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什么不当皇帝 载沣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载沣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光绪十六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宣统三年八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载沣简介

爱新觉罗·载沣,生于1883年,卒于1951年,字伯涵,号为静云,晚年因为自号“书癖”而改名为载静云。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孙子,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光绪皇帝载湉同父异母的弟弟,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的父亲,可以说是真正的皇室成员。他在宣统年间担任监国摄政王,就是实际上的清朝统治者。

爱新觉罗·载沣

载沣出生在当时北京太平湖的醇亲王府,他在七岁的时候承袭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醇亲王。到了1901年,他被任命为阅兵大臣和头等专使,专门赶赴德国替清廷为在庚子国变中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一事进行道歉。

在1906年被命令管理为守卫京城的健锐营事务。虽然说到这个时候,载沣的职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但是他还没有直接参与到管理国家军事事务的行列中。一直要到1907年,他被授予军机大臣之后才算全面掌握了国家的军事要务。1908年,他的儿子溥仪即帝位,因为溥仪当时太过年幼不能处理政事,于是他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在担任监国摄政王期间,他曾经遭到汪精卫等人的暗杀,险些丧命。之后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政府已经危在旦夕,在不得已之下,他把军政大权完全交给了袁世凯,之后便卸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结束了他一生中最黑暗和痛苦的三年。

在载沣最后的晚年生活中,他一直居住在北京醇亲王府,从不过问任何政事,也不参与任何复辟清廷的活动,甚至在他的儿子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要他也搬过去他也因为忧虑可能落入日本人的圈套而拒绝了。

载沣于1951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享年六十八岁。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正是载沣在1908至1911年间担任使网站一职时的软弱无能和优柔寡断才倒追了清政府这么快就灭亡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载沣又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富有远见的人物,他从摄政王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安心在醇亲王府国自己安定的生活,没有幻想过任何复辟清朝的方法,他平静而淡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从这里可以看出载沣是一个具有深远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的人。

载沣剧照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载沣是当时的摄政王,而且当朝皇帝是自己的长子溥仪,当时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离世,他为什么没有篡位做皇帝呢?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继承皇位的法统问题。

按照自古传下来的规矩,皇帝的继位应当是从他的儿子中选择的,一般是嫡长子。在光绪还没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时候,他因为没有后代,为了使皇位能够顺利继承下去,慈禧太后选择了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当儿子,同时也过继给光绪当儿子,就是所谓的“一人祧两房”。因此从宗法上来讲,溥仪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溥仪继承皇位才是正统,载沣没有任何资格能够继承皇位。

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的载沣已经是监国摄政王了,职责是代替只有三岁的溥仪处理政事,可以说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当时皇帝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他的手里的,既然权力已经握在手里了,有没有皇帝这个名号也没什么区别了。

综合来看,载沣无论是从法统角度还是实际情况角度都没有篡位的原因和理由,而且他本身对权力也并不迷恋,这从他后来辞去摄政王之位,安心隐居在醇亲王府不问政事可以看出来。因此载沣既不想也不可能去篡夺皇位。

载沣晚年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的生父,他曾经在1908至1911年期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是实际上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他的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是光绪帝载湉。应该说他的一生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他出生在清朝末年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在时局和身世的双重影响下,他不得不做一些迫不得已或者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他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不像某些人一样迂腐和保守。这从他的晚年生活中可以看出来。

爱新觉罗·载沣和他的子女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迫于全国上下高涨的革命情绪,他被迫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从此便不再过问任何政事,居住在只过自己安心和平静的生活。他唯一的要求只是维持对皇室成员的优厚条件,不来打扰自己的生活便足矣。

在“张勋复辟”的事件中,载沣对此事丝毫不关心,从头到尾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也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之后,他的儿子溥仪受日本人邀请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也多次要求他跟自己一起过去,但是或许是因为他在担任监国摄政王期间所受的痛苦和磨难使他难以忘记,他并不信任溥仪所说的话,最终也没有跟随溥仪过去。

这样平静的生活载沣一直过了几十年,在此期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统治天下的又是谁,身在醇亲王府的载沣对此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和看法,或许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过安稳的生活。一直到1951年,他安详地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一代王侯就这样平静的度过了自己的下半辈子。

载沣的父亲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的父亲,曾经在溥仪年幼不能亲自执政之时,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他也是清政府在1909-至1911年最后三年间的实际统治者。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奕譞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做出过一定功绩的人物,当时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便是在他和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载沣之父醇亲王奕譞

奕譞生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之年1840年,他字朴庵,号为九思堂主人和退潜主人。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在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咸丰继位之后,便被封为醇郡王。在咸丰帝于1861年驾崩之后,因为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密谋发动了旨在夺取清朝实际权力的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立咸丰帝的长子载淳为帝,只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实际的权力则由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牢牢掌控。因为奕譞在政变过程中帮助了慈禧很多,因此慈禧对他十分信赖和器重,先后授予他都统、御前的撒臣和领侍卫大臣的能够重要职务。

到了1875年,奕譞上奏慈禧及慈安两太后,说自己蒙受太后的大恩,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载湉为太子,一时之间让我非常惶恐,导致我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因此希望太后允许我告老还乡。两太后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同意他的请求,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但是仍然下令他管理菩陀峪陵。

此后奕譞做的最重要的便是建议设立海军了。在1885年,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设置海军衙门,他也被任命为总理节制负责组建海军。他让李鸿章专门负责此事,而李鸿章也不服众望,组建的北洋海军位列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1890年11月,醇亲王奕譞因突发疾病而逝世,享年五十一岁,死后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谥号为贤。

载沣的儿子

爱新觉罗·载沣,子伯涵,号静云,晚年又自号为“书癖”,改名为载静云。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孙子,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同时也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曾经在1908至1911年间担任过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是清政府最后三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过什么重大的功绩,但他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不贪恋权力,于1911年辞任摄政王,从此不问政事,安心生活,直至1951年安然离世。

载沣长子宣统帝溥仪

载沣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大长子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他字耀之,号浩然,先后三次登上皇帝之位。第一次是在1909年,当时还只有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强迫立为皇帝,由他的父亲醇亲王担任监国摄政王,替溥仪处理政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迫于全国山下巨大的反帝浪潮,溥仪不得不退位。

载沣为什么不当皇帝 载沣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此后又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当了十二天的皇帝。一直到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邀请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是康德,因此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在这个位子上溥仪一共做了十一年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此后的他被苏联军队俘虏带回苏联,在1950年被押解回国,接受学习和改造。后来因为毛主席的特赦令而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67年因肾癌病逝,享年61岁。

载沣的其他三个儿子:次子爱新觉罗·溥杰生于1907年,主要成就在书法方面,曾经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和全国人大名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作品有《溥杰诗词选》、《溥杰自传》;三子爱新觉罗·溥倛只活了三年便匆匆离世;四子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曾经创办北京竞业小学,担任过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晚年发表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等研究清朝晚期的文章,于2015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

总得来说,载沣的四个儿子中,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是书法家,一个早年夭折,一个是教育工作者,除了早早离世的三子之外,其他三个也算是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载沣和孙中山

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摄政王,也是清政府在最后三年(1908-1911)的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载沣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书生,正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和愚昧无知才导致了清朝最终的灭亡。载沣的政治才能到底如何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他在辞去摄政王之后的数十年中的表现却非常明智和清醒,而且颇有政治头脑。

载沣剧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帝的热潮,在这种情形下,载沣没有像那些誓死不接受新政的保守派那样负隅顽抗,而是选择了辞去摄政王之位,从此不再过问任何政事,安心居住北京的醇亲王府国安定平静的生活,一个清朝的皇室成员,能够把局势看得如此透彻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醇亲王的日子里,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和意见,不管是“张勋复辟”还是他的长子溥仪邀请他跟自己去“伪满洲国”,他都是冷眼旁观或者不为所动。而在1925年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可谓是震惊一时的事件。

那是在正月里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突然造访醇亲王府,要知道正是因为他所领导的革命才使清朝灭亡的,他们应该是势不两立的仇人才对。但是在载沣和孙中山的见面过程中,会谈气氛却十分融洽,孙中山高度评价了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的行为,认为他很有政治远见和头脑,而载沣则便表示这是大势所趋,自己只是依照历史的轨迹行事而已。

在谈话的最后,他们还一起合了影,相约下次再见面。没想到的是,孙中山一个月之后就过世了。载沣听闻之后,把那张合影放在了书房里,并围上白花,悼念这个伟大的政治家。

载沣和孙中山的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也体现了载沣冷静的头脑和智慧。

载沣袁世凯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摄政王,也是清政府在1908至1911年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样两个人物,一个是北洋军阀首领,一个是皇室成员,都是在身份和地位上非常显赫的人,他们两个之间也有过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袁世凯

这个故事要从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说起。这一天,年纪只有三十八死的光绪帝突然暴毙,因为他并没有子嗣,于是把控朝政的慈禧太后选择了载沣的长子,当时只有三岁的溥仪过继给光绪,让他继承了皇位。

因为他当时还年幼,便由他的父亲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她处理政事。当时的袁世凯可谓是位极人臣,不但担任机大臣的要职,一手掌握军事大权,而且在朝中党羽众多,势力庞大。而且因为他曾经出卖过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光绪对他十分嫉恨,作为他的弟弟,载沣对袁世凯自然也没有好印象,他决定诛杀袁世凯。

结果遭到另一位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在皇帝刚驾崩时就铲除旧臣不吉利,再加上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最终载沣仅以袁世凯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官职。

到了1911年,辛亥革爆发后,面对全国上下越来越高涨的反帝热潮,清政府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载沣只得再次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总理内阁大臣,掌管一切军政要务。不久之后载沣又辞去了摄政王职位,此后便安心居住在醇亲王府直到1951年安然去世。

袁世凯后来一度复辟帝制,但是最终因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声最终作罢,于1916年因尿毒症病逝。就这样来不改革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在悔恨中离世,一个则急流勇退,寿终正寝。让人不禁感概命运的无常。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在最后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年幼尚不能处理政事的溥仪治理国事。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载沣剧照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

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载沣和光绪

爱新觉罗·载沣和清宣宗光绪皇帝都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儿子,其中载沣在奕譞的儿子中排行老五,而光绪帝载湉则排行老二。他们两个都是皇室成员,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大不相同。光绪帝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却要处处受制于慈禧太后的干涉,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无能为力,最终积郁成疾而死。而他的弟弟载沣,虽然曾经担任过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也曾经差点被暗杀,但是最终却安详晚年,寿终正寝。

光绪帝雕像

光绪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在1875年被慈禧和慈安太后立为皇帝,因为年纪还小便由他们垂帘听政。

到了1889年,光绪帝开始亲自处理政事,但是他发现真正的权力还是在慈禧手中,自己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之后不久便爆发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光绪帝的要的是坚决迎战,但是最终因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以失败告终。

之后,他又大力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但是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极力阻扰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便被剥夺了皇权,被慈禧太后以生病为由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直到1908年暴毙而亡,年仅三十八岁。

而弟弟载沣比他要幸运得多,他出生于1883年,,于1890年集成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之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头等专使赶赴德国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道歉,他因为言辞拒绝了德国皇帝要他跪拜的要求,显示出了自己的气节。在1908年,他的儿子溥仪被立为帝,他则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等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辞去摄政王职位,从此便不再过问政事,安心生活,一直到1951年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同为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他们两个的经历却如此不一样,不禁让人感概命运的无常及不可捉摸。

醇亲王载沣日记

《醇亲王载沣日记》是一本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也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历史类图书。该书真实来源于中国最后一个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所写的日记,真实的记录了他作为清朝皇室成员、醇亲王和军机大臣期间的重大社会史实和国家政事,可以说是一部研究晚清皇家历史和宫廷见闻的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醇亲王载沣日记》

先介绍一下载沣,他全名叫爱新觉罗·载沣,生于1883年,子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为“书癖”,后来改名为“载静云”,他是清朝道光帝的孙子,也是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和光绪帝载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的生父。

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他担任监国摄政王前后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他身为皇室成员,曾经于1901年被任命为头等专使,赶赴德国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想德国道歉谢罪,在此期间言辞拒绝了德皇要他跪拜的要求,显示了他的民族气节。

1908年担任监古摄政王,替当时年幼的溥仪处理朝政,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1911年,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不久,他就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自此安心居住子醇亲王府不再过问政事,一直到1951年安详离世。

这本日记一共有十卷随笔日记,二卷散抄日记(其中第一卷段纸日记已经遗失),还有一卷使德日记和随恤哀记,一共四十多万字,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1911年间。对晚清历史和皇室贵族的生活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载沣怎么读

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能干,建立了多大的功绩。而是因为他的身份非常显赫:他是清朝皇室成员,他的祖父是清宣宗道皇帝,父亲是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他和光绪帝载湉是同父异母的哥哥,而他的长子则是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他自己的地位当然也不会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摄政王,相当于清政府在最后三年(1908-1911)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坐在中间的载沣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名字的读法和寓意。载沣,应该是读作(zàifēng),要想了解他的名字的含义,就要讲一下清朝皇室在取姓名时的规矩了。清朝皇室的姓氏“爱新觉罗”其实应该分成“爱新”和“觉罗”两部分,其中“爱新”是真正的姓,在满语中读作“哈拉”,是“金”的意思,而“觉罗”则是他们族群的名字,类似的的姓氏有伊尔根觉罗、舒觉罗等。后来因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爱新觉罗也成为了名门望族,因此“爱新就变成了姓氏的一部分。

讲完姓氏,再来讲名字。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成员,从嘉庆皇帝开始,便规定同一辈的家族成员的名字的第二个字的部首要一样,比如载湉和载沣都是三点水。载沣的”沣”字的意思是春季时庄稼需要用水时水量丰富的河流。因此载沣这个名字的寓意应该是希望庄稼丰收,天下百姓都能有一个好收成的意思。

爱新觉罗·载沣的一生没有实现他的名字中的美好的寓意,但是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辞任摄政王这个职位,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理性头脑。

汪精卫刺杀载沣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汪精卫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2451/577280878906.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隋朝皇帝与宇文家族关系密切? 北周宇文家族

宇文述(?—616.11.20),字伯通,鲜卑族,本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将。宇文述本姓破野头,其先因在鲜卑族俟豆归当仆人,便随主人改姓为宇文氏。其父宇文盛,北周时因有战功而位至上柱国。因北周时期尚武,所以宇文述“少骁锐,便弓马”(《隋书·

为什么古代皇帝寿命短 企业为什么命短

    现在的企业大多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说白了,就是股东亏钱有限的公司。比如,你注册一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元。在日后的经营中,你的公司(注意:不是你个人)向银行借了2亿元(没有担保),可是由于经营不善,全亏了。你自己亏多少钱?

茼蒿为什么叫皇帝菜 茼蒿为什么被称为皇帝菜

爱华配图   茼蒿为什么被称为皇帝菜  茼蒿是菊科植物蒿子秆和茼蒿的茎叶。由于它的花很像野菊,所以又名菊花菜、蓬蒿菜、蒿菜。茼蒿又称“皇帝菜”,在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所以有了此名。茼蒿貌不惊人,营养却非常丰富,胡萝卜素

邓小平没有当主席吗 邓小平为什么不当主席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理应是担任党中央主席或总书记职务,但他从来没有担任过党中央主席或总书记的职务。接下来请阅读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邓小平不做主席的资料。邓小平为什么不当主席:首

醉心客为什么杀皇帝 奇葩皇帝被俘后依然醉心房事一心生孩子

宋徽宗赵佶一生有两多,其一,多才艺;其二,多子女。在艺术领域,不论是吟诗作赋,填词作曲,还是笔墨丹青,鞠场竞技,宋徽宗堪称一流;在生育方面,宋徽宗也以多子多女,在中国古代帝王生育史上独领风骚。据《宋史》记载,北宋灭亡之前,“徽宗三十一子”(

声明:《载沣为什么不当皇帝 载沣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为网友童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