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如何一步一步出现 学霸是如何一步一步沦陷的

“学霸”一词在90后的学生中十分流行,他的具体形象可以参考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沈佳宜。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向往做“学神”,打游戏谈恋爱逛夜市随便玩一玩也照样拿高分,但是,他们明白那样的好事覆盖率太低。即使成绩超烂的柯景腾也知道,要想秒杀学霸沈佳宜,就必须努力背书、练习做题。即便怎么学也考不出高分的人,他们也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学弱。100多年来的学校制教育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但是它给人造成的直观印象却是受教育等于拿高分。

最近有一项由复旦大学做的统计调查“80后的世界”在朋友圈被转疯了(不知道这个统计调查是否真有其事)。该统计得出的一项结论是:学历越高越幸福。人们似乎总是爱从这种看似很有规律的概括性言论中寻找共鸣,就像从星座分析看人的性格一样。但其实,只要你回头环视周围,就会发现,学历很高却过得不那么愉快的大有人在,相反,学历不高却过得怡然自得的人也不在少数。人生得意或不得意原因有很多,但基本上都逃不出事业、爱情和婚姻这俗之又俗的主题。

北京邮电大学的东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西门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每到毕业季时,师大的很多学生会在BBS上感慨,为什么四年前我们进师大的高考分数要高于对面进北邮的同学的高考分数,但是现在北邮的人找工作月薪7000都嫌少,我们能找到月薪5000的工作都已经算不错了。再沿着师大南门的学院南路一直往西走,就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南门。尽管中财并不排在北京最知名的四所高校之列,但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很多学生找到7000月薪的工作非常容易。事业的起点,最早在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上就埋下了伏笔,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从此维持学霸的光环变得更难。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学霸的讨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能当上学霸或学神完全是一种天赋。但也有一句最经典的话是: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还有许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是遗传论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无须多费工夫,因为孩子就是带着剧本来的。对此,还有一本备受争议、经常被引用的书《钟曲线》,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的心理学教授,他认为,智商主要由遗传决定,很难改变,并且与种族和文化有关。以上这些争议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结论。

研究多元智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继《智能的结构》之后,写了《多元智能新视野》这本书,详细阐述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他的观点是,智商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努力去改变。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商分为七种智能,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每一项智能下面还能延伸些别的智能。这七种智能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这七种智能,但是每种智能的发展并不与其他智能相同步,有的人的智能没有得到较大发展,可能是因为他没有遇到适合这个智能发展的环境。没有一种智能对人的一生起绝对的决定作用,差不多在社会全部有用的角色中,人们都能看到这七种智能与以符号形式存在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为某种价值目标顺利实现而发挥作用。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抽象,但是把它用两句心灵鸡汤来表述就简单多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和“天生我才必有用”。

学霸在分数上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是因为,传统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在学校这个单一的环境下很容易就能激发拥有这两种智能的学生的潜力。同时,学校教育要靠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成果,导致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应对标准化考试很厉害的学生,一路所向披靡也并不难。而很多这样的学生,最终选择的事业是公务员这类体制内的工作。如果再把文化环境考虑进来,事情会变得复杂,在东方文化环境里的学霸,在西方文化环境里可能就是学渣了。

除了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几乎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备受家长重视),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就算受到重视,也很难按照某个客观标准制定学习路径。除非天赋极高,人的这种七种智能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退化。也就是说,在学校里是一名学霸,但光凭在学校里锻炼出来的那些智能,可能很难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什么“坏”同学都当上了老板?并不是他很“坏”,分数很低才能当老板,而是他进入社会后,挖掘出了自己恰恰适应当下环境的某项智能潜力,而这项智能潜力在他的学校环境中从未得到重视。

在基础教育中当一名学霸,为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做足了准备。但是很多人一进大学便失去了继续当学霸的动力。这源于中国的专业教育不仅与基础教育脱节,也与社会现实脱了节。现在很多专家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无助于缓解就业的无奈。因为问题并不是出在学生不想就业,而是太多学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也不善于找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当学霸离开单纯的学校和父母的经济支持开始为生存而奔波时,他们就要从学霸的光环中醒来。由于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并不相同,每项智能的发展也并不代表着另一项智能能同步发展,一个人从一个环境里的高处跌到另一个环境里的低处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许多人却在心理上承受不起,把大把的时间用来悲秋伤怀,长吁短叹。而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学霸的沦陷与他们自己缺乏终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莫大的关系。为什么在学校上学时可以不停地学习和练习,而离开学校的高压环境之后就不再有能力这样做了呢?诚然,是教育手段泯灭了很多人天生的求知欲,但是个人也得想想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ppt如何一步一步出现 学霸是如何一步一步沦陷的

绝大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后找到不错的工作,过得还不错,这是教育的成功之处。但是在我们眼中,高考状元如果其后的人生没有达到“高考状元”这个辉煌程度,强烈的对比无论如何都会令人产生落差心理。可人生就是这样奇妙,很少有人能永远停留在高处,从人的毕生发展来看,有的人的冲劲在前半生就用完了,有的人的冲劲在后半生才刚刚开始。按照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回归平均值的理论,没有人永远是学霸,也没有人永远是学弱。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最舒服的努力过程就可以成为学霸,同时吸取某些教育上的失败经验避免学霸在未来的社会中沦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非常有市场。多元智能有一项为时一年的测试项目,可以预测儿童的七种智能。然后要求教育机构针对儿童的优势智能加强练习,同时力图通过优势智能提携劣势智能,后天教育改变遗传基因的努力正在于此。

80后一代的父母即便知道孩子从小广泛接触不同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他们也恐怕无法分辨出这么多领域的知识到底哪一项才是孩子最可能擅长的,毕竟在那时学校的教育还是只强调语数外的学习。但是,对现在丰富的教育环境来说,父母完全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和学习,找准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不以学校的分数定孩子的乾坤。北京的某所著名附中,每年都会派一个舞蹈团去国外演出,并且获奖无数,外界称他们的教育非常注重挖掘孩子的艺术才能,但实际上,在学校眼中,他们的艺术演出仍然是为了“拿分”。仅管如此,进入这样的学校的确会拥有更多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这和进入北大清华是一样的,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操纵分数而不是成为分数的奴隶,才是拥有综合智能的表现。

学霸的沦陷与学渣的崛起还有许多智能以外的因素。是否拥有漂亮的外表、有没有非富即贵的爹妈、能不能正好进入了某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会不会侥幸遇到伯乐还是天生的悟性强不强……这些都是个人能力不可控的外在力量,它们却经常以“幸运”或“不幸运”的标签操控着人的命运。它们的存在似乎加剧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但是能否成功运用有利的因素仍然考验着一个人从小到大就已经身经百战的智能组合。老妈给的智商能带我们前行多久,这才是真正的智力活。田朴珺和王石的一段爱情足以成就今日的田朴珺,这个过程背后的每一步运作,跟田朴珺和王石在学校里是不是学霸可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PS:许多父母喜欢从面相、身上的痣的位置甚至血型星座来预测孩子聪不聪明,性格如何,与其如此不靠谱,不如研读下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定能从中发现聪明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7751/768322095073.html

更多阅读

初三学霸时间安排表 一位学霸的初三安排,努力不是说说而已

学霸是令很多同学都眼红的称呼,更是许多父母让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你知道学霸日常的学习是如何安排的吗?你知道学霸的学习方式是怎么样的吗?学霸,他们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轻巧就得来的称呼,他们背后往往付出了我们难以付出的代价

声明:《ppt如何一步一步出现 学霸是如何一步一步沦陷的》为网友死灵的哀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