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少朋友把驼碑的大龟称为赑屃,不少公开资料也称其为赑屃,然而这却是误读。
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可知上面的六条龙(左右各三)才是赑屃,下面的是鳌座。这一条还详细规定了鳌座的尺寸。
这块碑立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根据《营造法式》,上面的六条龙是赑屃,下面驼碑的是鳌座
宋咸平三年石碑上雕刻的赑屃
宋咸平三年石碑鳌座
“鳌”是海里的大龟,力大可负重,传说女娲补天时“断鳌足以立四极”
《营造法式》“赑屃鳌座碑”条
《营造法式》关于赑屃鳌座碑的原文:
造赑屃鳌座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自座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随身棱并破办。
鳌座: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四分,驼峰广三分,余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每碑广一尺,则高一寸半,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额天宫。其长广计字数随宜造。
土襯二段,各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心内刻出鳌坐版,长五尺,广四尺,外围四侧做起突宝山,面上作出没水地。
山东泰安岱庙内的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东岳庙记碑,碑高9.25米,鳌座高1.85米
碑首赑屃、篆额天宫、云盘等与营造法式的记述完全相符
山西平遥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碑
庆历六年碑首赑屃和篆额天宫,这块碑没刻云盘
山西平顺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碑
天禧四年碑首
《营造法式》中还记录了另1种石碑样式“笏头碣”,上不用赑屃,下不用鳌座,是1种比较简易的碑刻形式
笏头碣
--------------------------------
说道这里,我们知道赑屃是碑首的龙,而非下面的龟,但是必须还得解读一下颜真卿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这段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这句话的意思是赑屃在下面背负着重量,天神庄严地守卫这大门,根据这句话赑屃是在下面的,现存的一些塔、幢实例,赑屃确实有在下面的,但是在下面也不是龟,仍然是龙。
塔和经幢是相同类型的建筑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经幢上的实例:
浙江宁波保国寺内有座唐开成四年(839年)经幢,在经幢的下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组构件雕刻了龙形,三条龙首尾相接托着幢身,这就是颜真卿碑文中所说的在下面负重的赑屃。

宁波保国寺天成四年经幢,红圈内为龙形赑屃
保国寺天成四年经幢赑屃部分放大
这是四川安岳卧佛院雕刻在石壁上的一座经幢,建造于五代时期,底座之上刻了两条盘错在一起的龙托着幢身,
安岳卧佛院经幢,红圈内为龙形赑屃
安岳卧佛院赑屃放大
这座经幢来自福建莆田广化寺,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同样是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节雕刻龙形的构件,也是赑屃在下面托着幢身。
莆田广化寺治平二年经幢,红圈内为赑屃
广化寺治平二年经幢赑屃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