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在教育孩子时利用强化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要及进给予肯定,尽管有时只是说一句鼓励的话,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意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
孩子有时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例如,当父母要外出时,小薇薇也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孩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她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孩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薇薇的父母给她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薇薇父母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薇薇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她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定律上来说,薇薇父母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她的眼泪和哭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薇薇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她以鼓励,鼓励她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用奖赏进行强化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加倍努力,取得的进步一定会积少成多,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立即予以重视和嘉奖,不要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视之。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这种经常的鼓励会增加孩子的正性行为、减少负性行为。这比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好得多,并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和自尊,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给予鼓励,进行强化。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对孩子改正错误也绝不要失去信心。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家长除了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导致积极行为的消失。
妈妈最近因为小伟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伟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边,既不卫生也不整齐。而且,最令妈妈气愤的是,每次当她指出小伟的错误时,小伟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边继续想自己的问题,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有一天,小伟刷完牙后,照例正要顺手把牙刷往旁边搁,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于是他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并且还特意摆了摆位置。
不巧的是,妈妈根本没注意到今天这个小小的细节,她把儿子的行为看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小伟很没有成就感。
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小伟,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小伟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小伟。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与小伟母亲同样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有“突变”,产生“飞跃”。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飞跃”,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强化。

心理专家建议,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这样事情就能相对容易很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表扬。
家教故事
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用20年的时间,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创造了教育奇迹!
很多父母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往会让孩子写作文时去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
周弘认为: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女儿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爸爸妈妈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婷婷越来越爱写。只要孩子对写作感兴趣,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其他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运用手指最多的往往是食指。
父母经常用食指指着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周弘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似乎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不同。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爸爸身边,爸爸的大拇指总要晃来晃去。在婷婷心中,大拇指就是“婷婷好棒”的意思,这就是一道射进孩子心灵的金色的阳光。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会渐渐消失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得不到强化,最终会逐渐消失。例如,很多孩子喜欢哭闹,他们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成人对他们过度关注造成的,比如孩子伤心时赶紧安抚,哭叫时立即迁就,激动时马上观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分关注,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怎么对待他还怎么办,或者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代完后,静观其变,耐心地等着。孩子见父母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最后就会照着做了,脾气暴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父母采取冷处理而逐渐平稳下来。
有一位母亲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来消除孩子的哭闹行为的。当孩子开始哭闹时,这位妈妈会说:“宝贝,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
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这位妈妈会立即给予关注,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
家长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