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先治心裘沛然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控制、修复、防御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说。《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所谓“神不使”是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读素问钞》注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经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如果病者神气已去,则纵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裘老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对病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他倡用“医患相得法”,使某些疑难重症患者获得新生或减轻了病痛。裘先生常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治疗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一篇置于《备急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他还说:“在我所治疗的慢性病、疑难病中,虽能幸中一二,这固然是药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例如,吴君慢性肠炎案,慢性腹泻10余年,常随情绪变化而次第发作,或轻或重,此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裘老先以治心,晓之以理,开之以苦,导之以便,抚慰其心情,继以痛泻要方化裁,经治不久,证情迅速控制,大便基本正常。
治神或称调神,就是通过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集中施术者的精神意识,使针下易于得气的方法,这又分为医者定神及患者调神两方面。“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本神法、调神法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这些都说明了“治神”是在针刺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法和要领。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治神就是医患双方神志意念的交流过程,是针灸医师去粗存精的辨证思维过程,是直接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患者定神
取得患者的密切合作是促进针灸疗效的高度要求,针灸疗效的机理很大部分是通过体液神经(包含精神因素)的调节而实现的。古书中一再强调‘气至’是患者针刺(或灸)后的酸、麻、胀、重、冷、热等感觉,这些必须透过大脑与神经的传导,这就要求患者在针刺时要精神集中。杨继洲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气息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亡。就是说病人要神气定,气息匀,不要紧张,精力集中,配合施术者,医者也可以透过语言诱导使病人精神放松,心情舒畅。
二、医师守神
《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既定而可施。进针时严肃认真,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的神气。体会针下的感应。进针后也要随时观察患者针刺过程中的表情以及悉心体会针已经下到哪层组织,是否沉紧有鱼之吞钩饵 的感觉,以便在此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及避免伤及脏器,所谓 如待贵宾,如擒虎尾。
施术者与患者均不可与他人谈笑。致分散注意力,得不到针感。所言之神朝,就是在进针之时医病双方均须精神内守,这也是气功针法必遵的基础。总之进针前的调神,病人平静安定,医者专注施针,进针后医者致意针端。病人心思病痛及针穴,如此使医者和患者心‘’意‘’与神‘’气‘’结合,就会发挥更大的疗效。

见病能从人的整体考虑,还考虑到天时、地理、环境,不但能治好病,还能把人体整体调理好,就可以成为中医了。上医治神,神是什么?就是 信仰、观念、心态等形而上的东西。很多病,很多重病,之所以患,患了还难治,治好了还再犯,就是这方面出了问题。长期陷入各种烦恼之中,比如怨恨、嫉妒、焦虑、紧张、恐惧、忧虑、担心、患得患失、总是不知足、家庭不和睦、单位关系紧张、只会抱怨不懂感恩、只愿占便宜一点亏不吃、凡事都是别人的错不知反省自己等等,就会生各种病。还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纵欲、熬夜、赌博、暴饮暴食、纵情享乐等,也会令人生各种病。引导病人反省自己,放平心态,改变观念,建立信仰,这就是治神。一旦病人从心里理解、信服进而接受了以后,还没等到吃药,感觉病已经好了一半了,再吃点对证的中药,很快病就好了。民国时东北出了一个王善人,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会给人讲病。现在东北又出了一个刘善人,也会给人讲病。 很多病,很多很重的病,都能讲好,这就是治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基础物质和功能活动的集中表现,是生命现象总体反映。故中医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之说。《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小针解》篇:“神者正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可见“神 ”是精血气所生成的人的精神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所以《素问·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分布于全身,游行于经络输穴,其功能表现为高级的功能活动,如意识、知觉、思维、精神等,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灵枢·本神》篇说:“脉舍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就是说,神可随气出入于经络腧穴之中,针刺取效,必须得经络腧穴中之神气。故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治神法”也就是通过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 医生治神法其中包括进针前调神、进针后守神和出针后养神三个方面。进针前调神就是要求医生在进针前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细心观察病人的神气。要像《素问·宝命全形论》形容的那样:“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此才能得神取气,提高疗效。故《九针十二原》篇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东汉针灸名医郭玉说:“神在心手之际。” 进针后守神就是要求进针得气后仍专心致志于针端,使针下神气不散,谓之守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精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灵枢·终始》篇说:“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都是说进针得气后还必须守神,使经络中气不散,神不去,才能提高疗效。出针后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施术后要修身。即要有目的进行修炼,如练气功、练太极拳等,使“精神内守”。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金针梅花诗钞》说:“用针者人也。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除,气血完,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倍也。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指腕,方可使顽铁通于神明。”2 调病人神气法就是通过语言诱导和细心观察,使病人精神聚会,心情舒畅,在病人心理状态较佳的情况下接受针刺。《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所谓“使本神朝”,就是使病人神志安定,神随气至。怎样才能使病人“神朝”而气至呢?一是要用医生的双目观察病人的神态、目光,通过医患间的目光暇接,使病人精神安定下来。《灵枢·本神》篇说:“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素问· 针解》篇说:“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张景岳认为:“目者,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使脉道易行也。”二是通过谈话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及对针刺的恐惧、对疾病的忧虑等,使病人安定、平静地接受治疗。《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静意观义,观适之变”就是这个意思。由上面的论述可见,针灸“治神法”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医生治神法和调治病人神气法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内容贯穿针灸医疗实践的全过程,同时也影响着针刺的疗效。因此,只有在针灸临床中运用“治神法”,才能明显的提高针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