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文字的记录,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上下五千年”频道将推出一个系列——《中国造纸史上的几个瞬间》。为您介绍造纸术发明前后的历史和故事。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先要为中国的造纸术正名——难道说,造纸术其实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尽人皆知。然而近来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不是古代中国,而是古代埃及。
蔡伦简介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着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但自从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又发现了成叠的古纸残片88片。这成叠古纸垫在三面铜镜下面,垫得很厚,虽然已成碎片,但边没有完全腐烂。这一发现,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经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一墓葬不会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桥纸的年代也可大致确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肃汉居延遗址又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马滩西汉墓内发掘了一张地质地图,此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个最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www.(aIhUaU.com
中国的造纸术,虽然在具体发明年代有争议,但大致确认是在汉代,距离现在大约二千年;而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的时候,古埃及人就开始制造使用一种叫做“莎草纸”的“纸张”。这样算来,埃及人造纸的历史,比中国人要长了一倍不止,“四大发明”的桂冠当然应该摘走一顶了。
真是这样么?
莎草纸的制造和利用历史,远在中国造纸术之前,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古埃及人对莎草纸的制造,算不算真正的造纸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过程,则更加巧妙:用富含纤维的造纸原料得到的纸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分子。湿纸的纤维素分子之间,通过水分子彼此连接;而对湿纸脱水后,纤维素分子之间直接通过“氢键”彼此结合,形成坚韧的网状结构,延伸成片。这样,具有柔韧性、延展性的纸张出现了。
由此可见,通常说的造纸术,应包含打浆、抄纸、脱水等几个步骤。从化学上而言,打浆是拆开纤维素分子之间原先的氢键链接,然后通过抄纸和脱水形成新的氢键链接。无论具体技术如何,满足了这几个条件的,才是真正意义的造纸术。
那么,“莎草纸”又是怎样制作的呢?
原来,在埃及地区,一直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做“莎草”。它又名“纸草”“纸莎草”或“莎草纸莎草”。从这几个别扭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重要用途来。
这种“莎草”是如何制作变成“莎草纸”的呢?
显然,古埃及的“莎草纸”虽然也是利用了莎草中丰富的纤维,将其整合后形成片状物,但他们整合的方式,是将两层不同方向的纤维彼此垂直交错后,直接挤压在一起。换言之,莎草纸没有经过“打浆”这个阶段,其纤维还维持着原先的形态,只不过用类似“编织”的方式,使得不同方向的纤维长条相互加固,来形成一片。与中国造纸术“打浆”“抄纸”“脱水”后网状的纤维连接相比,莎草纸柔韧性明显不够,不能折叠,只能单张使用,或卷成长卷。
因此,“莎草纸”更类似一种原始的编织物。除了莎草纸,古代巴比伦人也曾用羊皮刮干净后做成“羊皮纸”,作为书写的载体;古代印度人、罗马人都曾将文字写在植物的叶子上;而纸张发明前的中国人,还曾用丝织品来写字。这些产品虽然其形态、用途和纸张有类似之处,也是利用了原材料中的纤维,但没有经过打浆、抄纸、脱水的步骤,都不应该归于真正的“纸”一类。对它们的制造、使用,也不应与“造纸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