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足跟痛 足跟痛跟“肾虚”有关吗?

足跟痛跟“肾虚”有关吗?

前不久,我因双侧足跟痛到一家中医院就诊,一位老中医看后说我属于“肾虚”,治宜补肾益气,强筋健骨。我不明白,足跟痛怎么跟“肾虚”有关?有什么简易且有效的方法治疗?

肾虚足跟痛 足跟痛跟“肾虚”有关吗?

湖北患者:周金霞

答疑专家:安徽省中医院王金山

老中医的说法是对的。足跟痛,中医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侵袭型、肾虚型等,每型都有不同的特点。肾虚型多发于40~60岁的人,以单足或双足足跟痛为主证。每于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还常伴失眠、遗精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因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循内踝之后,进入足跟,所以,年老体虚、素体虚弱,以及房劳过度、大病久病之后肾的精气亏损,不能充养于足跟,则见足跟痛。

这里要提示的是,肾虚有阳虚、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等类型,各类型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例如肾阴虚证患者宜滋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患者则宜温肾补阳,方用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肾阴阳两虚患者,宜补阴益阳,方用五子衍宗丸;肾气虚患者,宜补益肾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如果肾阴虚患者误用治疗肾阳虚证的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则会使虚火更加上炎,不但没有疗效,而且会加重病情。做推拿治疗时,宜取足少阴、足太阳经为主,治宜补肾益气,强筋健骨。取大钟、太溪、照海、命门、腰阳关、肾俞及局部阿是穴等,手法以揉法、按法、擦法、弹拨法等为主。机理则为因足跟痛由肾虚所致,故取足少阴肾经以补肾健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用按揉法以加强益肾的作用。因肾藏真阴真阳,肾阳虚不能温煦足跟部经络而致痛,故用弹拨法于局部,按揉命门、肾俞、腰阳关诸穴,使气血运行通畅。取督脉经之穴推拿,又有补肾壮阳之功效。

还有一种简便易行的“鞋垫开洞法”,即在鞋里垫上软垫,在足跟痛的相应部位开一个洞,这样可使患者在站立和行走时,足跟部相应落空,从而减轻压力、缓解症状。另外,采用醋水浸泡方法十分有效,即加入适量的醋(醋与水之比为1∶10),或直接用米醋1000毫升,加热至脚可伸入浸泡的温度,每天泡足30分钟至一个小时。浸泡过程中醋温下降,应再次加热。可连续浸泡15~20天为一疗程,如果症状没完全消除,可隔20天后再重复1~2个疗程。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平时尽量不要长途行走、长时站立,要选择合适的鞋子,不要穿高跟硬底鞋等。同时,多晒太阳,多吃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鱼、黑木耳、黑芝麻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7951/921784864014.html

更多阅读

足跟痛的原因及按摩疗法视频资料 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的原因及按摩疗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

足跟痛的治疗效方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一证近年来并不少见,患者往往活动受限,疼痛难耐。本病在临床上病因病机有很多,大多认为是由于伤损瘀血、风寒湿痹阻络、肝肾虚损等引起。治疗上多采取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和滋补肝肾等方法,临床上辩证准确,用药精当,均可取效。

足跟痛怎么办?中医治疗办法多 如何治疗足跟痛

足跟痛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诸病源侯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说明劳累过度与肾气不足均可引起腰脚痛。跖腱膜自跟骨跖面结节起,向前伸展,止于五个足趾近侧

跟骨痛 跟骨痛-足跟痛概述,跟骨痛-疾病的病因

跟骨在长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种方向应力,引起跟骨周围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垫退变以及跟骨内压改变。表现为跟骨周围疼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骨痛_跟骨痛 -足跟痛概述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

声明:《肾虚足跟痛 足跟痛跟“肾虚”有关吗?》为网友国际逗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