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魄宏大、简洁稳重、庄严古朴的西安大雁塔
摄于2013-6-14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古都西安的象征,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不管此说如何,反正既然到了西安,大雁塔是一定要去瞧瞧的。虽说在登华山后的次日,腿脚有点酸痛,还是早早高高兴兴地出发坐公交车前往。
下车后到大雁塔去,要途径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去年7月,孩子去宁夏返回在西安中转时,曾到过大雁塔北广场及周边的民俗大观园,拍回不少照片,我也整理后贴于博上(西安(一)----逛陕西民俗大观园 西安(二)----大雁塔北广场(上)… 西安(三)----大雁塔北广场(下)… ),所以虽说早已“看”到过此场境,但当亲自来到这儿时,还是禁不住很激动
大雁塔高高耸立在音乐喷泉广场的南面
细心观察,塔身是有点向西北方向倾斜的噢
这是曾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致使塔身倾斜一千毫米余
欣慰的是,特别是2009年起政府采取一系列加速地下水位回升的保护措施后
趁现在未喷水,速速走到喷泉广场水池中间
迫不及待地先以大雁塔为背景留影一张再说
这是喷泉广场最北端的百米雕墙
当喷水时,宽达百米的各种形态的水柱喷涌而出,非常之壮观
过了喷泉广场,路过反映陕西传统文化的八大怪雕塑群时,忍不住停下脚步,再要欣赏一番,虽说在去年的博文西安(一)----逛陕西民俗大观园上已见识了这些雕塑群,但这次来西安几天中已见识了不少“怪”了,特别想与之合影、“体验”这传统文化呢
陕西八大怪之------锅盔像锅盖
图左边就是烙好的如锅盖似的一叠大馍,出门带上就是,放个十天八天的不会坏
(这种大馍,这次在回民街上见到,还带了二只回来呢)
陕西八大怪之------“帕帕头上戴”
因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
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经济实惠又方便
陕西八大怪之-----辣子是道菜
陕西盛产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极辣,当地人俗称“线辣子”或“尖辣子”
被称为“秦辣”,还出口到国外
中间的妇女忙着用石舀将干辣椒捣成粉状,经筛罗,再撒上细盐
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是陕西有名的“油泼辣子”
图左边当家的蹲一旁在调面吃,右边的小孩子用以夹馍吃
(没想到,这个“油泼辣子”,哈哈,这次也带回家来,并已多次用以拌肉、拌凉粉呢)
陕西八大怪之------“不坐蹲起来”
陕西人喜欢蹲,不喜欢坐,像这样门前有坐的,也不坐而宁愿蹲着
哈哈,我也来蹲蹲看,有点累噢
因目的地是到大雁塔,在雕塑群中尽兴玩了会儿,还是抓紧时间赶路吧。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是唐贞观年间(648年),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营建的寺院,唐太宗赐名为“大慈恩寺”。
大雁塔就是建在唐朝大慈恩寺内的一座佛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成为大慈恩寺首任上座住持后,为了安置西域请回的经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主持修建的这一大雁塔。一千多年来,大慈恩寺在战乱中屡毁屡建,唯有这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大慈恩寺的南山门,入内门票50元/人,老年人免票
当然大慈恩寺也是后来建造的,寺内很宽敞
钟楼、鼓楼分列两侧
钟楼
钟是寺院的号令,僧人每日的修习起、止均自钟鼓
历史上有名的“雁塔晨钟”就是指的本寺的钟声
原钟被毁,现钟是公元1548年重铸,重15吨
鼓楼
鼓被尊为通天的神器,作祭祀的器具
被作为佛教法器后,鼓与钟相呼应,僧人的每天修习以钟鼓起止
鼓楼里的大鼓
位于正中的香炉
寺内供游人休息的桌凳是不是很有特色
再向南行,客堂与云水堂分列东西两侧
客堂
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接待宾客、居士、云游僧等
云水堂
专门接待四方僧侣云游参学之地
前方就是大雄宝殿了
殿前台阶中央的非常精致的汉白玉龙雕
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精致的汉白玉护栏
殿前的大钟
奇特的古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大雄”是对佛陀的尊称之一,是说佛陀能降服一切烦恼和魔众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像及其它菩萨像,东西两侧墙壁上供奉十八罗汉像
具有各式功能的其它好多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
东侧的伽蓝殿、甘露堂等
伽蓝殿
伽蓝是梵文寺院的音译,殿内供奉是拥护佛法、守护伽蓝土地的菩萨
甘露堂
是为斋主诵经、祈福、消灾、超度亡者之处
西侧的先觉堂、示现堂等
财神殿
财神是吉利的化身,是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一般地方都有财神殿
殿内墙壁上嵌满财神
瞧这二位中外女士跪拜的虔诚样,这种祈望既平安又有财富,是人类普遍心理
是不分国籍的噢
走过这些殿后,终于来到大雁塔前。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主持修建的大雁塔,原是一座仿照印度建筑形式修的五层砖塔,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
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米
塔基(图下方)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
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依层递减
塔身用青砖砌成,仿木结构,坚实雄伟,是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范
塔的每层四面的正中各辟有一个砖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瞻仰了大雁塔的外观,现在该入内参观了,但是想入塔内,还得另行买票才行-------普通票30元/人,老年人免票。持票入内,先沿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塔基之上,看到在塔体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我们是从南门石洞而入。
在底层南门石洞两侧,嵌置两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
置于西龛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序文
碑文由右向左,由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写
置于东龛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
是唐高宗李治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记文
碑文由左向右,亦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写
观赏了宝贵的文物珍品两碑后,就从位于两碑中间的石洞门入塔内了
底层的南石门,很低,由此而入,个子高一点的还得低头才行
门楣上刻有图案
放大门楣看看
图中刻有好多唐代佛像,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还有一些名人到此一游的题刻
有上下两个盘旋扶梯,各行其道,上下游人互不干扰
刚走到第二层,就迫不及待地从分辟在四面的四个砖拱券门洞向外张望
向南望
向北望
向东望
向西望
塔内除每层四面辟有砖拱券门洞外,每层中间还分别有佛祖舍利、佛祖足迹石刻等陈列
陈列的佛祖舍利
舍利是佛祖或得道高僧寂灭后经火化生成的遗骨或击之不碎、焚而不焦的珠状物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僧西域取经时带回150枚肉舍利
大雁塔原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因历史久远屡经维修,大量舍利现在何处是个谜
故现长期供奉的数枚舍利更显珍贵
这就是每层皆有的砖拱券门洞,可从这儿外望
“八月初八同登第三级”-----也不知是什么名人留下的
除陈列佛祖舍利外,再看看其它几层的中间分别陈列的有
陈列的大雁塔模型
陈列的释迦如来足迹石
传说如来将入涅槃时在古印度留下双足印迹
玄奘赴印度取经时曾亲礼故迹并带回图样,于晚年请石匠刻制供奉
莲花纹(脚大趾)象征纯洁、“Q”(4个脚趾上的,此字打不出来哟)字纹象征火与光明
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钻象征护法
足掌心有千福法轮纹,下方有“梵王顶”相图案
(谢谢海碧天青,“卍”字复制了)
不知不觉中现已登至第七层了,稍休息一会儿,当然又从4个砖拱券门洞中向四面眺望啦,在这千年古塔的最高层,俯视古都西安,感觉不要太好噢
东望,近处的大唐芙蓉园清晰呈现
远处,西安拔地而起的众多高楼大厦
南望,近处大慈恩寺内的建筑一目了然
远处,南山门外一条笔直的大路向南延伸无穷
西望,同样一条笔直大路向西通向无尽
横穿西安古都的东西大道尽收眼底
北望,近处是大慈善恩寺内的玄奘三藏院

再向北一点,中间是大雁塔的音乐喷泉广场及周边的景区建筑
真是巧啊,当刚刚在顶层环顾俯视古都西安城貌后,兴奋之情尚在,没想到音乐喷泉开始喷水了------中午12点的第一场喷水开始了。要知一天中才两场,遇上了好难得,而且还是站在这千年古塔上欣赏
赶紧趴在塔北面的砖拱券门洞上,“毫不客气地”占据了观赏、拍摄的有利位置
欢快地忙碌起来
随着飘来的音乐声中,有翩翩起舞的
有直冲云霄的
四周有不少游人驻足观赏
登上了千年古塔的顶层、观瞻了珍贵的陈列品、欣赏了音乐喷泉的全貌、俯视了古都西安,该心满意足地下塔了
按路标所示木梯而下
呵呵,都是登华山惹的祸
上扶梯时左右脚交替向上走,没觉异样
但下扶梯时就狼狈不堪,就只能这样了-----一步一步地慢慢向下走
终于走了下来,仍从此南石洞门出塔
出塔后,再拍几张
与古塔近距离地留影纪念,算是到此一游过了
离开大雁塔,在寺内继续向北行
玄奘院由此前行
途中景观
不一会儿就来到位于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的照壁
先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玄奘三藏院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的历史功绩而修建的。分“光明堂”、“大遍觉堂”、“般若堂”三个部分。用紫铜线刻、柚木浮雕、汉白玉浮雕的形式展示了玄奘法师伟大的一生。
光明堂
光明堂内展示的是玄奘法师诞生、出家、立志西行求法
受尽磨难到达印度,遍历五印参学、辩经,直至成为名震五印的高僧
玄奘法师(600-664年),河南洛州缑氏人
13岁出家为僧,29岁西行求法,46岁回国历时17年
大遍觉堂
“大遍觉”是唐高宗在玄奘法师圆寂后赐的谥号
殿堂正中供奉的是玄奘法师铜像
东、西、北三壁都有汉白玉浮雕
精致的汉白玉浮雕
西壁浮雕是佛说《弥勒菩萨上生经变》图;东壁是《弥勒菩萨下生经变》图
北壁是《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说法》图
浮雕以抽象故事形式演示了佛教的思想观念
也是玄奘法师和佛教徒追求的理想境界
般若堂
般若读作(BoRe),梵文音译,即通达最高智慧的意思
46岁(646年)从印度回国受到唐太宗及朝廷的热烈欢迎
但法师拒绝太宗邀其返俗入朝为相的好意,仍全身心投入译经弦法事业
从印度取回经卷657部、历时19年
翻译了《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至此,大慈恩寺、大雁塔基本游览完毕,简朴庄重、气势雄伟的古塔;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坚强意志、拒富贵诱惑、毕生献给弦法事业的精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大慈恩寺,最后再在门前广场上留影作纪念
简朴庄重的雄伟古塔、唐代高僧的专注精神都是值得留存回味的
站在千年古塔上,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视觉盛宴
思维在历史长河中来回穿越着,感慨之情真是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