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以泄热,燥以祛湿,宣通三焦
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升降失和。身热心烦,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甚则糙垢,脉象濡数,或濡滑按之小数。用燥湿与清热方法,仿连朴饮。
淡豆豉10、炒山栀6、前胡6、川连6、厚朴6、半夏10、菖蒲6、杏仁10、芦根20
加减法:
苦、燥、宣三法合用治湿热郁阻,要根据病情,随时加减,但三者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影响。若热邪盛者,先以苦寒爲主;湿重时,可重用温燥药,但亦须注意其热,总以宣通阳气,畅达三焦爲宣,俟阳通湿化,则热随湿减。
(二)清其郁热化其湿邪,通利三焦而退潮热
湿热并重,必以脾胃爲中心,升降分化无权,必瀰漫三焦,湿热互阻,邪无出路。故潮热汗出,心烦口渴,胸脘痞闷,呕恶便溏,小便黄少,舌红苔灰白且垢,脉象濡数互见。,根据濡数之偏颇,判断湿与热孰轻孰重,决定治疗重点。
淡豆豉12、炒山栀6、杏仁10、滑石10、黄芩10、陈皮5、马尾连10、片姜黄6、厚朴6、半夏10、通草3
本方乃杏仁滑石汤合栀子豉汤化裁而成。治湿热必当先宣而后清。因湿郁不宣,则热邪无由而出,故用栀、豉以先宣阳化湿。这是本人的看法,也是承先师之经验,用于临牀是有一定疗效的。
加减法:
根据脉形,若濡软、沈濡、沈缓、沈弱者,仍以宣湿、燥湿爲主。再根据兼脉,如弦、滑、数之程度,而判定热郁之浅深,斟酌加减用药。
(三)分消湿热以祛其邪,宣展气机而退寒热
湿热之邪郁阻三焦,气机滞塞。寒热交作,头晕目眩,脘痞腹胀,泛恶作呕,舌苔黄腻,脉象濡滑。气道不利,水道不通,可用分消湿热方法。
黄芩6、马尾连10、半夏曲10、茯苓20、竹茹6、陈皮5、苏梗10、滑石10、青黛粉2(冲)

加减法:
若湿郁中阳,恶心较重者,加生姜汁6滴(冲)。
若胸闷脘胀者,可加草蔻3、大腹皮6。
若湿阻下焦,气机宣畅失灵,可于方中加通草3。
若苔黄根垢时,可加焦三僊各10、香稻芽10,以助消导。
(四)清湿热,通血脉,宣痹止痛
湿热之邪郁阻骨节经络之间,而成湿热痹痛。症见壮热寒战,骨节肿痛,面色晦暗不华,舌苔灰腻或黄腻,两脉多属濡数。用清化湿热,宣痹止痛方法。
大豆卷10、防风己各6、杏仁10、滑石15、连翘10、山栀6、半夏10、晚蚕砂10、赤小豆皮10
加减法:
若湿邪闭遏较重时,可加重疏风药,如羌活3或独活2,但不宜药量过多,恐其助热而病势加重。
若肝热筋脉失养,可于方中加木瓜10、赤芍10、川萆薢10。
若湿阻络脉,关节痛甚者,可加桑枝30、丝瓜络10、海风藤10,以宣痹而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