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雕像
被誉为“天下第一”的老子的石雕像,现如今在鹿邑县老子文化广场的南面。老子雕像总高度为27米,其中八角形的基座有6米高,是由365块黑色石头建筑而成,那黑色石头是莱州的花岗石。3、6、9是道家最吉祥的数字。

老子雕像
老子雕像的构造比例都是按照道家吉利的数字组成。三级台阶取义于老子的思想。老子雕像八角形的基座为黑色花岗石覆盖表面。这也有很深的道家思想寓意其中,八角基座代表八卦图,而黑白则代表太极阵中阴阳两极。而365块黑色的花岗石则寓意着老子思想发源地的人民在老子道家思想的庇佑下,年年365风调雨顺,长寿安康。
位于鹿邑县的老子雕像上“天下第一”四个字格外的醒目,老子雕像的建造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不仅体现了老子故乡人民对老子的尊敬,也体现了老子故乡人民对道家文化的追崇。同时,这座雕像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参观。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怀着对道家文化的崇敬来这里参观老子雕像,感受文化的熏陶和表达对老子的缅怀之情。
老子雕像做工很精致,老子表情慈祥,神态端正稳重,立于老子广场上仿佛俯瞰众生,象征着老子保佑着老子思想发源地的芸芸众生,指引人民们领悟天地之精气。
这座老子雕像是由中国雕塑家协会名誉会长位曹春生指导设计,景育民打造。
老子的道
《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能够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真正恒久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
老子像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主要意思是万物是从“道”中衍生,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级,阴阳两级生三才,三才生万事万物。老子虽然没有非常的具体的指出一二三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具体的事物,但明确的指出了宇宙世间的所有物体都是由道所衍生出来的,这个产生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老子所谓的“道”也可以说是相对应的,就像人,有生死,有轮回,万物也一样,都是相对应的。所以老子嘴中的“道”都是化无形为有形,有形化无形,若有若无,一切都要看你怎么想,“道”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道”里面蕴含着很多力量,只要人们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就都能做的很好。
如今许多研究老子思想的大家们普遍认同一个观点:认为老子思想中所说的道,是指自然界运转变化的规律,例如星系的运转,日月的交替,天气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人的生老病死,祸凶福吉等等。这些规律广泛存在宇宙自然中,人们只能被动的顺从这些自然规律,而不能妄想打破这些自然规律。
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者,他认为宇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起源。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老子像
它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得最高自然规律。它无形,却又孕育了众生万物。老子学说用天道自然的观点代替了我国自古以来有神论的观点。老子学说以“无为”为核心。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的规律是:事物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复杂的变化的。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两级,是阴阳的同一体。因此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不是以“无为”为目的,其目的是“有为”,因为先前的“道”所说“无为”和“有为”是阴阳两级,会相互转换。
老子提倡无谓寡欲,要减少自己的私欲,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老子学说在后朝的更替中不断的发展。汉朝时有学者根据老子的思想提出安定人民生活,让人民得到充分休息的政策。不仅如此老子的学说在后世的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壮大发展,成为中国本土的一大宗教信仰——道教。
老子学说是受当时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影响。老子时期各国征地不断,硝烟弥漫在华夏大地之上,统治阶级迫切的想要稳定社会秩序,保护自己的封地和子民不受硝烟的迫害。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让人们可以远离战争的的摧残,顺应规律调养身心。
老子智慧
世人常认为老子具有其他人没有智慧,是因为他拥有了常人不具有的眼睛。这双眼睛看过了世间的丑态,洞悉了世间的世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他人所不具备的智慧。老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淹没,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在时间的打磨中越发亮眼。领越老子的智慧,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事智慧,让人能保持心的宁静和生命的禅意。
老子像
老子的智慧在于他遵循事物本来的发展轨道,不强求改变,只要我们遵循世间万物,并且让它们自然生长。以无为来实现有为。其实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着原来的轨道,自由发展,干预事物的发展,往往与事物的发展背道而驰。天地万物都有自己存在。在发展的规律当中,只要是符合自然的,那便是最好的。
老子强调为人处世的精神应当是舒适的,不用过分苛刻自己,更无须苛刻他人。也别过分的重视事情的结果,凡事谋定后动。这种人生的智慧要求我们,学会努力让自己和他人开心,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让人更懂得生活的禅意和美好。
老子认为不强求改变,遵循自我,不是随心所欲。人活着,要以一颗豁达的心,才能让人活的更开心,所谓的痛苦也只是暂时的,懂得为人处世,懂得人生的意义。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间的缩影,懂得生命的智慧。
老子与百姓生活
世人谈到老子,都想到他的道家思想,他的寡国小民,他的无为而治,然而老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老子是如何想到研究宇宙来源,他和孔子是朋友还是师生,他的家庭又是怎样的呢?他交朋友又是以怎样的原则呢?
老子像
我们看到有人练太极,会经常说以柔制钢;我们看到有人在下围棋,会经常说知白守黑;我们看到有人在写书法,也会说知白守黑。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要观一隅而知全局,要有全局观念。这就是老子的智慧,在生活中出出可见。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行为也时常实践着老子的观念。他教导人们不要只是追逐功名利禄,人的生活里不是只有竞争,人要学会进取,但不是贪得无厌。他更多的是教导我们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人不能被生活所控制,也不能被失败击晕了头脑。学会了洒脱的对待生活,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要保持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态。
老子教导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被生活所扰,也不会因困苦而丢失品格。尽量以一颗平淡的心去对待生命中的悲与喜。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从圣人身上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
想知道更多关于老子的内容,就可以看看老子与百姓的生活,看看老子与我们有何不同。
承袭上千年文化,开启下万年的老子,用他智慧的眼睛告诉我们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老子化胡为佛
老子化胡为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老子化胡。因为老子对道的研究,在道教的地位很是尊贵。
老子像
因为老子对道的极度传扬,在一个人西出函谷关的路上,向西域人、天竺人传播道家经典,这个教化的过程被后世称为老子化胡。在老子尚未化胡的时候,他一直在皇宫中担任皇家的图书管理员。老子之所以如此博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他的好学。由于在朝堂的不得志,还有自己所在国家的日益没落。老子毅然决然的请辞职务。老子刚开始没有目的的西行,在一次边界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希望得到他的墨宝,于是老子把他对道的理解写了下来。这就是后世有名的道德经。老子在留下道德经后便销声匿迹了。
在往西的道路上,老子不断在旅途中传扬道家的学说,也在途中不断探索道的深意。老子终其一生都在为道的弘扬而努力。当然老子留给后世,也不仅仅就是化胡为佛,他为道教的壮大,道教徒的扩充都在做着努力。人们提到老子化胡为佛的经典时,也必然感叹一代圣贤伟岸的身躯。即使他已不复存在,他的精神还是影响着众多教徒。
然而后世的道教徒为了宣扬老子,神话了老子的西行。变成他在西行的过程中成为了佛陀,而且教化了印度人。其实,化胡为佛,不过是道教为了凌驾在佛教上,所编造的神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