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论语·学而》的第七则。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这段文字当中,出现了孔门的第三位弟子——子夏。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才气过人,《论语》中有很多他著名的格言,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比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孔子去世后,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和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他为老师。
这一段话中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定位,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孤单的存在,他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结和总和,这在传统文化中叫做人伦。我们常说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子夏的这几句话里,涉及到五伦当中的四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贤贤易色”,第一个字“贤”是动词,看重、尊重。这个“易”字,是轻易、看轻。“色”指的是容颜、脸色。他说对妻子要注重德行,而不注重容颜,要重“贤”,不重“色”。就像他曾经问过孔子《诗经》当中的一段话那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所有的美好的绚烂的颜色,都要基于一个干净纯洁的底子。在这里,这个“底子”指的就是“贤”。我们常常形容一个女子说贤惠、贤淑,一个女子的“贤”是内心善良、通达人情、举止有度、平和宽容,所以才能秀外慧中,所以才叫做淑女。今天我们常常把这个时代叫做看脸的时代,稍微有点努力的人,我们就感慨说他明明能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而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那种像璞玉一样温润、质朴、淳厚,甚至有些羞涩的贤德了。
子夏还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与友交,言而有信。”这两条之前我们都曾谈到过。他还提到了“事君,能致其身。”也就是侍奉君王,能够奉献生命。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所以保护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对父母尽孝。可是如果君王和家国需要的话,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代的士人、知识分子,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明君贤臣”,遇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自己的抱负能够得到施展,精忠报国,然后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因为那个时候只知有君王、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可以想一下如果真的家国被犯、山河罹难的话,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做到像曹植《白马篇》中写的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呢?子夏说如果能做到以上的这几点,即使你没有什么所谓的学问、学历,用今天的话来说,不是什么博士、硕士毕业,可是你人生的答卷已经合格了,你的学问、修养远远比那几句空谈大论,那几页薄薄的文凭厚重得多。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