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条约》是中美天津条约的修改,历史上也称这个条约为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让两个国家之间能够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及美国人能够给予中国人最好的待遇,《蒲安臣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等条约。
蒲安臣旧照
1868年,清朝的全权特使蒲安臣和美国的国务特使,代表中国和美国政府签订此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让给外国人居住的土地,中国皇帝并没有放弃征用权,中国皇帝有权在美国的港口领事。两国的公民,有权力在双方境内拒绝宗教的压迫,两国更要尊重公民移居的自由,对方有权利到双方的公立学校去求学,也可以在对方的境内设立学堂,同时公民必须享有最惠民的待遇。由于有了《蒲安臣条约》,中国政府想要利用西方的技术的话,美国可以指定工程师来中国政府工作的,中国可以聘用他们的工程师。
然而因为有了《蒲安臣条约》,美国成为中国政府指派留学生的首要国家,1872年中国有了第一批坐船去美国的留学生,从那时候开始,中国首度开启了公派留学美国的历史。这条条约为中国工人移民美国敞开大门,之后由于美国人对我国的一些劳工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1880年《蒲安臣条约》里面的移民条款被做了修改。以上就是《蒲安臣条约》的大致内容。
蒲安臣使团
蒲安臣使团是清朝政府向海外派遣的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由于这个使团是由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带领的,所以称这个使团为蒲安臣使团。这一现象表现了清朝政府外交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却也象征着清朝政府已经迈出走向世界的脚步。1858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中是允许外国的公使入住京城,随后便有很多的西方国家的人入京,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派出使团。
蒲安臣使团
当时管理清朝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在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蒲安臣公使的欢送会,并听到蒲安臣表示,各个国家有不平等的事情,蒲安臣愿意尽一己之力,帮助中国。恭亲王认为这是百年难遇的好事,何不让洋人为使者呢,可以达到遣使出洋,又可以避免中国和外国有礼仪上的纠葛。于是清朝政府便组建了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

从此前美国公使蒲安臣成为中国的钦差,之后蒲安臣全权处理中国与外国的交涉事物。蒲安臣使团在1868年,乘船跨过太平洋前往美国,随后也访问了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很多的城市。还跨过大西洋去欧洲拜访,访问了法国、荷兰、俄国、意大利等很多的国家。于1870年折回上海,经历两年多的时间,蒲安臣使团一共访问了11个国家,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