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军拍摄的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照片
2015年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70周年。70年前,美国B29轰炸机艾诺拉·盖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短短几秒内杀死了数以千万的日本民众。截止当年年末,总计有14万的日本民众死于此次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同年8月9日,伯克之车号在长崎投射了另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杀死了7万3千多名日本民众。“小男孩”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颗投射在城市的原子弹,也正是如此,日本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7月17日,德国波茨坦,波茨坦会议开幕仪式。参加会议的有俄、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
1945年8月6日早晨8时整,3架B-29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在此以前,B-29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的3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点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45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广岛原子弹爆炸升起2万英尺高的蘑菇云。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一名广岛市民站在遍地狼藉的废墟之中
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1945年4月13日拍摄的原子弹爆炸前的广岛俯视图(上)和8月11日拍摄的原子弹爆炸后的图片(下)。
但是,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象,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但8月8日,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
△1945年8月9日拍摄的长崎原子弹爆炸时的照片,照片中长崎上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投弹手回忆广岛投弹内幕
投弹手西奥多·范柯克生前回忆说,1945年8月5日,在他们驾机出发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前一夜,“伊诺拉·盖伊”轰炸机上的所有机组人员都非常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向广岛投上一颗人类迄今为止发明出来的最具杀伤性的武器——一枚重约4吨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枚原子弹爆炸后,将会在眨眼间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
△设在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弹试验场
范柯克称,当时他只有24岁。为了平静紧张的神经和情绪,轰炸机机组人员一直玩扑克玩到了凌晨两点,直到任务出发时刻的到来。
△投掷原子弹的机组人员起飞前合影
机长保罗·蒂贝茨驾驶“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从太平洋小岛蒂尼安岛冲上天空,载着其他“广岛投弹任务”的机组人员和“小男孩”原子弹飞向广岛上空。
△艾诺拉-盖号轰炸机飞行员——PaulW.Tibbets,Jr上校起飞前向人们挥手致意。他驾驶的轰炸机就是当年负责向广岛投射原子弹的飞机。
8月6日8点15分,当原子弹从打开的飞机舱门投向底下的广岛时,身为轰炸机导航员的范柯克紧张地看着表,他知道,如果43秒钟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那就说明这枚原子弹的引爆器出了问题,没有发生引爆。范柯克还知道,如果原子弹发生爆炸,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1000倍的高温和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会立即扫平整座城市,甚至连他们乘坐的“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都可能受到爆炸波牵连。
范柯克回忆说:“当原子弹爆炸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谢谢上帝,它终于引爆了’。但我们当时仍担心它到底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一些科学家预言,原子弹的爆炸会在大气层中引发连锁反应,可能会摧毁整个世界。在我们出发前科学家还警告我们,我们的轰炸机必须远离爆炸中心达11英里远,否则爆炸冲击波会撕碎我们的飞机。"
范柯克回忆称,原子弹爆炸后发出了足以使人失明的强烈光波,当爆炸波以音速般的速度追上他们驾驶的轰炸机时,尾炮手鲍伯·卡伦发出了恐怖的惊呼声。范柯克说:“我们被冲击波狠狠撞击,飞机展开了第一波摇晃。我们被撞得摔出了座位,当时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飞机被撞成了两段一样。 ”
△这是美国对日本投掷的两颗原子弹之一
当“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恢复平衡后,范柯克和其他机组人员看到一个巨大的蘑菇云爬升到了13.7公里高的空中,而底下的广岛市则被厚厚的浓烟覆盖着,很难看清原子弹爆炸后的具体影响。不过范柯克知道爆炸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他回忆说:“蘑菇云看起来像是燃烧滚油的大锅炉一样,我们能够看到蘑菇云边界处的火光。没多久,我们的无线电报员迪克·尼尔森就说:‘我们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了。 ’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释放了这样毁灭性的力量后,日本人怎么还可能继续战斗。 ”
轰炸机机组人员在飞回基地的6小时旅程中,一直倾听着无线电,希望听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可是事实上,直到3天后,当另一个美国轰炸机小组向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后,日本才不得不在几天后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战俘低下头
为何选择广岛和长崎?
究竟该将原子弹投向哪些目标最为合适?美国总统杜鲁门专门责成美国军方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负责此事。该委员会认为投弹目标具备下列条件最为理想:一是具有完整的军事设施,二是可有效显示原子弹杀伤破坏效果,对日本能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
美陆军部长“力保”京都
△1945年9月,一名日本士兵步行在广岛废墟上
经过研究,“临时委员会”最后列出了京都、广岛和新瀉为合适的打击目标。其中京都最理想,它是日本的千年古都,而且是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更重要的是其地形能使技术人员清楚地判断原子弹的效果。
但陆军部长史汀生认为京都是日本的宗教和文化历史圣地,彻底毁掉它将使“日本人永远不会原谅美国。”他还非常气愤地跑到白宫要求杜鲁门总统亲自出面摆平此事。无奈之下,杜鲁门总统只好与“临时委员会”再三协商,最后决定把京都删去,另将小仓和长崎列入原子弹轰炸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

1945年8月6日,广岛遭遇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核打击。
△研制原子弹的建议是爱因斯坦向美国政府提出的
并非因为有了原子弹,才有了世界大战,恰相反,是因为世界大战的战火,才促使交战双方不约而同加紧研究原子弹,企图利用这种“决定性武器”打破战场平衡,取得世界的主宰权。原子弹是残酷的,但比原子弹更残酷的是战争本身,正是这场让全世界2/3人口卷入的大战,导致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和十几亿、几十亿人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