一直在给自己的学生传达一个观念:学习是轻松快乐的,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来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习,而是因为喜欢所以学习。因而,当他激发起孩子的兴趣之后,即便老师不做要求,孩子也可以很好地完成。从这种差别中,中国教师的障碍又可见一斑,严重违反了教育原则:将学习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然而,他们却渴望出现好的结果。有人曾说过:不停地重复错误的方式却期望得到美好的结果,这样的人是疯子。对此,我不禁要问,难道中国教师都是疯子吗?
6 老师如何赢得学生的认同? 权威与情感VS基于平等信任;
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好的领导。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赢得学生的认同,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学工作才得以开展。一般说来,中国教师在跟学生互动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模式:一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像圣旨一样不容冒犯,让学生害怕和保持距离;一种是放下身段的“亲民”,进行情感互动,让学生喜欢和亲近。尤其在倡导平等的今天,后者出现得越来越多,老师们希望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举个典型的例子,北大校长,一把年纪了却要上台跟年轻人一起娱乐,搔首弄姿唱《隐形的翅膀》。无疑,他受到了学子们的追捧,人气也一路看涨。这种行为本身就在向年轻的一代传递一个信号:我没有落伍,我认同你们的文化,所以请你们也喜欢我吧。从结果来看,他似乎达到了这个目的,因为他颠覆了过去校长威严的形象。然而,很难说的是,他的行为会赢得人们的尊重抑或是鄙夷。
雷夫老师与中国的一名校长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雷夫的回答是:我一点儿不觉得孩子喜欢我,也许有一部分孩子喜欢我吧。一些孩子还对我的冷笑话感到厌倦了。但我坚信一点,我的孩子非常信任我。在56号教室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教室里、教室外,都是完全一致的。我告诉孩子们“与人为善”,不仅是有家长和成人时是这样。如果你有机会来第56号教室的话,可以真实地感觉到这种安全感。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但是他们都非常信任我,因为我的言行举止都是一致的,无论什么时候。
要求孩子学会什么,自己先做到什么。面对孩子,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雷夫老师的这一项准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正直。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言正,行正,有荣誉感;直,有明确的价值观,并能捍卫自己心中的原则。当雷夫老师这样来做的时候,他不需要用权威去控制孩子,更不需要用情感去笼络人心,自然就获得了孩子的认同。这是中国教师与美国教师在境界上的又一差别。
从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雷夫成功的原因:他热爱教育,为人真诚、正直善良,尊重孩子,能将几条教学原则彻底执行,这些素质帮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教师。
与雷夫相比,学堂的教育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雷夫无法选择生源,他的学生大都来自贫民窟,从他描述的事实来也很容易发现他有很多的问题学生。学堂则可以选择生源,有问题的学生和家长都被排除在外了。从教学目标上来说,雷夫是依照公民的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学堂有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领袖和公民。从实施手段上来看,雷夫强调轻松快乐的学习,而学堂不仅如此,更有对孩子高远志向的激励,以及帮助实现的严格要求。从特色上来说,雷夫强调音乐艺术,而学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当自己能站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时,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然而,对于我来说,需要认清的是我和其他中国教师一样来自体制教育,我们身上有着共同的问题根源。只有将这些根源彻底从自己身上清除出去后,我们这一代人才有可能在这个平台上呈现出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