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语出处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那么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呢以及乐不思蜀成语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事情呢,接下来就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推荐答案:阿斗刘禅
乐不思蜀主人公阿禅简介:
刘禅(shàn)(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即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家族资料:父亲 刘备 母亲 甘氏
配偶:敬哀皇后,张氏,张飞长女。刘禅为太子时立为太子妃。于223年立为皇后,237年去世。
张皇后,张飞次女。敬哀皇后死后,于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
王贵人,刘禅后宫,刘璿生母。
李昭仪,刘禅后宫,蜀汉灭亡时自杀。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简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中文发音:lè bù sī shǔ。
成语解释: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造句: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成语辨析:~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
成语使用: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发音技巧:乐,不能读作“yuè”。
书写技巧:蜀,不能写作“属”。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恋恋不舍、落叶归根
成语繁体:樂不思蜀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英语翻译: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
乐不思蜀成语出处作者习凿齿简介: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WWw.aIhUaU.COM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
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关于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以上就是爱装网的小编为各位读者整理的全部文章内容。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