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积6,000 平方米,四面石壁陡立,翠柏环布,为风景幽雅的佛教圣地。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兴建。
石壁寺 - 石壁寺 日本佛教徒视玄中寺为祖庭。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壁辉煌。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众多,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该景点因距县城较近,所以各方面条件具备,尤其是交通、食宿更为方便、能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 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 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 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重修后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禅堂栉比,神像或庄严,或慈祥,或威武,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时期的碑刻,不仅是一批艺术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这里的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山西交城玄中寺七佛殿释迦牟尼佛
北魏时期,弘扬净土宗的高僧县鸾曾住玄中寺传播净土教义,使玄中寺逐渐闻名于世。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高僧道绰(562一645年),在玄中寺圆寂。道绰之后,继承和弘扬净土宗的名僧是善导。后日本遣唐僧把净土宗带回日本,现日本净土宗尊善导为净土宗创始人。宋朝时,玄中寺成为律宗道场,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重兴寺院。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1954年起,政府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师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碑廊、东峰白塔等建筑。近些年来,玄中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住持明达法师带领僧人管理寺庙,进行了整修,使寺貌为之一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拜、游览。玄中寺的原存建筑,除建于明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楼门外,其余都已毁弃。现存者均为清代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玄中寺中抽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从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玄中寺还保存着历代石刻造像、碑记40多件。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在七佛殿两侧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1通。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八思巴文圣旨碑,刻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阴面是汉字正书。此外还有唐长庆三年(823年)的《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是研究宋代铸造工艺的重要文物。掩映在交城石壁山翠绿丛中的玄中寺,晴空万里,彩绘一新,佛旗招展,鲜花盛开,迎来八方宾客。这里叠岭周环,群峰泻翠,山石拱列如壁,故山名“石壁”,寺亦因山而称“石壁寺”又名“永宁寺”。玄中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地处山腰。迭岭周环,绿树苍松成荫,环境幽雅。玄中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兴建。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便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寺内现存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壁辉煌。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众多,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该景点因距县城较近,所以各方面条件具备,尤其是交通、食宿更为方便、能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提起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应首推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十公里处深山中的玄中寺,因为它是净土宗的发祥地。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重修后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禅堂栉比,神像或庄严,或慈祥,或威武,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时期的碑刻,不仅是一批艺术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这里的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