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韬略36计简介
[ 源自:尘世美 属性:推荐阅读 本文搜索 ]一、36计的形成和发展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它虽不在《武经七书》之列,然而,各种计谋韬略却尽在《武经七书》之中。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三十六计不仅是兵家的谋略,也是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阶级与阶级、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垄断组织与垄断组织、企业怀企业等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情报等方面的斗争或竞争中运用的计谋;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的奋斗,除了得利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机遇外,往往是运用了三十六计的韬略或从中悟出的道理从而取得成功的。
古代亚洲各国很早就对我国的三十六计进行研究,日本人尤其倍为推崇,称之为“运筹帷幄的诀窍”;欧美的许多政治家称之为“成功之路的钥匙”。
三十六计之所以能在古今中外得到很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中有积极的实用价值,而且时而渗透着许多相互的辩证哲学的道理,颇能给人以启示。
三十六计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候之间的争霸、国家之间的角逐,计谋频频迭出,其中以《战国策》为代表。而比它更早的《易经》,成为以后历代名家研究三十六计的哲学依据。如果说我国的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至清朝中后期为止,那么,在二千三百多年里,在充满着农民战争,改朝换代的斗争、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的社会里,三十六计逐渐形成了。其中,兵家的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子》、《李卫公问对》、《琥经总要》、《武备志》等,史家的著作有《史记》、《汉书》、《三国志》、《南史》、《资治通鉴》、《筹海图编》等等,都对三十主计有精辟的论述。
古史中较早提出三十六计的是唐朝李延寿撰写的《南史、王敬则传》:“敬则仓卒东起,起先震憾。东错侯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王敬则是南朝齐国人,他说的檀公,可能是指南朝宋国智勇双全的名将檀道人,他率军攻秦伐魏,善用三十主计,所向是有功,累迁太尉,官至司空。可见,三十六计的发展,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形成了。到了明、清时期就有了三十六计的版本。
注释:
注(1)《武经七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规定以《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颂行武学,统称为《七书》,又叫《武经七书》。
注(2)《中国策》:它是战国时军、政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西汉刘向把它编订为三十三编。司马迁写《史记》多采用它的史料。
注(3)《孙子》: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时名声显赫的军事家家孙子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伐楚大胜。《孙子》后世多有名家编注。传到三国时,经曹操编修,取其精粹,又成为十三篇,就是现在流传的版本。日本人推崇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有各国译本。近现代各国军事院校多选它为必读的重要教材。
注(4)《吴子》:战国时卫国人,先后任鲁、魏的大将,善于用兵,屡见战功。后在楚国任令,施行变法。《汉书·艺文志》有《吴起》四十八篇。今本为《吴子》六篇,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
注(5)《六韬》:原为周朝吕望所写,凡六卷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有说《隋书·经籍志·兵家类》记载《太公六韬》:“周文王师姜望撰”。韬,是指弓剑的套,引申为智谋计策。
注(6)《司马法》:春秋齐国人穰苴。《史记》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到成功法而附穰苴于其中,故曰:《司马到成功穰苴兵法》。穰苴姓母氏,官为司马,故曰司马到成功穰苴。刘景公时,欲燕、晋之师,又封为大司马,是有名的兵家。
注(7)《黄石公三略》: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刺秦妈皇失败后,逃到下邳桥上遇褐衣老父堕履于桥下。张良为其取履,老人送他《太公兵法》并说:“读此可为王者师”。又说:“十三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十三年后,张良从驻高祖可济北,果在谷城山同上黄石,世称地上老人。后代著兵书《黄石公三略》三卷。
注(8)《尉缭子》:A、战国军事家,间对魏惠王讲论用兵取胜的对策。《汉书·艺文志》有《尉缭》三十一篇。B、战国秦大臣,衩秦王政任为国尉,故称尉缭(姓失传)。帮助秦王策划,善韬略计谋。《汉书·艺文志》杂家有《蔚缭》二十九篇。
注(9)《李卫公问对》: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后进封为卫国公。他精熟兵法,屡建大功,著有《李卫生公兵法》。后人录其用兵语编为《李卫公问对》。
注(10)《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主编,凡四十卷分前后集。其中后二十卷辑录了历代用兵计谋,论述阴阳占侯。
注(11)《武备志》:明代茅元仪辑,凡二百四十卷,广采历代有关军事著作二千作种,起自春秋,迄于元代。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为兵家专科之大成。
注(12)《史记》:司马到成功迁编,西汉武帝史的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史记》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历史,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也是付记文学的典范作品唑近现代的考古来看,《史记》记叙得颇为起初可靠,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注(13)《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继司马到成功迁之后,用纪传体写了从训邦建立汉朝到王莽败亡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共八十万字。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注(14)《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分魏、蜀、吴三志。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史料丰富。书中多叙各种计策谋略。
注(15)《南史》:唐李延寿撰,几十卷。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
注(16)《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到成功光主编,是我国一部编年史,叙述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书中总结了许多政治斗争的权谋经验教训,供统治才借鉴。其史料丰富,对研究古代史有重要价值。
注(17)《筹海图编》:明胡宗宪辑,十三卷,记叙了明朝抵御倭寇之事。书中对于用兵计策有详细记载。图文并茂。
要了解三十六计,就必须先了解三十六计形成的历史背景,才能对其历史地位及其作用有较客观的认识,从而我们才能对这份历史遗产给予正确的总结、正确的应用。
东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67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在这五百多年里,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历史处在一个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的时代。

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数不多了,其中主要是秦、楚、齐、燕、赵、魏、朝、韩等七个,历史上叫“战国七雄”。国了继续争夺土地人口,七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一是代表新势力的地主阶级同代表旧势力的奴隶主阶级展开激烈的斗争,新势力战胜旧势力。二是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政治家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主张,产生了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展开了“百家争鸣”。
这就是春秋战国的基本特点,这是一个各个阶级阶层和各种政治势力十分活跃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需要,当时,不断地涌现出为统治者服务的各种人材,称之为“士”。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著名的外交事件,葵丘会盟、弭兵会盟、逢泽会盟、合纵边横;有名的战役,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大多是士人为其主谋划,从中周旋,凭借历史的舞台,导演出的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剧目。许多人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孙武从军事角度总结了《孙子兵法》;而三十六计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只是当时还没有人把它总结成书罢了。
以战国、秦、汉为一阶段,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又趋分裂,却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莽莽以三国之间的斗争为典型,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角逐,发展到军事的决战,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对三十主计的运用,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李唐王朝为例,这时,地主阶级政权的统治已经巩固,又在历代王朝的统治经验,面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缰域辽阔的大国,唐初的统治者,已开始注意到三十注计在战略上的运用。这是它的重大发展。这时,也有人开始研究总结三十六计了。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就提到了它。由于古代许多珍贵文献的失散,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那时或更早的关于三十六计的专著或版本。
明、清初期的统治者对三十六计的运用已相当熟练了,并且在许多战略或全局问题上有所实施,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封建社会,许多著名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如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刘邦、西汉末农民战争中的王凤、樊崇、明末农民战争中的李自成对三十六计的动用都相当成功。
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和时代的重大变化,三十六计也逐渐演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二十八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获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有大量成功的战例,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总结它,就必须注意研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研究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不同的特点。在现代的国际斗争中,还必须研究现代国际形势的特点、研究全球各派政治集团(包括经济、军事集团)及彼此关系的特点。
例如从经济角度讲,从古代的个体生产,到近现代的大生产、跨国生产,使人们的思维更为复杂;从军事角度讲,从古代的刀剑,到近现代的枪炮、导弹,乃至“星球大战”,使人们的思维更为敏捷。因此,斗争的计谋,在准备时,更加隐秘;在周旋时,更为狡诈;在爆发时,更加快速,这是现代斗争的特点。我们在研究古代历史遗产时。必须和现代的历史特点结合起来,分析比较,才能有所收益。
注释:
注(1)春秋五霸:春秋时,各诸侯国不断战争,争当霸主。A、先后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B、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注(2)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开始于商朝,盛行于西周。周王分封给诸侯奴隶主土地。受封的耕地被灌渠、道路划成一个个方块象井字形状,称为井田。
注(3)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它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结果促成,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它标志着奴隶制的井出制开始瓦解了。
注(4)商秧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秧(公孙秧)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等。它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使秦国成为七国申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注(5)李悝变法:战国时,楚悼王令公吴起实行变法。经济上“尽地力”。“善平伞”,鼓励农业;敢治上实行法制。奖励军功,使魏国成为强国之一。
注(6)吴起变法:战国时,楚悼王令尹吴起实行变法。 “明法审令”,“要茬强兵”,整顿机构。它捉进了楚国的富强。
注(7)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恒公建立霸权后,在葵丘 (今河南兰考 民权境内)召集鲁、宋、卫、郑、许。臀等图会盟。正式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注(8)弭兵会盟: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46年,宋国执政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注(9)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 开封)召集秦、韩、宋、卫会盟。自称为王。
注:(10) 合纵连横:战国时,策士苏秦受魏文侯的委托, 联合燕、齐。赵、魏、韩、楚六国,共同抵御秦国,叫合纵。秦国相张仪,采用联合任何一国。成一横线,攻击别国的策略,叫连横。
注(11)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会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齐攻鲁。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打败了强大的齐军。
注(12)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晋军面对优势的楚军,使用计谋,大败楚军。
注(1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攻赵、赵求于齐。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大败魏军。
注(14)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会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秦使用反间计,赵改赵括为将,全军大败,赵括被射杀。
注(15)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率军任官渡(今河南中牟),消灭了袁绍军队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注(16)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在赤壁(湖北武昌赤矾山)与孙、刘联军决战。孙刘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注(17)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攻东晋,决战于淝水。晋军使用计谋,大破秦军。
注(18)刘邦:字季,沛县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兵响应。前206年率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后来同项羽展开争夺皇位的“楚汉战争”,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前202年,建立汉朝,都有长安。他就是汉高祖。
注(19)王凤:新市人,西汉末新王莽时农民起义绿林军的领袖。公元23年,在昆阳之战,王凤和刘秀配合大破王莽军,攻占长安,杀死王莽。
注(20)樊崇:琅邪人,西汉末新王莽时农民起义赤眉军领袖。公元22年,在成昌之战,赤眉军大败王莽军。
注(21)李自成: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称“闯王”他在起义中提出著名的“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他在西安建国号“大顺”,接着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
三十六计作为我国古代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并在今天继续得到发展,是以它相互的唯物论为基础、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的哲学特点是:
1、强调制定政策或计谋必须从实际出发
三十六计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强调“重数不重理”。这里说的“数”就是指实践,就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认识(策略),古人曰:“遽数之不重理”。这里说的“数”就是指实践,就是指调查研究,就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认识(策略)。古人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见《礼.儒行》)也包含了离开实践就不能达到目的的意思。上文说的“生教”也就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挤一切不论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引《毛泽东选集.实践论》)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凡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无不是从艰苦的实践中开始,从艰苦的调查研究中开始,经过多次的反复,才逐步取得成功了的。
2、强调正确的政策或计谋在运用时,还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
三十六计不仅强调了制定计谋要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调查研究,而且强调了制定出正确的计谋之后,在运用时,也必须重视实践,重视如何运用成功的调查研究。“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就是说正确的计谋或应变的手段,本来是合科实际民政部可以成功的,但是如果漫不经心地运用,用错或暴露了,那就是前功尽弃了。毛泽东曾尖锐地批评那些手拿政策不做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者:“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它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引《毛泽东选集. 实践论》)。
上言“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则深化地指出,正确的政策或计谋划在运用中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这是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跟着推移和发展”。(引同上)尤其是在战争或动荡时期,情况的变化往往是很急速,因此,正确的政策或计谋也必须相应地及时更改,否则就会失败。
3、三十六计把辩证法的宏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方法相结合,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
三十六计中说,“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劂为对战之策。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意思是说,关于战争,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例如,加强国防、训练士兵、选拔将领、寻找敌人以及战前和占甘拜下风和各种事宜,都是军事工作。这些工作,大都有有一定的规律,有历史经验可为遵循借鉴。但是其中千变万化。真真假假,变化无穷,不易掌握的,要算作战的策略。三十六计就是作战的策略,确实是大将指挥战争的重要方略啊。
从上段话可以看到,它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从战争的宏观上全面的看问题;它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关系的发展变化来看问题。文中特别强调大将的要略应注意“其道多端”,即矛盾的普遍性及各种矛盾间相互的关系。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又进了矛盾的特殊性。总之,它阐述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样,也就抓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十六计所说的从“其道多端”到“变化万端”的观点,同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相反,认为事物矛盾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运动着的,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导致了事物内部的运动;是每一事物的运动和它相互关联的事物运动相互影响着的结果。
从“其道多端”到“变化万端”,又讲了矛盾的各个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它的同一性是暂时的,它的矛盾性(运动或演变)是绝对的,这就是“变化”。
三十六计的哲学观所讲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变化,它指出“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讲了相反相成的哲理。“一切对立的成份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引《毛泽东选集. 矛盾论》)。“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引同上)。所以,“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引同上)。三十六计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宇宙观的伟大也正在这里。我们学习研究它,应抓住其哲学上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