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语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分析及应答方略

[语文]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分析及应答方略时间:2007-06-28 14:30:14  来源:安陆一中校园网  作者:肖海涛  点击: 568

 

作者:安陆一中 肖海涛

  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是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谓浅显即只要求能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对常用表达技巧作一定赏析。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是要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无论是含蓄还是直白,无论是隐晦还是张扬,都只能从诗作的文本义(字面意思)去理解去思考。从近几年湖北独立命题试卷的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题目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浅显”这一特点。但考生得分却不太理想,这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之外,也与平时复习训练中对学生扣题作答指导不力有关。纵观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表现了什么?”“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效果?”

  一、“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是从理解诗歌意境角度设问。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即是“境”加“意”。“境”即物象(也叫形象、意象等),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意”即诗人通过这些物象所表现的思想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等。回答这一角度的命题,首先应理解诗中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然后去理解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所表现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具体答题步骤可简化为:“形象+特点+意趣情感”,即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景物),②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概括),③分析表现的意趣情感。如湖北2005年试题:《汉宫秋》第三段[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太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问题①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问题就是从“表现了什么?”的角度切入,所见的情景即为所见的“物象”和“物象具有什么特点”,它包括眼前所见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即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和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诗中正是通过这些景象描绘,表现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别离以及想象独返王宫后的凄凉,痛感孤独。又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中抓住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等物象,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一种安谥平和的意境,透露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怎样表现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语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分析及应答方略

  “怎样表现的?”是从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角度设问。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通常包括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夸张、设问、对偶等)、描写方法(如白描、联想、想象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其它一些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虚实、用典、象征、托物言志、抑扬、渲染、铺垫等)。要回答这一角度的问题,首先必须熟悉掌握各种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其答题步骤可以简化为“手法+分析+情感”,即①指出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地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意趣情感。如2007年湖北省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设问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些相同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从“怎样表现的”的角度设问,第二问则从“表现了什么”的角度设问。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不难看出均运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然后联系具体诗句阐释:吴诗宫内宫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李诗则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草丛生,宫殿荒凉,前者鞭挞了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后者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切忌笼而统之,以空对空,或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又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①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②古人在谈诗歌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两个问题均从“怎么表现的”角度设问,答:第①问中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如“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第②问中的景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均为诗人春行时所见所闻,可谓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如“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露出诗人一经伤春的凄凉之情。

  三、“有什么效果”?

  “有什么效果”是从如何有效地表情达意角度设问。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从这一角度设问,一般都停留在某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怎么好”的层面,或评价传神的某字或关键的某字(炼字角度),或赏析某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或就不同观点评点等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技巧+表现内容+表达效果”。如2004年浙江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设问:“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要回答这一类问题,首先应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字描绘了一种什么状态,然后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情感,最后指出其有什么作用。(状态+情感+作用)。具体回答:“空”字描绘了苦苦等待而没结果的孤寂、惆怅、(状态+情感),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鲜明(作用)。

  又如对“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名句中“破”“弄”二字赏析: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用一“弄”字将静止的花草写得摇曳多姿,点出花的娇羞柔美(描绘状态),“破”“弄”二字将云、月、花三种景物人格化,富有生命感(作用、效果)

  下面看看赏析艺术手法的命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白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①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具体赏析。


  这道题既从“怎么表现”角度设问,也从“有什么效果”角度设问,回答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技巧+内容+效果”,因此可以这样去组织答题语言:①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技巧),与浮云尔汝相称,与“青山”常时相对(内容),赋予“浮云”青山人的情感,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作用效果)。或②开头两句运用设问手法(技巧),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内容),这样写比直接说青山被浮云遮蔽更为生动形象,而人寻味,不仅很好表现了词人对浮云遮山的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因青山为浮云笼罩而带来的遗憾心情(作用效果)。

  就不同观点阐释自己的评点意见也是常见的命题形式。如2004年全国卷:

               木兰花        宋祁
  城东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常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设问: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又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设问: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回答这类问题,先应表明自己观点,然后联系具体诗句分析理由(分析理由应包括:技巧+状态情感+效果),如答:第一题中“闹”字写得好(答题者的观点),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而且使人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情景(描绘的状态),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效果作用)。第二题:①答:“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角形象。②答:“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接表现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的情景。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感受。且读起来与“是”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以上说的不过是一些答题方略。古典诗歌鉴赏说到底是一种文学素养和能力,因此要认真答对题,根本的还是要从认真解读文本,读懂诗意上下功夫,否则是舍本逐末,绝不会取得好成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5851/142120114250.html

更多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三

(2013-01-26 14:34:58) 转载▼标签: 诗歌鉴赏教育分类: 考点训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三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通观全诗,是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二

(2013-01-26 14:28:51) 转载▼标签: 诗歌鉴赏教育分类: 考点训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

2004-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2012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2-02-12 10:58:47)转载▼标签:教育2004诗歌鉴赏一、(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考: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声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语文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分析及应答方略》为网友伤痕累累的疯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