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伯牙随成连习琴。学了三年以后,伯牙以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琴技都学到了。成连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说要请他的老师方子春再教教他。于是成年带伯牙乘船越海至蓬莱山。成连让伯牙就地等候,他自己去请老师,便留下伯牙一人在岛上,他自己登船而去。许多天过去了,伯牙每天盼望名师驾临,可眼前只有茫茫大海,潮起潮落、群鸥鸣叫。于是,在这惊涛骇浪之中,伯牙似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要抽象这一寓言的寓意,不难看出,教育的要义也在于要能够自然而然一点。现在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分数的枷锁已经让我们近似窒息。这时寻求突破最有效的方式不妨就干脆点,不玩概念,不喊口号,在不知道真正要去何方时,就索性回归自然一些,让学生能有自我空间,有自己个性灵性舒展的时空。就像当年伯牙在海边的自悟。
现在累是整个教育的困局,老师累,学生累,家长累,主管部门也累,甚至整个社会都疲惫不堪了。这累的背后,都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与原因,都打着神圣的旗号,都感觉自己不得了,都是神仙与救世主。要知道,每一个累都是一层约束,层层叠加那就是灾难了。
教育不在于学生在学习学了什么,而在于他将来走上社会能有什么精神品格与能力素养的。
列夫听了更火了,开始数落它身份渺小,应该捡垃圾吃。蚂蚁只是说,它也想出蚁头地,但天生的不平等叫它只能不起眼儿地过日子,可它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它说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它不觉得它的生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列夫被小蚂蚁的精神打动了,想到自己的生活还真的没有它来的坚强与执着。回过神来,列夫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但蚂蚁谢绝了,它说它已经尝过蛋糕的滋味,想再去尝点儿别的。
小蚂蚁要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的话,它显然不是考试考出来的精灵。它尝试着“蛋糕”的味道,并继续去品尝“苹果”、“香蕉”、“芒果”的味道。这样的素质是我们教育着力要强化的。通过死板的训练,各式各样的管束,感觉只能让“小蚂蚁”自觉卑微而毫无出息。因为学生的思维被重重包裹了。
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真的不是考试,不是成绩。许多事情,看的花哨没用,我们还是需要静静用心来思考的。
《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写得如何,都要找一位盲人来评判。盲人将学子的书稿一把火烧掉,他是依据燃烧时稿子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的,当他闻到气味芳香时,便断定作者写出的是一篇妙文,当闻到异味时,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
“志异”风格下的结果是,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当然这是荒诞的,却也提醒我们,面对教育乱象,光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份责任与担当,真正为学生着想,为他们的将来着想。
少些机械的训练,少些玄乎的理念,少些冗余的模式,少些无谓的折腾。少了之后,就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而教育的希望或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