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2006年11月建成通车,婺源周边1个小时内有三个机场(黄山-景德镇-衢州),1个半小时可以到达周边名山、名水、名镇,4-5个小时内可达武汉、上海、杭州等周边所有名城,武汉至婺源的公路交通已实现全程高速,婺源被旅游界称为“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发达地区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2012年5月23日拍摄于是婺源 画里乡村--晓起景区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 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江湾,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籍地。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为巨族。这里山水环绕、风水极佳是古徽州风水文化的典范,历代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孕育了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经学家江永,清代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婺源首个4A级景区。 敦崇堂又叫中宪第,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为清朝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宅第,是一组坐北朝南横向布局的徽派式建筑。店堂、落轿厅、会客厅、正屋厅四间横向相连,各有大门出入,又以内门相通,后有花园,建筑十分气派,充分体现主人的地位和富有。 中宪第客厅典雅精致,厅内窗门装饰运用了玻璃与百叶窗,为传统徽派民居所未见,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古建筑。主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正在用午餐。其孙子在此用炼制过的竹片精雕细刻《三字经》、《道德经》等作品及经营其他工艺品。笔者也购买了一幅竹片雕刻《三字经》留下到此一行。 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时带头捐资兴建。宗祠占地665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由山门、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凡斗拱、脊吻、檐椽、梁枋、雀替、驼峰等木构件均巧琢雕饰,雕刻采用了深雕、浅雕、透雕、圆雕等各种技法,雕刻细腻、精美繁复。各种图案形态逼真,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离婺源县城仅12公里。村内明清古建编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立景观。 李坑的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古朴厚重的文化惠存,透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古徽文化气息,悠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旖旎的风光,纯朴的乡间风情,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 中书桥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梁之一,此建于北宋末年的砖砌单孔拱桥。据史书记载:此桥乃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捐资建造。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文昌阁乃理田十一世祖李侃始建于北宋末年。是昔日文人汇集,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书香人家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君”的庙宇。 彩虹桥又称平安桥。是一座宛如彩虹的桥,是明代李坑著名的风水大师李景溪,为锁住村里的地气,使之不外泄,指定修建的,在风水大师看来,水是注财“溪水穿桥而流,世代衣食不愁”。“沿溪生息、大吉大利”。为了这一方财气,一溪福水,特设置水口,故建此桥来收敛“天地之灵气”,而造福子孙后代。在方圆几百里,形成了一个习俗,人们每逢出外经商、求学、谋略前,都会来踩平安桥,以此来保佑自己能一生平安。幸福吉祥! 大夫第是奉直大夫(从五品)李文进府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至1861年)。大门为青石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屋内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精湛,令人称绝。 铜绿坊是古徽商中唯一生产有机化工药品厂家的招牌。铜绿坊一直享有盛名,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2006年经国家商标总局重新注册证书号:4253642。现用于祖传《铜绿坊痔疮药》的标签上。铜绿坊痔疮药对内、外、混合痔和肛门疾病有特殊疗效。注:铜绿坊主为李兆庭。 铜绿坊建筑气势宽敞、宏大,三进四天井,设有官厅式的中堂门,雕梁画栋,中大厅有四根八字形的献柱,是明末清初时建造,历经360余年完整无损,她有着很深的建筑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