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 台江尚书庙(陈文龙纪念馆)
尚书庙,现在小桥上下航。这是北后门,现在辟为陈文龙纪念馆。
南宋莆田陈文龙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时代人,都是南宋后期的状元、丞相,他们的出身、仕途、遭遇几乎相同,最后又同样为国殉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赞颂陈文龙和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
此为庙前塑像。
福州市曾经有好几座奉祀陈文龙的庙宇,都称为“尚书庙”,尊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陈文龙没有任过尚书官职,明清两朝官制“六部”也没有“水部尚书”。陈文龙在抗元斗争中壮烈殉国后,宋、元两朝皇室也并没有对他敕封“水部尚书”、“镇海王”。民间传说这些封号是“天帝”所封。据专家考证:明代崇祯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和加封“镇海王”。
这是庙里的碑刻。
自明洪武五年(1312)之后,直至清光绪十年(1879)止,琉球与中国是藩属关系。明清两代政府曾派遣册封使团前往参加“册封礼”庆典。因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祭祀之后启程,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责任”,每次都使使团平安,很受皇朝赞赏,所以,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书”作为中琉之间海上交通安全庇护神的封号,直至加封为“镇海王”,以求使团永远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保护册封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作为保护神,所以在庙里放个海船模。
从此,福州南台沿江建起了一座座的尚书庙。陈文龙作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护神受到从事水上商品运输贸易的商贾和长期久住闽江下游两岸的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陈文龙的尚书庙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经久不衰。现在,福州新建的陈文龙庙、堂已达十余座之多,而史书上记载,遗址至今尚存的有5座。因陈文龙被敕封为“水部尚书”,所以,福州人通称这些庙宇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民众称为“尚书公”。陈文龙进入了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祗行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现象。
旧时,大年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大年初一是不能讨债的,这就一年重新开始啦。
藻井顶戏台
戏台两侧雅座
庙南门
庙前的一保石桥,好像福州古桥基本形状都是这个样子,大多是宋元以后开始兴建。现在都是保护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