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与贫富无关
“穷养儿、富养女”,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养育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容易让家长产生歧义的观念。其实,稍微想想就能找到不让自己“走偏”的关键点:男孩就不需要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女孩子就不需要经历风雨、学习担当吗?
北京的田先生夫妇一直秉承着“女儿要富养”的理念,给女儿提供着几乎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物质条件。但是,已经到了亭亭玉立年龄的女儿,并没有像田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出落得高贵、大方,反而成了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物质女”。最近,刚刚换了两三个月手机的女儿又提出想把手机换成iPhone的最新款。田先生拒绝了女儿,没想到女儿大发雷霆:“你是天底下最无能的男人!”
“女孩要富养这句话是很容易被误读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其实这个“富养”与财富不直接相关,比如在外面遇到突然状况,只有一顶帐篷时,“那么就把这顶帐篷留给家里的女孩子。”当家里很穷时,家里只有一套干净像样儿的衣服,“那么就把这套衣服留给家里的女孩子。”真正的“富养”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她们尊严。
用“滥”的教育观念:告诉孩子“你真棒!”
很多家长感觉,刚刚将这一观念付诸实践时,孩子确实有着非常积极的变化,但是时间久了,这句话的神奇效力开始减弱。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适度的赞美与夸奖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但如果夸得不合适,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老听表扬的孩子内心会较为软弱,害怕失败,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经受不起挫折,对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过度敏感,很容易出现悲伤与沮丧,易形成自卑及过度自我保护心理。
“牛吃百草长出来的却是肉。”李岩说,我们教育孩子时采用的观念、方法、材料等就像是“百草”,但我们最终希望得到的并不是牛身上长出的“百草”而是长出“肉”。而这个转换过程是否成功应该看孩子的心灵和精神是否得到了滋养。
李岩的女儿上高二那年,正好赶上狮子座流星雨的大爆发。李岩的女儿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流星雨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一边是女儿的好奇心,一边是即将到来的高三,李岩也很纠结。最终,为了尽可能少耽误课程,他们选择了流星雨爆发前的那个晚上从北京出发,直接把女儿从学校接到机场,候机和飞机上的时间女儿都用来写作业。那天晚上一家三口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看到流星雨的瞬间,女儿的兴奋之情无法言说。”
李岩说,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做出适当的取舍,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环节,给孩子一份丰盛的精神“饕餮大餐”,否则只能是助长孩子的享乐主义。
不提责任让教育观念走形
很多家长认为,“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是一条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公理,但是教育是关乎人的事情,只要关乎人就不可能简单地套用公式。
安女士一家经济比较富裕,他们的女儿在国外读贵族高中。一年学费就要50万元。一次,女儿放假回北京,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安女士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整个看病的过程都是安女士的丈夫跑前跑后,女儿在边上不停地看着手机。医生给安女士约了第二天进行活检,女儿知道了安排后对安女士说:“妈妈,我已经陪你一天了,明天我不想陪你来医院了,我准备在家收拾行李。”
按理说,女儿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过安女士大声地拒绝了:“现在对你来说,妈妈的身体状况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妈妈明天的检查出了问题,即使已经买了机票,也要退票。对每个人来说家庭的责任是最重大的。”
“只对孩子付出,没有让她承担任何责任,她其实永远都不知道别人的付出有什么价值,也就不知道感恩,我就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告诉她一直以来都是别人为她付出,她还有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安女士说。
第二天,安女士在女儿陪同下一起到医院做了活检,检查的结果很乐观。安女士提出去送女儿。女儿说:“折腾了这么几天您已经很累了,好好休息吧!您的健康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无论是穷养、富养,还是夸奖,都要看到教育的本质,没有约束的给予、没有责任的付出都可能带来一个无法掌控的未来。

(摘自2014年6月16日《报刊文摘》作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