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实在不想再干快餐业了,他想到了转型。但做什么好呢?他忽然想起以前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每当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时,附近的证券交易所就会跑出许多失意的炒股人,其中有不少人会直接奔向附近的酒吧借酒浇愁。但是,有不少人因为囊中羞涩或者心情郁闷,不愿付钱,常常和老板闹得不愉快。想到这里,菲尔沃特灵光一闪,要是自己开个可以赊账的酒吧,不是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吗?
说干就干,菲尔沃特毅然把他的快餐店改成酒吧,取名为“地中海赊账酒吧”。地中海赊账酒吧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规定:只要当天“道指”每下跌一点,该酒吧就允许顾客赊欠50美分的酒账,这是下限金额;如果该股指下跌了100点,那么顾客就可以赊欠50美元,这是上限。但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所有赊欠的金额必须在3个月内还清。
地中海赊账酒吧的广告一亮相,立刻引起这条街上投资者的注意。开始是那些遭受经济损失、无钱买酒的客户来喝酒,后来,附近那些生活不得意的人也偶尔来凑凑热闹,到最后,很多人只是慕名而来,想看看这个给失意者带来安慰的酒吧。地中海赊账酒吧也因此越来越有人气。
对于那些到店里来消费的顾客,如果确有需要,菲尔沃特会根据该时间段里下跌的“道指”来决定他们可以赊欠酒品的消费额。顾客消费完后,只需将身份信息、电话、所赊欠的酒品数量和金额输到电脑即可。一般在结账日期之前,顾客都会自觉付清账目。由于服务理念先进,现在,地中海赊账酒吧的生意非常红火。
可以赊账,其实是菲尔沃特给失意者找的一个借口,他让在投资上受到打击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菲尔沃特从顾客的角度想问题,抓住了一部分顾客的心理,更关键的是他还严格控制了经营风险,因此他成功了。
老少“袜子王” 杨涛是省城一名大二学生,老家在县城,父亲是开袜子厂的。每到月末,他的“袜子王”父亲就准时往杨涛的银行卡里打进1000块生活费。可从上月底到这个月初快一周了,父亲还没把钱打进来。杨涛觉得有点不对劲,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问钱什么时候汇过来。父亲说:“我记得呢,明天我正好去省城办点事,顺便到你们学校去。”
第二天中午,父亲到了学校门口,杨涛正在那等着。见到父亲,杨涛不由得大吃一惊,差点没认出来。
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原来一直是西装革履,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小头发梳得油光锃亮,今天可倒好:上身穿着一件土灰色的夹克衫,下身一条满是油渍的蓝色裤子,一双不知多少天没擦油的皮鞋,脏了吧叽的。头发蓬乱着,面容明显苍老了许多,手里提着破旧的行李包。这形象跟一个民工没啥两样。
杨涛立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
“爸,你怎么这身……”
“唉,别提了!”父亲长叹一声,说,“本来不想告诉你,怕耽误你学习。可是早晚得让你知道,家里的袜子厂破产啦!”
“啊!”杨涛惊得目瞪口呆,仿佛晴天一个霹雳,“好好的,怎么会破产呢?”
父亲把杨涛拉到门口一个没人的地方,点上一支烟,说:“你在家的时候,很少到厂子去,你不知道厂子的真实状况。其实这两年袜子市场竞争很激烈,咱家的袜子厂一直在亏损,大量袜子滞销。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厂子就越来越困难,你那个当副厂长的堂叔,上个礼拜又偷偷卷走上百万,一下子把袜子厂的家底掏空了!”

“他人呢?”
“不知逃哪去了,公安局还在抓。都怪你爸我用人不当啊!”
杨涛听完父亲的讲述,站在那像傻了一样。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但看父亲的表情和语气,又不像是假的。父亲的袜子厂倒闭了,车卖了还欠一股屁债。那他自己也就不再是原来的“富二代”了,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学生。这个打击对他来说太大了。
父亲拍了拍杨涛的肩膀说:“别难过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走,咱爷俩找个馆子吃点饭。”
学校附近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店倒是不少,父子俩走过了一家又一家,最后父亲挑了一个最小门面的饺子馆。杨涛刚才对父亲的话还将信将疑,现在不得不信了。因为他知道,老爸这人比较好面子,以前到外面吃饭,都是清一色的大饭店,这种档次的小饭店他看都不会看一眼。
父亲问服务员:“你这饺子怎么卖?”服务员说论斤卖,有一斤10块的,12块的,还有15块的。父亲说,那就来最便宜的吧。最后他点了一斤酸菜猪肉馅、一斤芹菜猪肉馅饺子,还有一盘炝拌土豆丝,两瓶啤酒。
菜都上来了,杨涛却一点吃的心情都没有,他想父亲作为昔日小有名气的袜子厂董事长,如今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他心里有种悲凉的感觉。
“小涛,吃饺子啊。不好吃吗?”父亲问道
“嗯,这家的一点不好吃,跟‘东北饺子馆’比可差远了。”杨涛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父亲喝了一口酒,把筷子一放,说:“小涛啊,你从小没吃过苦,我和你妈从小把你当个宝贝,啥活都不让你干,所以饭菜稍微差一点你就不高兴。这也不能怪你,谁让你一生下来就享福呢。想当年,我和你妈妈摆地摊卖袜子的时候,早晨喝口粥,中午就吃两个地瓜对付,那时候真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平时能吃顿饺子就是过年啊!”
杨涛不说话,就在那喝闷酒。爷俩这顿饭吃得很沉闷,饺子剩了一半,喝了三瓶啤酒。算完账,父亲说,把饺子打包带回学校吧。
杨涛很不情愿地说:“别要了吧,也没多少钱。”
父亲说:“是没多少钱,可是你老爸我现在不是老板了,再浪费不起。服务员,打包!”没办法,杨涛只好拎着打包好的饺子走出饭馆。
两人又回到学校门口。父亲从钱包里掏出一个信封,说里面有200块钱,是这个月的生活费,家里没多少钱,你看着花吧。
杨涛张大了嘴:“就,就这点钱?”他想,这点钱能干什么啊,也就够一周生活费。
父亲叹息道:“儿子,实在对不起。家里实在没钱了,工人们的工资现在都开不出来,天天堵咱家门口要呢。你先将就着,等过些日子情况好了我再给你汇点。要是钱没了,你自己想点办法吧……”
“想办法?天哪!我一个学生能有什么办法?”杨涛沮丧地接过200元钱,心里有点慌了,“难道老爸的意思是让我管别人借不成,平时都是别人管我借,我啥时管别人借过钱啊……”
他正寻思,父亲又从大行李包里拿出一大捆袜子。
“上次你从家拿的袜子用完了吗?”
杨涛点点头:“差不多了。”
父亲说:“用得挺快啊!这次我带来300双袜子,够你用一年半载了。”
杨涛说:“爸,不用这么多,拿几双得了。”
父亲说:“都拿着吧,反正搁厂里也卖不出去,其实这袜子质量也不错,都是棉线的。别看咱们没钱了,袜子多的是,仓库里还有一堆呢,不穿白不穿!”
父亲把钱和袜子交给杨涛,转身找公共汽车去了,他说要找一个朋友谈贷款的事。看着父亲落魄的背影,杨涛感觉心里酸酸的。他提着一大包袜子慢慢往校园内走去,边走边犯愁:以后这日子可怎么过,生活费到哪捣弄去呢?自己过去哪个月生活费也没低过800块钱呢!这以后还怎么在同学面前抬头?
杨涛看着手里提着的这盒饺子,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他刚要扔掉,但一想到父亲刚才风尘仆仆的落魄样,犹豫了片刻最后还是没有放手。
杨涛又开始琢磨生活费的事儿,快到宿舍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半个月之后,杨涛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开口就问:“啥事儿子,没钱花了?”
“不是。爸,袜子用完了,能再给我寄点吗?”
父亲在电话里惊讶地说:“什么?这么快就用完了?!”
杨涛说:“爸,就剩下两双,我自己用呢,其他的都让我卖了!”
父亲用很惊讶的语气说:“卖了?都卖出去了?你怎么卖的?”
杨涛兴奋地说:“我自己哪用得了那么多啊。爸,我跟你说,我到批发市场打听了一下,咱家这种质量的袜子,市场上零售能卖5块钱呢。我卖给我们学校的学生,2块钱一双,5块钱三双,你还别说,卖得飞快!一个星期就卖光了!生活费也出来了,哈哈。”
“堂堂大学生,你也不怕在同学面前丢人?”
“嘿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犹豫过,怕丢人,后来一想起你和我妈当年摆地摊时的情景,我就没觉得什么了。爸,你说我能耐不?”
电话那头没了动静,过了半晌,父亲突然哈哈大笑。
杨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父亲的笑声听上去很奇怪。
父亲说:“你小子总算会自力更生了,‘袜子王’的威风现在哪去啦?”
杨涛心里一激灵,说:“爸,你什么意思?”
父亲说:“其实上次老爸是骗你的,咱家袜子厂根本没破产。”
杨涛愣了:“没破产?那,那你为什么骗我?”
父亲说:“还不是想刹刹你这小‘袜子王’的威风!
原来,上大学以后,每当杨涛回家,临走返校时他都从家里拿袜子,多的时候一下拿500双,少的时候也有二三百双。拿多少父母也不过问,根本不知道他拿了多少双。仗着家里有钱,袜子多,杨涛每双袜子最多只穿两天,然后就扔到阳台上不要了,再穿下一双。袜子太多,他自己穿不完,又送给寝室的同学,连附近寝室的男生们都有份。在他的熏染下,宿舍里的几个同学也效仿他,穿过两天就扔,从来不洗袜子。渐渐地,宿舍阳台堆满了臭袜子。杨涛也渐渐在学校里有了名气,人送外号“袜子王”。只要认识他的同学,没袜子穿了,管他要就行。袜子没了,他就从家的厂子里拿。
班级辅导员知道杨涛的做法后,觉得不妥,便给杨涛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老袜子王”这才打扮成民工的模样来到儿子学校……
父亲深深叹了一口气,说:“我以为你每次最多拿几十双到学校,没想到一拿就拿几百双!多拿些也没什么,没想到你是这个用法。如果我和你妈都像你这样袜子穿两天就扔,现在可能真破产了!我能把袜子厂办到今天的规模,靠的就是节俭啊!人不论穷或富,节俭的品质不能丢。我没念过几天书,可也听过一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洗袜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内容,可你连袜子都不洗,以后还能干家务?怎么能自立?不过,话说回来,也怪我生意太忙,从小疏忽了对你的管教……”
杨涛默默地听着,脸上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感到羞愧万分。他终于明白,自己丢掉的不仅仅是一双双袜子,丢掉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让他欣慰的是,现在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已经捡回来了。
踮起脚尖,触摸梦想 堵车,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堵车,兴许你只不过发发牢骚,甚至“国骂”一句,也就只好“作罢”而心安理得地耐心等候了。然而,有个名叫刘园的女大学生每每遭遇堵车都会想:如果能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寒假的一天,刘园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新闻正在报道北京“堵车”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的烦恼,同时有关部门征集解决方案,并将对解决堵车问题的人进行奖赏。父亲开玩笑式地提议:“不如我们来试试。”“好啊,试试就试试!”
接下来的几天,刘园和父亲进行了深度“聊天”——无论是单双号限行,还是单层高架桥,这些似乎都是治标不治本。——是啊,应该找到一个治本的方法才好。——红绿灯对堵车是有影响的。——你想取消红绿灯?——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呢!——有什么具体想法吗?——有啊,使用钢结构建造立交桥,通过多层次交叉路径实现无信号灯通行。——不错。有了初步想法,还需要反复论证哦!——知道,我会一步一步落实的。
现在该介绍一下了:今年23岁的刘园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2009级),学的是“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刘园和其他女孩儿真有点儿不一样:比如看电视,一般女孩子都喜欢韩剧和综艺节目,甘当偶像的“粉丝”;而刘园把遥控器对准了“科教”、“农科”、“财经”、“法制”等频道。“主要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给了我很多启发。”刘园说。
刘园整天整天地去十字路口蹲点,观察道路交叉现状、厘清车辆分流情况、分析行人流动方式等,收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并随即画出了一些即兴草图。回到家里,刘园就在电脑里设条件、解答案、画草图、写创意。
刘园的父亲也没有闲着。在建筑公司工作的父亲,在一旁不断地“敲打”女儿,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见解”,以激发女儿的发明创造灵感,修正女儿的初步方案缺陷,并亲手帮着女儿绘制了先期的设计图纸。即使寒假结束,刘园回到学校后,她仍旧保持和父亲的“隔空论战”,你来我往地“争辩”不休。最后,刘园的发明方案定为“十字路口钢结构活动式立交桥”。
进入“攻坚”阶段了。为了保证设计细节的精准和美观,刘园上网查询了大量资料,泡在图书馆里阅览了许多设计大师的专著,从材料选择配备到桥梁坡度要求以及世界各国对钢结构立交桥的研究等等。
“十字路口钢结构活动式立交桥”,不同于现在红绿灯从时间上分散车流人流的方式,而是一种从空间上分散车流人流的创造性方案。借助演示视频,刘园向有关人员讲解演绎了这个结构的工作原理——在十字路口地面上架设三层可活动的半圆形钢结构,自下至上,第一层纵向左转车行道及横向人行道;第二层为横向左转车行道及纵向人行道;第三层为纵向直行和右转车道。这样一来,所有的车流人流就可以并行不悖,无需等待,大大提高道路的通过能力,从而解决堵车问题。
经历了一年多的努力,2011年10月19日,刘园和她的父亲首次向有关部门公开了“十字路口钢结构活动式立交桥”发明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再论证,于2011年12月向国际PCT(专利合作条约)提出了正式申请。2012年3月17日,该发明方案一举通过了国际PCT认证,刘园收到了专利证书。——就这样,一个女大学生用“十字路口钢结构活动式立交桥”这项专利发明,同时满足了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顺利解决了堵车这一“世界性难题”。
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祝贺以及媒体记者的采访,刘园说:“为了这项专利,虽然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更多的是兴奋与骄傲。此时,我希望可以吸引企业投资,让这项专利真正得到应用。”其实,除了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外,刘园还有“高层楼房集水装置”等几项发明创造呢。
时刻想着发现问题,不断实践解决问题——她正努力地踮起脚尖,踮高一点,再踮高一点去触摸自己向往的一个个梦想。
大师和他的儿子 德国青年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点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唯一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起来。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地拿起笔写日记:5月6日,星期一,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卜劳恩走进克里斯蒂安的房间,准备叫儿子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上学去了。同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小日记本忘锁进抽屉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晚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却没有责备我,而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自己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就变成深情地盯着他了呢?卜劳恩好奇地翻开了另一页: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让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劳恩又是一惊,赶紧去屋里拿来自己的日记本看:5月5日,星期天。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着两本日记,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难道自己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那天之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和开朗了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也渐渐变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用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翁特盖膝格林村,曾经在工厂当过钳工,后来又给《横断面》《新莱比锡报》《前进》《诙谐报》作过画,还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插图。
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从而使卜劳恩成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后的又一漫画巨匠。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人们一致的高度赞扬,声誉远远地越出了国界。
卜劳恩的经典名言是:一个人,只要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容的性格,那么,便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压得倒他。宽容别人,宽容生活,就是宽容自己。后来有人采访卜劳恩时问他,听说是一本日记造就了您今天的大师成就,这是真的吗?卜劳恩说:是的,确实是因为一本日记,但需要申明的是,那个大师不是我,真正的大师是我的儿子——克里斯蒂安。
倾听奇迹 1968年春季里的一天,家住美国伊利诺州的霍华德先生既高兴又紧张,因为他的太太很快就要生产了。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孩子被送到了他的怀里。我的上帝,感谢您的恩赐。
可是,当他仔细看孩子时,他简直傻了——这孩子竟然没有耳朵!
医生宣布了这个可怜男孩儿的未来:“他将终生聋哑。”
孩子刚刚落地就得到这样的断定,太残酷了。但是,霍华德仍对这个没有耳朵的儿子如获至宝,给他取名叫希尔。霍华德在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找到一种东西,即使孩子没有耳朵,也能够把声音传送到孩子心中。
许多方法都试过了,不行。霍华德在各种情况下都注意观察孩子,看他有什么反映。有一次,霍华德和家人一起听爵士乐,希尔也来凑热闹。他突然发现希尔有极其微弱的一丝听觉。那么,就从这极其微弱的一丝听觉开始吧。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希望发掘工程开始了——
霍华德坚持给希尔讲故事,书上的,自己编的,只要能激发孩子信心与力量的就大声讲,反复讲,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听见,儿子就一定能听见。每天、每日、每夜,霍华德随时随地给儿子说话,讲故事,就像他是一个全无听力障碍的孩子。慢慢地,霍华德在希尔心中培植出一种信念,让希尔懂得自己没有与世界失去联系。好事并非一切都好,坏事也并非永远都坏。希尔生活得非常快乐,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他一天天长大了。这个过程持续了漫长的12年。
后来,希尔上学了。勤奋的希尔,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88年,他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以完全正常积极的心态生活着。在大学里,希尔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怀着无与伦比的热情给助听器制造商写信,跟他们谈自己的体会。制造商受到了他热情的感染,约他到纽约去。于是希尔第一次走进了那家世界著名的助听器生产公司。
在参观的时候,一丝灵感闪过希尔的心头。正是这种划过心灵天空的灵感冲扫得一尘不染,穷人之女把头梳得一丝不乱,虽无富丽堂皇的宅居和珠玉满头的装饰,但那种气度甚是自然大方、尊贵高雅。从某种程度上说,蒋英雍容华贵的优雅和婆婆不卑不亢的优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的优雅是一种绝不肯委身下嫁的孤芳自赏,一种断不能堕落尘埃的清云出岫,它不是挎名包戴珠宝着青花曳地长裙走红毯,也不是写风花吟宋辞走在人海中引人回眸,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净窗明户、观长天流云飞渡,瞰山下人寰如蚁。
或许你就在成功的路上 有一次,住在田纳西曼菲斯的克莱伦斯?桑德到当时新兴的快餐店去吃饭,他看到这里生意兴隆,人们排着长龙在这里吃饭。顿时,他灵感一动:能不能在杂货店里也采取这种让顾客随意挑选物品自己包装的形式呢?随后他就把这个念头说给他的老板听,没想到却遭到了老板的大声呵斥:“收回你这个愚蠢的主意吧,怎么能让顾客自己选择、自己包装呢?”
可是桑德不肯放弃,他相信这样可给顾客一种更轻松、更自在的购物心理。
于是桑德辞去公司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并且引进了这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很快,他的小店就吸引了许多顾客,门庭若市,生意逐渐兴隆了起来。
后来,他又接二连三地开了多家分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就是当今风靡全球的超市的先驱。
一个年薪12万美元的年轻经理讲过这样一个关于他自己的故事:我被任命为发展部主任的时候,公司只给了我两个人,公司当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导着我去怎么做。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后,看准了一项前景相当可观的项目,但在后来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接踵而至的困难几次使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董事长给我的那封信,他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打开它。我于是就打开了那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年轻人,如果你这时已经认准了一条路,你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来没有一条成功的路是别人为你走出来的。
这位年轻的经理说,就是这句话,不仅使我渡过了那个难关,而且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我们也曾闪现过和桑德一样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许走过像年轻经理一样艰难的路,不同的是,我们最后悄然熄灭了那朵火花,黯然退出了那一程路,留下了点点滴滴失败的苦涩。
传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顺便也为每一个人造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
后来有许多死去的人找到上帝,说上帝欺骗了他们,因为他们至死也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上帝笑着对那些人说,回首看看吧,你的无数个足迹都在成功的路上,但你又无数次中途让它改变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