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一些名人的家训家风和几个名人之子的破事


     

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一些名人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价值体系里足见文化人的高尚操守、济世情怀和家国责任思想。

       陆游这样嘱咐孩子:“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做坏事。陆游家训,由40多岁开始写,一直到80余岁在不断增补,共26则。

 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大量的家书中,在家族教化中作用不凡。次子曾纪泽,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官至户部左侍郎。历使英、法、俄诸国,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巳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又将使馆馆址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季女曾纪芬福寿全归,可以说完全得力于她父亲传给她的一套治家修身办法。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她的第四子聂其杰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出版成书推广,还以“联络家庭之情感,切磋其道义”为宗旨,创办《家声》等家庭刊物,成为中外仅见的文化现象。

    1936年鲁迅病重,在遗嘱中对当时7岁的周海婴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学成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名人家的孩子,倘不能如此,安分守己、有多大本事吃多大馍,当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一定要“败德坠其家声”,甚至逆其有名气的老爹,至少,他的“眼泪先掉下来”,至少人们会说,某某人咋会有那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有龚橙龚“半伦”,他为英法联军带路,火烧圆明园,从而成就了汉奸的恶名;狄景晖任职魏州,很不争气,贪婪残暴,酷暴无比,被欺压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迁怒于其父,将其生祠也给砸了;宋浑行为不检,流荡无行,成为社会渣滓,为人所不齿。为此,赵翼无限感慨道:“此皆名父之子,而败德坠其家声,不可解也。”      《红楼梦》里冷子兴有过一点解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荫袭地位、财富后,加上特权思想,就不再拿一般的社会规范来当回事了。对一般的伦常,自然可以“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于法律,也是可以置身其外的。哪里还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当回事!由此而滋生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作奸犯科、丧家卖国,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客观理性的说来,儿子有过是不该由父亲来背骂名的。近来围绕“二代”们演绎的一些公共事件,有其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一起孤立的事件,在“二代”们群体性嚣张的社会语境中,迅速放大为甚嚣尘上的公共事件,他们的老爹就会因为“教子无方”被置于社会舆论的炙烤之中。我们承认这种大环境,就事论事,也许更容易从中吸取教训。

       这就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教育问题了。“二代”们的“问题”虽然出在这些出身于权贵名人家庭的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并不一定在他们身上。炫富、奢侈、寡善,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富人星人的“通病”。财富的无序挥霍和浪费,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财富伦理的不健康。快速累积财富的同时没有塑造起优良财富伦理,他/她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无一不在影响着子女后代。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后代们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荣耀的家世名望,还有通过各种渠道集聚的“超国民待遇”。在被推上道德审判台的炫富和傲慢背后,是有关部门的失职甚至是纵容和庇护。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们的天生之“善”可以通过修身和教育,尤其是通过主要支持他的家庭教育而得以培养,并且有意识地把仁爱扩大到家庭之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为人父母者,在孕育孩子时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准备。最后,能否一问,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子女能够遵守公序良俗,有的孩子就不能呢?如果说,金钱、名气是诱因,那么许许多多有钱、有名者的孩子们,许许多多都有着极高的素质,成为“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社会、民族的人”。他/她们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社会来到今天,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法律约束越发明显地流于文字形式而没有了现实意义。以后这样的局面会随着社会的裂变而更加严重。当外在的约束几乎不存在时,个人的、家庭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会成为他们行为的左右力量。有的人会辱没豪门,有的人会弘扬前辈。但前者的概率我想要大于后者。这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社会是否能够让忠实于社会和服务于国家的人站起来。高人要是蜗居在房子里,行走社会的人必然就是矮子。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一些名人的家训家风和几个名人之子的破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6851/19949255414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家风家训永流传(彦孙逸菲) 好家风好家训

原文地址:家风家训永流传(彦孙逸菲)作者:一家人我的祖国是一个优秀而古老的文明古国,纵横古今,有多少英雄文豪,层出不穷。而家风家训也是我们文明礼节一种了。今天,我便要介绍介绍这种特殊的礼节了。 “两袖清风出世,一身正气为人。”这是

有关家风家训的文章 有关家风家训的作文

有关家风家训的作文一:百孝顺为先――我的家风家训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

名人家风家训格言警句 环保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大全

环保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大全1、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2、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4、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5、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6、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名人节约粮食的故事 古今名人节约粮食的故事

 古今名人节约粮食的故事  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关于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

 家风家训手抄报内容:  名人家训家风故事  一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

声明:《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一些名人的家训家风和几个名人之子的破事》为网友姑苏才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