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河东起人民路,西至宝城桥弄的一段河域,唐时期称桃花河。西北遍植桃树,称桃花坞。街名源于此。谢家福《五亩园小志》引《闲亭日记》云:「桃坞之名,不始於宋。宋范成大《阊门泛槎》有『桃坞论今昔』之句。」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庆元里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桃花坞的范围:“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巷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今大半为菜圃。章园桃李,十存一二;梅园古树,几难踪迹。然游人好事,仍此探春。杜荀鹤有《桃花河》诗,邦人皆能诵之。”
《宋平江城坊考》载:《姑苏志》:「章氏别业,在阊门里北城下,今名桃花坞。当时郡人春游看花於此,后皆为蔬圃,间有业种花者。」
《吴门表隐》载:“桃花坞,宋太师章楶所构,多栽桃李,郡人游春於此,时称北章。仆射章惇居南园,名南章。惇子援、持、择、授四人,皆元祐三年(1088)同榜进士。园林第宅,卓冠一时。”
明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在此构筑“桃花庵”后,使得桃花坞名闻遐迩。苏州古城内三横四直图始见于清嘉庆二年(1797),图中将“桃花坞河、东西北街河”称之为第一横河。桃花坞河两岸由西向东依次跨架有板桥、宝成桥、桃花桥、新善桥、桃坞桥、日晖桥、松亭桥。小桥连接南北街巷,沟通上下塘街。前面街巷,后临河道,驳岸河埠错落有致,河岸由条石砌驳,水踏步伸入水中。河道两边石栏古朴,树木掩映。前街后河的临水民居,粉墙黛瓦、枕河而居。除松亭、桃坞两座桥外,其余大部分桥都是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立于桥上,抚栏望去,前方不远处,桥影依依,如彩虹飞跨。别样风景尽收眼底。
1. 松亭桥
《平江区志》载:“松亭桥,位于保健路北端,日晖桥东。30年代,里人沈舟兴捐资建,名松亭桥,俗称新造桥。1981年定今名,1983年整修,石板平桥,宽3.8米,长7.4米。《苏州市志》载:名“保健桥”。桥柱为钢筋混凝泥土,桥栏用的是自来水管,桥面为水泥路面。
松亭桥
2.日晖桥
位于河沿街北端,跨桃花河。《宋平江城坊考》载:北过军桥,今讹「日晖桥」。《寰宇访碑录》:「过军桥题记,至正十三年(1353)。」民国《吴县志》载:“过军桥,一在崇真宫东名南过军桥,,一在崇真宫后名北过军桥。”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名北过军桥。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1940)《吴县城厢图》:名“日晖桥”。《金阊区志》载:“日晖桥,宋《平江图》中名北过军桥,清代更今名。位于河沿街北端,跨第一横河。宋代始建。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民国二年(1913)重建,1979年修。现为花岗石板平桥,跨度3.45米,宽2.2米,长9米。”2014年重修。
整修前的桥:左边桥栏上半部砌三块红砖于长条花岗石上,花岗石上镌刻有“金阊下塘桃坞市民公社”十个大字,它见证了苏州(1909—1928)年这段20年罕见历史,是特殊的档案,通过修桥,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重修前的日晖桥
2014年重修后的日晖桥(1)
2014年重修后的日晖桥(2)
3.桃坞桥
位于新善桥东侧,2003年初,中街路改造、延伸至桃花坞大街,新造一座桥,跨桃花坞河。车行道15米,两端人行道5米×2,单孔,花岗石栏杆。中间栏板镌刻桥名“桃坞桥”,并涂红。人行道上铺的是青砖。
桃坞桥(1)
桃坞桥(2)
4.新善桥
位于桃花坞下塘,南通戈家弄,北通桃花坞大街,跨桃花坞河。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中名“行善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著录。《金阊区志》载:“新善桥,位于桃花坞下塘,南通戈家弄,北通桃花坞大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上有。1982年重建,花岗石平桥,铁栏杆,跨径4.45米,宽1.75米,长6.2米。” 南北步阶8/7级,花岗石栏杆,西边有一块整体长花岗石底梁,上面镌刻“重建新善桥”五个字。至少应该是清代遗物。桥栏中间镌刻桥名“新善桥”、“金阊区城建科1982年7月修缮”。桥面宽度为1.3米。

新善桥
5.桃花桥
位于阊门西街北端,北堍为桃花坞大街。宋《平江图》上刻录。《宋平江城坊考》载:“桃花桥,范、卢二《志》失载。见《姑苏志》。康熙《志》:「水仓桥西。」乾隆《吴县志》:「吴参议安国宅,在桃花桥西。」冯《志》:「多木园,在宝成桥北,士人顾云龙所筑。中多乔木,故名。」案:宝成桥,在桃花桥西。 又载:隆兴桥,《吴郡志》:「隆兴元年(1163)建。」 卢、王二《志》均著录。康熙《志》:「桃花桥北。」宣统《吴县志稿》引《五亩园小志》:「隆兴寺,在桃花桥弄隆兴桥北。相传宋时敕建,寺基甚广,桃花桥弄口石柱即其寺门,然无碑记可证,仅存康熙戊寅冬月所立临济正宗二十四世东通果和尚石塔。案:《府志》:「隆兴桥在桃花桥北,宋隆兴元年(1163)建。意寺亦建於是时,以祀蔡隆兴者。寺北有东、西蔡家桥,即蔡庄旧址。」
民国《吴县志》载:“桃花桥,在永仓桥西,清嘉庆十七年(1812)修。”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金阊区志》载:“桃花桥,位于阊门西街北端,北堍为桃花坞大街。清嘉庆十七年(1812)建(应为重建),民国34年重修,1958年又修。原系石板桥,后为水泥桥,跨径4.8米,宽6.8米,长5.4米。从前,桥东侧有过河房几间与桥并列,内供神像,系当时“轿盘头”场所,1958年拆除(屋基尚在)。
2003年1月,苏州市政建设管理处实施中街路延伸工程,桃花坞大街、桃花桥弄、桃花桥下塘、阊门西街等处拆迁改造,桃花桥重建,桥面加宽。新的桃花桥车行道为16米,两端人行道2.85米×2.花岗石栏杆,中间栏板镌刻桥名“桃花桥”并涂红,两端人行通道铺的是青砖。
桃花桥
6.宝成桥
位于桃花坞大街西段,南通五峰园弄,北为宝成桥街。《宋平江城坊考》载:宝成桥,「宝成」疑为「宝城」之简书。帝王陵墓有宝城华表。臣下墓墩用土墙,即称罗城。而《吴地记》则罗城与子城对称。《五亩园小志》:能仁禅庵,在桃花坞宝成桥西。元至治初,法云震禅师创建。岁久倾圮。明宣德间,无心云公始创大殿若干楹,有长洲陈欣《修造庵记》。
民国《吴县志》载:“宝成桥,在桃花桥西,清嘉庆七年(1802)重修。”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金阊区志》载:“宝成桥,位于桃花坞大街西段,南通五峰园弄,北为桃花坞大街。清嘉庆七年修(1802)修,系砖石桥。1978年改水泥石板桥,跨径4.8米,宽2.9米,长5.5米。”南北有步阶7/7级,桥面由4块长条花岗石并列组成,花岗石栏杆,桥宽实际为3.2米。
宝成桥(1)
宝成桥(2)
宝成桥(3)
宝成桥(4)
7.板桥
位于石幢弄南头,南堍为仓桥浜,北堍为宝成桥弄街。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中称“东板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称“安桥”。
《金阊区志》载:“板桥,位于石幢弄南头,南堍为仓桥浜,北堍为宝成桥弄街。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上称东板桥。三跨石板桥,跨径9.9米,宽1.8米,长16.2米。”
两端步阶,南15级,北12级。4根长方石柱支撑着2根横梁,4块长条花岗石并列铺在横梁上,两边用青(红)砖砌扶栏。一座如此简易的桥,却也相安无事地度过了两百多年。2014年重修,在原桥大部分不动的情况下,桥面上增加每边6根石栏望柱,栏柱间用青砖构筑实心栏板。既美观大方,让人觉得有安全感。
整修前的板桥(1)
整修前的板桥(2)
2014年重修后的板桥(1)
2014年重修后的板桥(2)
2014年重修后的板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