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营造则例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1绪论

引:

清式营造则例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1绪论

   学木构,按常理,应该先钻研宋《营造法式》。

   之所以从《清式营造则例》开始学起,且不论初学者难嚼《法式》一书的晦涩,单说现实状况:笔者所在的辽宁,所存木造结构的建筑,不仅比不上山西这样文物大省的零头,也比不上大多的省份。除义县奉国寺外,即便始建时间非常久远,重建也均在明清乃至之后——建于明的暂估(尚需仔细考证)有两处:北镇北镇庙、盖州玄真观;其余均为清建:辽宁虽然距北京较远,但由于陪都盛京的存在,较之京师严格遵循《工程做法则例》的刻板,也未必敢去灵活几分。

   生于斯长于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底儿虽薄,绝对值得下力气研究。听了晋中李新生先生的劝诫,开始入手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清示营造则例》只是一部老老实实,呆呆板板的营造则例【A】,本系列笔记也只是一份老老实实,呆呆板板”的学习笔记。以下蓝色部分,均整理自原书<绪论>部分,不再重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梁思成的《清示营造则例》,其夫人林徽因作绪论,占了全书近2/5的篇幅。主题突出,结构明晰、记叙也相对冷静。让人觉得,写建筑的林徽因,和写“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完全不似一个人。难怪坊间传闻:“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说法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第一部分:木造建筑(尤其是斗拱)的发展历史

 

单个建筑物三个基本要素:

    台基部分

    柱梁或木造部分——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屋顶部分

 

 

(二)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美

 

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

 

中国建筑的美,不会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减:

   大部分是有机的,有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结果;

   没有脱离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三)第三部分:构架、斗拱、屋顶、台基、色彩、平面、工程的演变。

 

   梁、林对古代建筑的观点,基本可以概括为“尊辽宋,抑明清”,如本书绪论中多次提到清代建筑“雄壮豪劲相差太多”“不科学不经济”“本来必不如清式复杂”“加增华丽反倒失掉主干精神”等。

   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①诚如林所言,一种艺术,必然会有“勃起——呆滞——衰落“的历史规律。中式的木结构建筑进化到清,已经过”创造尝试——节节完善——因承相袭”的过程,“规定则例,即使对前制有所更改,亦仅限于琐节”,只能在琐节上增繁弄巧

   ②神州大地现存诸多明清建筑,但元以前的木作却屈指可数。物以稀为贵,贵者更美。

   ③梁、林夫妇从建筑学的角度,更注重简约、实用、实用的美,而非繁复华丽。

 

    梁、林二人乃建筑学大家,观点先入为主影响了非常多的古建爱好者,尊古抑清的态度至今仍为木结构建筑审美的主流。

   但“跨时代审美”,其实很难确定比较标准和方式的:

   ①清式建筑能在几百年间被沿用,必然也曾被大多数建造者、使用者认同其建造方式、使用方式等,证明其必有可取之处。

   ②关于清带建筑不如辽宋以前建筑美观的说法:若论用材、实用等方面,必然有其是否科学或节约的判断方式;若论美丑,审美是不应有、也没有统一标准的。

   ③建筑如果是一种艺术,这应该是每一时代社会文化自然的反应。则只应有时代的不同,不应该有进步之说……建筑是人类心智的创造,在创造活动中,所关联的因素岂只是一个力学的问题!【B】

   从结构角度:

   清末起,欧美的建筑材料方法进入中国,原有建筑演变规律被打断,中式建筑方法戛然而止,无从预测如果继续,能否由清式演变到经济、精简,或者其他。

 

建筑的演进和退化:

 

早唐、宋┳结构含蕴早期的直率及魄力┳显明的进步

       ┗技艺:渐精审成熟       ┛

南宋、元明清:结构上的变化趋向退步(中间尚有起落波澜)

              ┣各细部多已变成非结构形式┳大部分骨干仍保留原始结构的功用

              ┗用材方面渐渐过当的不经济┛构架的精神尚挺秀健在。

 

构架

 

木造构架作用的方法:

   四根立柱的上端,用两横梁两横坊周围牵制成一间。——“间”中国建筑的一个单位。

   再在两梁之上架起层叠的梁架,以支桁;

   桁通一间之左右两端,从梁架顶上脊瓜柱上,逐级降落,至前后枋上位置。——瓦坡曲线由此而定

   桁上钉椽,排比并列,以承望板

   望板上始铺瓦作——这是构架制骨干最简单的说法。

 

斗栱

   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栱。

栱:

   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深出深远,故用重叠的曲木——翘——向外支出,以承挑檐桁。

   为求减少桁与翘相交处的剪力,故在翘头加横的曲木——栱

斗栱: 

   在栱之两端或栱与翘相交处,用斗形木块——斗——垫托于上下两层栱和翘之间。

   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栱。

斗栱的职能:

   房檐的重量渐次集中下来直到柱上面。

斗栱的位置:

   不限于檐下,建筑物内部柱头上亦多用之。不分内外

   ——横展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环节。

 



插图七是辽宋元明清斗栱比较图,不必细看,即可见其
   由大而小;

   由简而繁;

   由雄壮而纤巧;

   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由真结构的而成假结构的不分如昂部

   分布由舒朗而繁密。

 

屋顶

 

木造构架作用的方法:

屋角的翘起:

    为解决雨水和光线问题

     结构法所促成的

构造:

    双层椽子,上层椽子微曲,使檐沿向上稍翻成曲线。

     到屋角时,更同时向左右抬高,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

之所以说起为“屋顶的翘起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角梁”及上段“由戗”——是较椽子大得多的木材,其方向是与建筑物正面成四十五度的——所以那并排一列的椽子,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熬了靠屋角处必须积渐开斜,使渐平行与角梁,并使最后一根直到紧贴在角梁旁边。

   又因椽子同这角梁的大小悬殊,要使椽子上皮与角梁上皮平,以铺望板,则必须将这开舒的几根椽子依次抬高,在底下垫“枕头木”

   



 

屋顶的曲线——瓦坡的曲线:

   由来,乃从梁架逐层价高而成,成为“举架”,使屋顶斜度越上月峻峭,越下越和缓。

 

屋顶的许多装饰物:

   结构上也有它们的功用,或是曾经有过功用的。诚实的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勉强的来掩蔽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1)屋顶瓦饰:结构上也有它们的功用,或是曾经有过功用的。

(2)脊瓦:两坡接缝处重要的保护者。

          正脊垂脊:因其位置之重要,略异其大小,所以正脊比垂脊略大。

(3)正脊上的正吻:(梁林假定,正吻原是管着脊部木架及脊外瓦盖的一个总关键)

(4)垂脊下半的走兽仙人:

   或是斜脊上钉头经过装饰以后的变形。敦煌壁画里常见用两座“宝珠”,显然像木钉的上部略经雕饰的。

   每行瓦陇前头上面至今尚有盖钉头的钉帽,这钉头是防止瓦陇下溜的。

   垂兽在斜脊上段之末,正分划底下骨架里由戗与角梁的节段,使这个瓦脊上的饰物,在结构方面又增一种意义,不纯处于偶然。

  

台基

 

   台基是建筑本身不可脱离的一部分,用以匹配、衬托建筑的巍峨。

 

台基根据形式分类:

   (1)平削方整的;

   (2)须弥座基:束腰上下加梟混。

 

须弥座台基,清式与唐宋的重要区别:

   唐宋:束腰占台基的主体,一望而知梟混是台基上下的装饰。

   清式:上下梟混与束腰不分宾主,使台基失掉主体而纯像雕纹。

 

色彩: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 ,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

   柱及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幽阴里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

 

平面:

   清:依照《工部工程做法》所规定:所有均已四柱前制成一间的原则为主体的,所以每座建筑物中柱的分布是极规则的。

   宋:布置非常活动,比起清式的单座平面自由多了

 

工程:

旧的工程学的弱点:

   (1)清代匠人对于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费。

   (2)中国匠师素不用三角形。

   (3)地基太浅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感谢以下老师的指点(网名A-Z): 黑龙、晋王、辽塔、旅行者、千钧一发、天翔128

 

 

 

注释:

【A】梁思成.《清示营造则例-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B】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7851/94128536695.html

更多阅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佛 苟利国家

林则徐学佛文/藏密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

转载 旋子彩画小找头旋花纹饰的变化河豚毒 河豚毒

原文地址:旋子彩画小找头旋花纹饰的变化(河豚毒)作者:氧化钙河豚毒旋子彩画小找头旋花纹饰的变化(河豚毒)旋子彩画在明、清两代建筑中应该用广泛,做法多样,等级分明。旋子彩画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找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

声明:《清式营造则例 学古建·《清示营造则例》1绪论》为网友戰磕蒗亽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