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北师大家庭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翔博士,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咨询工作,每天都能听到家长沉重的诉说。他发现,家教最大的问题,不是方法,而是观念。许多本来有才华的孩子,最后却出现严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所致。他说,千错万错,错在观念!观念一变,孩子就变!
[家教观念
1、“观念决定命运”
家庭教育什么最重要?先进的观念最重要。先进的观念浓缩了时代精华的思想,是现代每一个家庭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财富。观念不一定是“新词”,也可以是“老话”,但它一定包含了新道理。观念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方法,它是高一个层次的东西;知识和方法仅仅能够解决一招一式的具体问题,而观念却能够从根本改变一个人,把人从人云亦云的盲从状态提升到豁然开朗的自觉境界。
当代社会快速变化,但我们的许多家长,还是用几十年前的老观念教育孩子,而孩子并不接受他们的教条。家长与孩子不是处在同一个思维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更需要做、更值得做的是转变观念。
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竞争,其实在这两个孩子父母的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就开始了。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决定命运”!
2、“好家教没问题时抓家教,差家教出了问题抓家教”
在陈博士办的家教讲座上,有的家长发言时很有心得,侃侃而谈,别的家长奇怪了:“你的孩子发展那么好,为什么还来听课?”
这就是第一个家教观念问题。许多家长是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要进行家教,但往往错已铸成。家教应该是渗透于孩子生命成长每时每刻的事情,是孩子终身发展不可须臾缺少的阳光和水分。“补救型”的家教一般效果都比较差。
3、“两条腿走路更稳更快”
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完全推给学校,一旦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他们就毫无办法,怨天尤人。陈博士认为,传统学校有自己的教育优势,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在信息时代,所有人的学习都要终生化、个性化、即时化和短周期化,并且要不断学习课本以外的新知识。传统学校不可能解决这所有问题。
孩子的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把整体化的学校教育和个别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所有的家长都必须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这是无法回避的责任。
4、“把食指换成拇指”
家教是做什么的?有的家长概括为“管孩子”。所谓“管”,就是批评、责备、督促。这是误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与医生治病有根本的不同,它是要盯住孩子身上的“亮点”、“优点”,使之发扬光大。教育更需要鼓励、表扬;哪怕孩子身上的“亮点”、“优点”还很小、很微弱、只有针尖那么大,也要大张声势,让它成为明天的现实。
所以,与其每天向孩子伸食指,对他们戳戳点点,横加斥责,不如伸出拇指,来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正面的能量。
5、“没有播种哪来收获?”
有不少孩子学习上有问题,根源在于孩子在0—6岁的学前阶段没有得到较多的信号刺激和适时的训练,当他们进入学龄阶段后,各种能力都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的简单道理。家长这时候着急是没有用的,应该更耐心一些,同时要想办法尽快播种、播良种,以待来年的收成。
另外,播种不能太急功近利。好的家教,不仅及时播种,而且随时播种。播种经常是渗透式的、随机的,甚至有时候看起来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但从长期看,总会有意外收获。
[智者哲思]
流水宜流不宜堵
孩子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流水问题”,即可以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自然解决、自然流逝的问题。比如,有的幼儿爱动手“打人”,有的不爱与生人说话,有的有“秽语抽动症”,有的学习粗心大意……流水宜流不宜堵,就是要让它往前走,不要停滞下来。
“流水问题”也是问题,当然也要认真对待。但是,所有大惊小怪、批评过度、伤害孩子自尊的处理,都无异于把这股水堵住,停滞下来。本来,水遇到了暗礁,也许打一个旋就过去了。但如果过度处理,这水就被阻塞,不能往前走。
成长的问题要靠成长来解决。最认真的态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点到为止,同时静观其变,耐心等待着这股“水”快速流过去。
适当的“转身”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战争时期某地有一座桥被军队占领,军人在桥中间设岗,叱退所有试图过桥的行人。经过此桥正常时间须6分钟,从桥一端到达中间岗哨时间约3分钟,而哨兵也是每3分钟探头检查一次。现在问:如何穿过这座桥?答案:到达中间岗哨处,来个转身,然后被“叱退”回去,正好走向目标。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就是必要的时候要“转身”。转身就是转变观念,转变态度,转变“活法”。
家庭教育中最需要这样的“转身”!
很多家长有这样共同的经历:孩子到8、9岁的时候,突然变了,变得不认识了,变得管不了了。为什么呢?在此之前,我们是把孩子当作完全不能自理、没有生活知识、不具备独立人格的婴幼儿来“养”的。我们像养小猫、小狗一样养孩子、疼孩子、宠孩子,把孩子看作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跟孩子不分“你”、“我”。但是,孩子突然长大了,上学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了,而我们的家长还没有适应过来。我们开始困惑和抱怨:孩子怎么不听话了?孩子怎么不可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要变化。当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人”(而不是宠物)、一个朋友甚至一个同事来对待。我们跟孩子的交流,就必须是认真的、平等的、商量式的、很当回事的,否则,冲突在所难免。有许多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就是由此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两代人之间无休无止的战争。这种战争,很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宿命,一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宿命。大家都稀里糊涂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其实,最初的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在适当的时候“转身”。
[佳作欣赏]
第三种“家庭暴力”——强理
昨天,和一个家长谈话。她说起自己的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下降,而自己虽然苦口婆心,不断给孩子讲道理,就是不起作用,甚至有一天,孩子居然对她说:“妈,你还是打我一顿吧!”这让她既吃惊,又大惑不解: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孩子的话意味着什么?
我告诉她:孩子可能接受不了你的教育方式,因为你这是另一种“家庭暴力”!
打和骂,是我们常见的两种“家庭暴力”。现在人的文化素养都提高了,家庭关系更加民主了,对孩子打骂现象肯定比以前少了。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家庭中还存在第三种“家庭暴力”,那就是家长的“强理”!它与打、骂一样,都是家长强权的表现。
什么是“强理”?一是指“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是硬说出来的理,所谓“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很有点“朕即真理”的意思。二是指“强迫之理”。虽然有理,但态度强硬、粗暴,不容置疑,所谓“得理不饶人”。三是“强泛之理”。强泛的意思是大而无当,理倒是理,就是太大太虚,没有什么用。四是指“强聒之理”。强聒的意思是天天在你耳边絮叨,强迫你听,引起你的听觉疲劳。什么样的理每天听上八遍、十遍,也不是好理了。
“强理”作为家庭暴力,比打、骂显得“文明”,但它更有侵略的隐蔽性、覆盖性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家长使用这种暴力手段更普遍、次数更频繁、更心安理得,而孩子心理上承受的伤害则更大、更深、更无以诉说。相对于打骂的重压迫,“强理”对孩子的影响属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对于这样一种家庭暴力,社会往往处在集体无意识里,没有人去深究和谴责。这样,家长就日复一日“心安理得”地用这种暴力去压迫孩子,而孩子,日复一日处在暴力之下,却说不清究竟受了什么委屈、在哪里受了委屈——他们受了压迫不说,还占不着丝毫的“理”!这就是我们成人控制的世界对孩子最大的不公所在!
我们不是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吗?其实,在这里我只想说,“可怜天下孩子心”!
其实,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这样的第三种“家庭暴力”,只要是暴力,就不会有好结果。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尽管不会说,也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他们感受到了压迫,感受到了不舒服,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抗,这是必然的。施用“强理”虽然“文明”,但它不能帮助孩子,也不能帮助家长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我们要:
1、 放弃任何一种“家庭暴力”形式,不管是打、骂,还是“强理”——尝试一下不使用暴力手段了,你还会不会教育孩子。
2、 改变“强势家长”的形象,让自己姿态低一点、弱一点、“傻”一点,变得能让孩子愉快接受,变得能让孩子感觉自己高一点、强一点、聪明一点。
3、 停止絮叨,减少“说理”的次数,只在孩子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与其做朋友式的交谈。我们尽量扮演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
4、 尽量多使用非言语信息、非说教手段——有的是!
5、让孩子感觉“做好不累、做差不罪”,做好做不好都是可以接受的。
6、 体恤当今孩子的不易和无助,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