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路顺风出处是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中,那么一路顺风的意思是什么呢以及成语一路顺风使用语法是什么呢,借此小编就为各位读者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路顺风的意思是什么?
中文发音:yī lù shùn fēng。

成语解释: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歇后语:大腿上挂篷帆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用于祝颂
褒贬解析:属褒义成语
歇后语:大腿上挂篷帆
近义词: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英语翻译:have a good journey
作者俞万春简介:
俞万春(1794年-1849年),字仲华,是清代小说家,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俞万春早年曾随父从军,平定民变。后受父亲嘱托,用22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此书于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刊行于世。俞万春还著有《骑射论》、《释医学辩证》、《净土事相》等。
俞万春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出身于浙江山阴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早年丧母,体弱多病。家中藏书繁多,俞万春自幼聪颖,博览群书,亦好兵法、骑射,喜医道。二十岁时,曾随父至广东从军,平定道光十一年(1831年)与十二年间粤东瑶民的民变。民变平定后以功叙官,俞万春坚辞不就,后来回到浙江,寄居于杭州西湖,行医济世。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进犯顺德,俞万春又献策军门,备陈战守器械,受到当时的浙江巡抚刘玉坡的赞赏。俞万春性情倜傥,淡泊功名,常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为“黄牛道人”。
晚年皈依佛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元旦无疾而逝,死前颂《金刚经》百遍。
著有《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续作此70回。《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自觉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暴力镇压相配合的。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 。作者为此苦心孤诣wWW.aIhUaU.cOm,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练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情节,亦具真情实感,行文布局,造语设景,颇具匠心,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荡寇志》简介:
中国清代小说。 又名《结水浒传》,70 回,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作于道光六年至二十七年 ( 1826~1847 )间。作者“未遑修饰而殁”。咸丰元年(1851),其子龙光修订润色后,于咸丰三年刊行问世。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
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续作此70回。《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 。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练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情节,亦具真情实感,行文布局,造语设景,颇具匠心,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以上就是今日爱装网的小编为各位读者介绍的关于一路顺风的意思的全部文章内容。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