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尧臣(1876—1973),河北冀县人,精“三皇炮锤”,尤善蹿房越脊、飞镖暗器,以及“春点”隐语,他在清末民初活跃于镖局,以保镖从未失手而名扬武林,武林人称“末代镖师”。
李尧臣在会友镖局做镖师多年。20世纪20年代,李尧臣为北京“安清帮”的成员。在帮中,李尧臣长吴斌楼一辈(吴与张文平、吴子珍同辈),而在帮外,二人则兄弟相称。直至“文革”乱世,二人始终保持着来往。李尧臣是河北冀县李家庄人。当年,他的家乡有着浓厚的习武风气,几乎村村都有拳场。农闲时场子里是众多的青少年,农忙时酷爱武术的人收工后就在油灯下练。当地人把下过工夫的人称为“熬过两灯油的”,表示他练武刻苦,功夫有成。李尧臣就是“熬过两灯油”中的一个。
习武风气的形成与清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有关,也与习武闯江湖的习俗有关。李尧臣14岁时就离开家到北京闯荡谋生活,先到荷包行学徒。学徒时,他依然利用空闲坚持练武,功夫不断长进。于是便有人介绍他进前门外粮食店南头路西的会友镖局当小伙计。那年是光绪二十年,他18岁。会友镖局是当时北京八大镖局中最负盛名的一家,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像天津、南京、上海、西安等地都有分号。据说盛时从业者有一千多人。镖局的规矩很严,不是来个人就能当镖师,得先从伙计做起,再做“趟子手”,再做镖师,直至镖头。镖局还有个规矩,就是必须拜师。因为镖局的组成多是师徒,所练的功夫也是同一门的。会友镖局的镖师是由“三皇炮锤”门的师徒、师兄弟组成的。李尧臣在老家学的是“太祖拳”,入了镖局就得另行拜师学艺。于是李尧臣就拜在老镖师宋彩臣门下。宋彩臣是会友镖局创始人宋老迈(迈伦)的侄子,武艺超群。李尧臣师出名门,奠定了他一辈子享有英名的基础。
此后,李尧臣认真研习“三皇炮锤”的 脚兵刃,又学会了蹿房越脊、飞镖暗器、软硬功夫,以及“春点”隐语。没几年,李尧臣便升做了镖师。“走镖”是个十分艰苦的差事。一是路途艰苦,除了晓行夜宿,跋山涉水,风吹日晒之外,还有精神高度紧张,无时无刻提防有人劫镖,是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终日人马劳顿。二是风险随身。势力强大、武艺高强的土匪明抢,或采用色诱、下毒、使诈、声东击西的手段暗夺等事,随时都可发生。失了镖要赔。丢了个人性命可没人管。
据说一次李尧臣随师叔焦朋林出镖,一行11人,途经八达岭,遇土匪用火枪袭击,镖车虽未出事,但却死了张华山、武宪章二镖师。保镖,是“脑袋别在裤腰上”的生意。李尧臣自光绪二十年(1894)入会友,直到民国十年(1921)会友歇业,共做了2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