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 刘渡舟: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中医书友会第105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刘老说:“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一辈子,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自学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编辑/张亚娟)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作者/刘渡舟

刘渡舟 刘渡舟: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现在谈谈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一辈子,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二。


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馆的条件,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自学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精神向深处深钻以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枉费—番心机,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杵磨锈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开”啦,“不经一翻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啦,都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持学习两不畏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本着这种精神,我刻苦自勉,寒暑不辍地学习中医知识。我阅读了很多的医学名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温病学家以及明清其它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的眼界大开,学识随之不断提高。


在这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系。


学中医理论,目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病和治病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就贯穿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清人陈修园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呢?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我很喜欢《三国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对东吴谋士程德枢所讲的一段话,他说:“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孔明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虽多,而不成其经济学问,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所补的人。学习中医也最忌纸上谈兵。应该看到,不论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为二的问题,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如果离开实践,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地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而对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归纳一下我以上所讲的内容,那就是: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重要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I 版权声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2151/796802579604.html

更多阅读

三部六病三十年发展成果 三部六病方剂

第一部分 刘绍武及“三部六病学说”一.刘绍武简介刘绍武(1907年—2004年),山西省襄垣县人。自幼酷嗜史学,稍长后始自学中医理论。1924年悬壶于乡梓。由于屡起沉疴,遂名声大振。1930年在长治市创办友仁医院,着手中药煎剂改革之研究,并附设

刘小红:在勇于变化中成就事业

  文/本刊记者 黄依凡  引言:刘小红:“我是一个很愿意追求新鲜事物的人,一般人是不希望生活有太多的变化,但我则希望生活中有些变化,因为我坚信只有变化才会有新的机会。”  与以往采访专家和行业界人物不同,初见刘小红,记者就被他

治疗痤疮专家教授 刘兰林教授从血分论治痤疮的经验

刘兰林教授从血分论治痤疮的经验关键词:痤疮  血分论治  中医治疗  刘兰林刘兰林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业医近30年,学验惧丰,尤擅长运用温病学理法方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余

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 跟刘华国谈谈“投资者关系管理”

  跟刘华国谈谈“投资者关系管理”  文/朱志砺《赢周刊》专栏2006年5月18日  在一个不规范资本市场做投资者,往往是“痛”而不“快”的事。  比如本人,不慎成了西安银桥的投资者,隐痛6年,至今未了。这不,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

声明:《刘渡舟 刘渡舟: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为网友梦想的初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