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巅峰,文字的精简和优美,用语言无法形容。而古人们一天天没有微博刷,没有微信用,没有电脑玩,没有电视看,于是好多人一天天不敢别的,尽研究怎么把字写得吊。
文字文字,有的人选择把字写得好看,如王羲之父子、颜真卿、赵佶等;也有人选择把文写得好看。下面这些大神们,以数字为基础做出来的文章,轻轻松松就收服了小生的膝盖……
首先来一个对联开开胃
话说有这样一个对联,上联是:
二三四五
下联是:
六七八九
横批是
南北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对联,什么意思呢?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意思就是缺衣(一)少食(十),横批“南北”,意思就是缺东少西。
这种利用同音还隐喻的对联还有很多,比如: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二四七三
上下联的意思和上一个一样,不过横批啥子个意思呢?读出声来,也许你就明白了,就是儿( 二)死(四)妻(七)散(三)
这个对联是讽刺当时社会之黑暗的,我只想问一句:娃的日子过得是有多苦啊!
好了,说正文。今天的主题是古诗。
古诗当然不会像对联这么简单,从头到尾全是数字。但是一首诗把一到十甚至更多的数字包含进去,也是相当之不容易了。
第一首要说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首诗:
老郑这首诗看起来就像没想在写诗,但是写出来又恰巧是四句七言小诗。本诗写的是雪花,数字列举由小到大,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另外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宋代理学家邵康的一首五绝:
诗人信手拈来,挥毫而就,小生隐约可以想到作者怀着那种极其惬意的心情,文不加点,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这一首小诗。而诗中的轻松闲适,风景的优美,简直呼之欲出。
有从一写到十的,还有全文只有“一”的。
传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她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连串十个“一”字,不但毫无重复单调之感,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巡幸(指帝王出巡)江南,偶见江面上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一个渔夫垂钓,很有诗意,便让随行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稍加思索便脱口吟道
四句诗不仅都用了“一”字,而且描绘了一幅恬淡怡人的江船垂钓图,乾隆听了大喜,对纪晓岚各种夸赞。

当然,高手出自民间,这里也少不了老百姓创作的民间小诗。有首民间流传的古诗:
这首诗写的还是挺朴素的。你猜是描述什么的?你绝对想不到,这是描写菩萨的……诗的意义在于教育人虽然有信仰,但不要盲目信仰,或者因信仰过度而魔怔掉。
元代的时候,有一位作曲家也写出了类似的小曲,曲牌为《红修鞋》
把数字诗写的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司马相如是个大文豪,他老婆也是相当有文学水准。
据说司马相如离开文君去京城做了高官,便淡薄了和文君的感情。一次,他给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除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外,再无他话。
文君见信后,悟出了相如的用意,便用这十三个数字缀成了一首《文君怨》,又叫《怨郎诗》。诗是这样写的:
唉,可怜的文君啊,可恨的司马相如啊。不知多少人天天骂着那个被冤枉的陈世美,却满口赞赏着这个真的负心郎司马相如。
好了,这个话题不能说太久,跑题了。
当然,看了这么多,尤其看到卓文君这首吊炸天的诗后,大家应该也知道压轴的说完,也就没啥了。
最后,我们还是以对联结尾吧。
前面说了那么多纯数字的对联,咱也来点复杂一些的对联。
还有一副对联,很多人都听过:
好了,今天的淡就扯到这里吧,未来小生还会发一期牛逼古诗的文章,敬请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