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法国 巴金在法国的一次自嘲

1927年,巴金在法��巴黎留学。有一次,教授组织了班里六个擅长写作的学生,参加巴黎文学院的一个文学比赛,这六个人当中就有巴金。

巴金 法国 巴金在法国的一次自嘲
  两周后,比赛结果出来了,六个人无一得奖。于是他们有的悄悄抹起了眼泪,有的则大发雷霆,怒骂评审,只有巴金不同,他傻愣愣地站在教室里,滑稽地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大喊:“不可能,这不可能,像我这样一个闻名法国的中国年轻大文豪,怎么会没获奖?这是不可能的!”面对失败,巴金居然还能说出这番“自吹自擂”的话来,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
  几天后,其他参赛者都成了同学们的笑柄,唯独巴金没有人嘲笑,这让同是参赛者的其余几人很不解。对此,巴金笑笑说:“因为我已经嘲笑过我自己了。人们通常认为自嘲就是贬低自己,但适时地吹嘘自己也是一种自嘲。无论是掉眼泪还是发脾气,或许在当时能得到一些安慰,但也往往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如果我一味地贬低自己,反而会暴露自己的失落情绪,令当时的情形更加尴尬。我用玩笑的口吻吹嘘自己,反而能带给别人欢乐,同学们自然就不会嘲笑我了。”
  有人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笑笑。敢于自嘲的人,也是懂得生活的人,张弛有度,拿得起放得下,不会因为偶尔出丑而耿耿于怀。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妨多一点自嘲精神,反而能活得更轻松。
  【原载《生命时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6851/438771956684.html

更多阅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记梁任公先生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一)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为课文,可谓慧眼独具。独且不论其对以往意识形态偏颇的矫正,单就写人记事散文而言,它对高中生的典范引导效应不言而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一问:为什

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核泄漏 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点23分钟后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本月26日,世界将迎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2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

声明:《巴金 法国 巴金在法国的一次自嘲》为网友鯉魚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