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无人孤自悲,
昼思夜想盼人陪,
膝前儿女无归日,
黄雀窗前添宽慰。
寂寞老人一般指独居老人,或与老伴同居但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的老年人。有资料指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3.4亿个家庭中,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多达2300万。这其中还包含有大量的70~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注和照料。空巢家庭增多是诸多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据资料报道,除日本外,发达国家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只占10%~30%。北欧国家10个老人中就有4个独居。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居住的家庭只有百分之十几。中国加速发展经济,中青年人迅速进入社会竞争大潮。大量农民工家庭进入城镇,使农村空巢现象迅速增加。城市中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出国人数增多,也是城市空巢现象增多的原因,这些人都“缺人,不缺钱”。但农村的空巢现象却是“既缺人又缺钱”。有的老人在家去世多日才被发现。中国古代曾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传统也不复存在了。
随着人类寿命逐渐延长,空巢老人在中国社会会不断增多。北京、上海等地已提前进入老年社会。有关资料介绍,1998年上海空巢老人约占家庭总数的1/3,预测到2020年可达约80%;天津市曾对6个区的1017个家庭调查,空巢家庭已达36%;2004年底,重庆市空巢老人已达188万人,独居老人约31万,占空巢老人16,5%。多种社会现象提示,中国社会空巢现象还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要求社会保障系统警惕空巢现象。不但是社会问题,也是涉及国民健康的大问题。老年人脏器衰退,年迈多病。有人报导,60岁以上人中,24%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病、贫血等,而且也是肿瘤的好发年龄。其多数是尚难根治的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或治疗、定期复查、按时随访。这就需要首先空巢老人定期按时到附近医院做健康检查。第二,要对独居老人定期做随访,防止老人在家中发生意外而不能及时发现。第三,要对空巢老人做饮食指导,空巢老人,因人口少,动作缓慢,往往用餐简单、节省,又常吃剩饭,营养摄入往往不足,用餐常不合乎生理卫生,给原本衰弱的身体“雪上加霜”。第四,要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曾有人对10个城市2225份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约四分之一的老人心情较差,甚至已经有人提出避免“空巢综合征”的发生,设法减少空巢老人的焦躁、孤僻、抑郁、痴呆的发生。
可见关爱“空巢现象”,已不单是老年人自己的事,应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家庭、个人,体现多层次的关怀,综合治理。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已发生变化,现在防老要靠社会的进步,靠广大群众的关爱。
最后,空巢老人自助、自强也十分重要。未来的世界,中国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老人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哲学家康德说:“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曲:老年人好比是夜莺,也有他的夜曲。”空巢老人要学会给自己找乐,营造健康的环境,摆脱劳苦愁烦的心境,旅游,读书、晨练、琴棋书画都是营造平安喜乐的内容,每天都应有发自内心的喜乐,便如夜莺高唱的小夜曲,让这悠扬歌声,永远飘荡在空巢老人的家中。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