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思友
编辑:李邦源
貌似胃痛 实为心痹
胃脘胀痛是胃脘痛的临床表现,这是常。然胃脘胀痛有时却是心脏疾患的非特异性症状,这便是变,临证若知常达变,多能万举万当;反之,若知常不悉变,那么多易贻病机,影响疗效,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王某,男,50岁,安阳县安丰乡人,1990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半年,曾服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香砂养胃丸,舒肝健胃丸,枸橼酸铋钾冲剂,吗丁啉等。药后有短暂疗效,但始终不能根治,经人推荐,求治于余。
诊见:胃脘胀痛,时轻时重,痛处基本不移,以剑突下至中脘部为主,痛势有时连及胸胁,纳谷不馨,时有泛恶,二便正常,精神欠佳,舌体偏胖,舌质淡暗,苔黄厚腻,脉沉濡。

根据脉证分析,确系胃脘痛,焉何前医按胃痛治疗鲜效?是药不对症?抑或辨证有误?细询得知痛势有时连及胸背,伴见闷气,舌质淡暗,苔黄厚腻,似当另辟蹊径,探微索隐。遂查心电图,结果报告:心肌供血不足。然从舌象看,却又提示痰瘀交阻。壅滞中焦,致使宗气不宣,心脉失畅,是以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宣畅气机,心胃同治,遂书方:
陈皮12g,茯苓30g,枳实12g
清半夏13g,竹茹10g,川芎13g
丹参30g,檀香10g,赤芍20g
杏仁12g,甘草10g,焦三仙各12g
三剂,水煎服。
4月2日复诊时,胃脘胀痛大减,黄厚腻苔变薄。之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进退,调治月余,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已大致正常。
辨治思路
本例系心胃同病。此型患者绝大多数是以胃脘胀痛,食欲不振为主诉来就诊的,其中大部分病人已按胃脘痛治疗多日,效果不著。更医诊治,有的患者是想做钡餐透视、拍片,或做纤维胃镜等检查,有的是想就诊于高手祈盼药到病除。值此之际,应想到若是胃脘痛,经辨证论治,药当有效,既然屡治鲜效,不是药不对症,就是诊断有误。是以当另辟蹊径,捕捉隐匿症状,探微索隐,并应配合现代科学仪器等手段,做全面检查,力求明确诊断。
胃痛常见胃脘胀痛,呃逆,吐酸,食欲不振,恶心欲吐,食则胀痛加剧,便溏,舌苔腻,脉沉弦濡数等,无心悸、闷气表现;若系心病,多见心悸怔忡,胸部满闷,憋气喘息,口唇色暗,舌质淡紫或紫,舌下脉络粗紫,脉沉细或结代,合并有胃肠道疾病者,可见胃脘胀痛等症,本例汲取前医教训,逆向思维,在治主症失败后,便潜入兼症,紧紧抓住痛连胸背,闷气,舌质淡暗,推究病机,探索是否为心病,待到心电图证实是心肌供血不足时,方确诊为“心胃同病”。心在上,胃居中,心胃靠经络相通,故《灵枢·经别篇》云:“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
所以心胃在生理上相互为因,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因此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心胃同病”,余常根据舌苔选方遣药,若舌苔黄厚腻,此为湿热痰涎壅于中焦,宗气不畅,宜选用温胆汤加焦三仙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消导通畅;若舌苔白厚腻或滑,方择栝娄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加藿香、砂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和胃化浊;若舌苔不明显,则予生脉散加丹参、川芎、赤芍、枳壳、厚朴、焦三仙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通胃滞;若血瘀脾虚,症见心悸,胸痛,脘痞,腹胀,食少者宜用党参、土白术、山药、丹参、桃仁、红花、郁金、延胡之类;若心前区疼痛明显,可按压至阳穴,此穴治疗心绞痛有特效,且能止胃痉挛痛。实验表明,按压至阳穴,能使冠状动脉主干扩张,使心痛缓解。此法可用于急救,简便易行。
摘自《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