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 章诒和 最后的贵族章诒和: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 最后的贵族

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之女,被称为“最后的贵族”。于己她说: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于人她说:坚持下去,智慧生存。山雨过后,总是凄凉调,岁月的刀剑从她年轻而充沛的身体穿过,留下了看不见的洞缺。

1970年,章诒和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被判20年。

“监狱里蹲了10年,从28岁到38岁。出狱后噩梦十载。白天奔波劳碌,夜晚被人追逐残害。梦中惊魂不定,醒后大汗淋漓,再多的安眠药也是无效。”

岁月的刀剑从她年轻而充沛的身体穿过,留下了看不见的洞缺。她的私人记忆如同1个巨大的黑洞,汹涌的已不再鲜活,而狰狞的依旧触目惊心。

她的众多作品中,最富盛名的当属《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这些沉痛之作,记录了1个时代的人,也记录了他们的光鲜与屈辱、闪耀与消亡。

最后的贵族 章诒和 最后的贵族章诒和: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 最后的贵族

什么叫“文字”,读一读章诒和就知道了。作家毕飞宇说。

“《往事并不如烟》我读过不下3遍,起码买过10本,推荐给不同的人看。”毕飞宇从未见过章诒和,他说,“我能够肯定的只有一点,《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是1个充满魅力的书写者,才华横溢、功力深厚、目光深沉,这样的人不可能被1种叫‘小说’的东西难倒。”

他认为,“她的老底子很硬挣,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比不了的。其实我更愿意用一句老话来谈论这个问题,‘腹有诗书气自华’,章诒和的文字就是那种‘气自华’的文字,靠抖机灵一辈子也学不来的。”

贺卫方也赞誉章诒和的作品,“在汉语世界里树立了1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有人说她笔下有怨气。曾有署名“田继贤”的文章如此说:章诒和女士似乎仅仅只是沉浸在自己对历史的怨愤之中,却不愿意以更博大的胸怀,理解历史。

而她的行文锋利,往往带着一股“痴气”,像是习武之人的“大力金刚”。

她撰文直指当年黄苗子告密,冯亦代卧底,又炮轰梅葆玖“大师”之名,引起轩然大波。

翻译家蓝英年说:“文革期间她被投入监狱……我没有过她那样的经历,但对她的经历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有‘反右’挨批判和‘文革’蹲牛棚的经历。我的经历乘上几倍便是她的经历。”

痛是她自己的,别人即使理解,也未必能感同身受。

她开列了十个女囚名单,打算以她们为原型,写十个故事,也就是十个中篇小说。至今她们可能活着,也可能自杀或老死。所以,“我只能写成小说。”

“《杨氏女》写通奸杀人,再下一本书叫《邹氏女》,再下一本书叫《吴氏女》,都是通奸杀人,我最后会讲1个中国关于性问题,我会很好地讲,因为我一直在落泪,我在监狱里面和她们生活了10年。我觉得中国的性是1个极大的问题。”

她说,自己从不考虑书是否查禁、是否畅销。把4本小说写完之后,会重返民国,首先是写民国的伶人,会写戏班、男旦,之后重返散文。

对她而言,写作已经是最大的欲望。除此之外,人活着的最大的乐趣就是,“有事可做,有饭可以吃,还有几个朋友。事,有意义又有兴趣的事。饭,是好吃的家常饭。友,是过心的朋友。”

关于生死,她说得干脆利落,轻描淡写:“死亡是生命的最后形式,等我把所有该写的都写完,我会自觉寻死。没有墓志铭。”

名门之后

章诒和说,影响她一生最大的是她的爸爸章伯钧。

章伯钧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哲学系,对于德文版的《资本论》颇有心得。1923年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后参与北伐、南昌起义,1927年底,脱离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

1942年,章诒和生于重庆。

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章伯钧同沈钧儒等人转移至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民盟总部和与中共的合作,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钧任主席。1957年反右之时,他被划为中国第一号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至今尚未平反。

5岁的章诒和随爸爸旅居香港,就读于培正小学。当时战局尚未明朗,而香港相对平稳的环境,足使年幼的她免受战乱之苦。

章伯钧交游甚广,往来皆是名望之士。章诒和自小便得耳濡目染,虽不明就里,但也印象深刻。

“1948年在香港,马来的燕窝大王曾送给爸爸2大口袋燕窝。回国后我爸忙,我妈也忙,谁都顾不上吃,一直搁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几十年后章诒和在《最后的贵族》里如是写道。

1948年,国民党渐落下风。章伯钧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章伯钧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举家迁至北京,住在东吉祥胡同10号——在这里,章诒和从少不经事,直至卷入大时代洪流,见证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沉浮。

章伯钧算是建国功臣,回国后受到重任,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交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

一家人住在大四合院中,中央配给别克小汽车、警卫、保姆、厨师。进门是阔大的庭院,迎面是楹联、花坛、鱼缸及树木。八盆腊梅在正房前廊一字排开,枝干遒桀、纵横有致,足以入画——送花者是梅兰芳。

由于章伯钧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早餐必定是牛奶面包黄油,西餐亦是家常便饭,下午一道西式红茶配甜点。

章伯钧夫妇为人慷慨大度,酷爱文雅之事。章伯钧生平大量收集字画古玩,闲时或翻阅古籍,或看原版黑格尔。到1966年,他所藏字画达七千件,古籍20万卷,另有非常丰富的近代史资料和外文书。足够开个陈列馆了。

除了诗书文墨,章伯钧还爱花。几十年后,章诒和在文章里写:“爸爸喜花草树木,庭院里养的花木数也数不清,说四季有花香,是一点不为过的。在北方,植物的越冬是个大问题。为此,爸爸在西跨院修了个花房,把娇嫩的花木集中到这里。”

章伯钧夫人李健生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周恩来有所耳闻,曾点名她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设计。章伯钧时常在家开会待客,史良、沈钧儒、储安平、罗隆基、胡愈之、周新民、吴晗、闵刚侯、许广平以及柳亚子、齐白石、梅兰芳、马连良等人均是座上客。

章伯钧夫妇并非奢侈之人,但注重待客之道。每次招待贵客,用餐配以清代官窑瓷器,茶点精细,而章诒和照例是不能上席的。她只能躲在玻璃隔扇后面偷看偷听。在这个屏障背后,她看到了史良的风情之美,储安平俊秀的侧面,罗隆基的风度翩翩,这些知识分子或优雅高贵,或狷介风流,穿透玻璃隔扇的缝隙,投射在她的心墙之上。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9651/967844175807.html

更多阅读

阅读章诒和 章诒和与女儿唐晓白

一春节前,远在外地读书的儿子,给其刚参加工作的表兄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除了谈生活和趣闻之外,还向其表兄郑重地推荐了几本书,希望他抽空读一读。在所推荐的书单里,其中就

也斯 章诒和

忙着人生的一大项目,也就疏于经营这片天地了。一次次咀嚼也斯的这首诗,心中无限怀念这位温文尔雅的诗人,美食家。见他不过是两个月前。虽然憔悴,却健谈。跟他不熟,两次谋面,但他的温和,仁慈和智慧让人真是不舍他的离去,想起来居然泪水涟涟

章诒和:往事和谁细讲

一本六年前出版的旧书,旧人写的旧事,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上。每次凝望那帧牛皮纸似的封面,看到《往事并不如烟》几个大字,便有一缕悲凉袭来,淡淡地,化不开。“书是献给父母的。”章诒和说,“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无疑,这是一部承载了作者

《生死的幻觉》--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生死的幻觉》作者:白玛格桑仁波切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在这里,我要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同胞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我们从哪里来?中途驻栖何地?最后会去到哪里?就在我说完上面几句话之后,“这里”二字已经成了过去,它将随

往事的确如烟之卞玉京 往事并不如烟 章诒和

秦淮八艳均善抚琴。现南京李香君故居内陈列着传说是李香君用过的古琴,江苏如皋冒辟疆董小宛故居水绘园内有董小宛的遗物古琴台和古琴。卞玉京为吴伟业弹了一曲,便有了一首被广为流传的长诗《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吴伟业(1609~16

声明:《最后的贵族 章诒和 最后的贵族章诒和: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 最后的贵族》为网友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