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名句。这一名句蕴含的哲理是()A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名句。这一名句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出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B、C、D项都不符合题意的规定性;应选A项。

考点:

考点名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名称: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名句。这一名句蕴含的哲理是()A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


追求真理:

考点名称:真理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 理解 误区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方法论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7251/104553375360.html

更多阅读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上 诗经全文注释译文

1.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心雕龙》之“原道第一”(1)正文及注释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

〔南朝〕 《文心雕龙》刘勰(全文) 刘勰 文心雕龙 公文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

《文心雕龙》研究 文心雕龙txt

• 《文心雕龙》研究• 1、作者简介、主要参考书目:•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

文心雕龙物色 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之动

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

声明:《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名句。这一名句蕴含的哲理是()A》为网友慢半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