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
炕老鹳翎铁钵 清 造办处 高16cm,直径25cm
钵是游方僧尼行乞之食器,也是佛堂陈设之供器,一般呈圆形,敛口。据佛经规定,出家者使用之钵的制造材料、颜色、大小皆有定制。这件钵为铁质,壁薄体轻,厚度均匀。通体素光呈靛蓝色,底部尖圆,下有木托,外附鞔皮盒,盒内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其汉文内容为:“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新造炕老鹳翎铁钵一件。”“炕老鹳翎”可能指一种铁钵制作的特殊工艺,此种铁钵十分珍贵。
镶翅法螺 明 西藏 长40.5cm
法螺顶部嵌铜嘴,边嵌包银翅,翅外侧嵌宝石并浮雕七珍、行龙、缠枝莲等纹饰。银翅内侧刻藏文铭文,内容大致为佛教经咒。从其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推断,这件法螺应为西藏高僧赴京时献于宫中的贡品。
藏式和好塔 清造办处 高95cm
塔银质镀金。顶部饰日、月、宝珠,象征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刚界。天盘下为十三相轮,代表佛界之“十三天”。相轮两侧嵌祥云板。塔身饰缨络,龛内供无量寿佛一尊。方形金刚塔座四面饰双狮和摩尼宝珠并嵌宝石。塔身内装藏。此塔属供养塔,用以表示敬佛。
砗磲刻七佛镶镀金口嵌宝石海螺 清造办处 长22.5cm,宽9.8cm
海螺以砗磲加工粘接制作而成,顶端和口部镶饰银镀金嘴和累丝口,上嵌松石、珊瑚、青金石。螺表面浮雕莲瓣纹、串珠纹及七佛像,内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并以楷书刻乾隆御制诗:“洪海之螺,梵天之器,以鸣呗唱,满字半字,释迦拈花,迦叶鼓琴,十方三际,异音同音,置则寂然,奏则亮尔,以演大乘,导皈佛旨。乾隆壬寅御赞。”
银***** 清 西藏 高41cm
*****银质,局部镀金,上嵌饰珊瑚、松石等。*****正中饰有阴阳纹,表示轮回互转。阴阳纹外侧有8条道,代表佛教之八正道。从整体造型看,该*****具有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做工朴实。依其纹饰、工艺等方面综合判断,此*****应是乾隆年间由西藏工匠制作而成,供于宫内佛堂。
嘎巴拉碗 清 西藏 高22cm,宽20cm,纵17.5cm
碗体以人头骨制成,内衬光滑的银质里,并带银质碗盖,盖上刻云纹、如意纹及八宝纹,顶饰金刚杵形纽。碗下附银镀金托二,上为碗托,呈三角形,饰莲纹、火焰纹,三角处各有一人首像支撑碗体;下为底托,略呈长方形,其中一侧二角略圆。底托内空,可用以装藏。底托的表面及四边镌刻海水江崖、摩尼宝等纹饰。
嘎巴拉念珠 清 西藏 周长48cm
嘎巴拉念珠共108颗,由人骨制成,呈圆厚片状。每颗念珠上皆嵌有小粒银珠、珊瑚、松石等。这串嘎巴拉念珠有4颗珊瑚节珠,使之分为4节,每节27颗。
嘎巴拉鼓 清 西藏 通高7cm,直径13.5cm
嘎巴拉鼓以两个儿童头盖骨相背粘合而成鼓腔,外蒙薄皮,皮面涂罩绿色,再以金色绘制莲纹、摩羯纹等图案。鼓腔中部束以金属腰箍,腰箍一侧带小环,可系五色彩缎飘带,另一侧系丝线制软锤,用于击打鼓面。
腿骨号 清 西藏 长37.5cm
腿骨号以人腿骨作管身,缠绕黑线,镶铜嘴,上饰龙纹。它既是密宗法会中的乐器,也是密教常用法器之一。在修密法仪式中,吹此号声凄冷,以其声喻驯服神鬼。
喀章嘎 清造办处 长89cm
喀章嘎以铁錽金工艺制作,顶部竖立三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佛首下铸饰十字金刚杵和宝瓶,宝瓶下为喀章嘎大杖,大杖呈六面柱形,上粗下细,上錾刻回纹图案。大杖底尖饰莲花纹杵头,上系黑色丝线。这件喀章嘎是乾隆年间由三世章嘉国师进献的,为乾隆帝修行密法之用。喀章嘎外附鞔皮盒,盒内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其汉文内容为:“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章嘉胡土克图恭进铁錽金喀章嘎一件,鞔红皮铁錽金什件靶剑一把。”
圆法勺 清造办处 长61cm
圆法勺为铜镀金质,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长柄上饰莲瓣纹。圆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修息灾法时,即用圆法勺向炉中焚烧的甘木浇油,以助火势。
金刚橛 清造办处 长31.5cm
金刚橛铁质,顶部饰件有残缺,再下饰3颗骨质佛首,须眉染色,瞠目龇牙,表情凶恶。最下端饰一镀金摩羯兽,口吐三角形锥状铁质利刃。此件金刚橛是修降伏法时所用之法器。
钺刀 清造办处 长23cm,宽17cm
钺刀柄端呈金刚杵状,镀金,下端饰摩羯兽,以口衔铁质利刃,刀呈斧状且一端带弯勾。在柄与刀刃之间有螺丝加以固定。钺刀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演变为密教驱魔仪式中的法器,象征斩断烦恼的智慧。
铜磬 清造办处 高28.5cm,口径38cm
此为圆磬,以响铜(掺有定量锡的铜)制造,外形呈钵盂状,薄壁,内外素光,口沿略外展。磬下附明黄色缎面圆垫和木托,另附木槌。
珐琅座玉雕七珍 清造办处 高35cm
七珍以白玉雕刻而成,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以珐琅座相托,是典型的乾隆朝宫廷作品
珐琅座玉雕八宝 清造办处 高35cm
八宝以白玉雕成,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均匀。以珐琅座相托,是典型的乾隆朝宫廷作品。它通常与七珍一起合供于佛堂。
八苓供 清造办处 高105cm,盘径35cm
八苓供又称多玛供,是藏传佛教供器之一,其原以面、酥油花等制作,为保存长久,遂改用珐琅、铜、瓷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这件八苓供以掐丝珐琅制作。其主体为3个三角片,背面衬形状相同的木框,按大小,前后共分三层,直立地安置在铜盘中心,每层之间以铁钩相连。八苓供正面装饰七珍、八宝、缠枝莲等图案,顶部插有一支带伞盖的羽箭,象征穿破一切魔障。八苓供可塑造成多种样式,从这件八苓供的造型看,应是供养金刚界诸部佛或菩萨的供器。
右旋螺 清西藏 长10.8cm
这件右旋螺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为乾隆帝祝寿时所献的贡品。螺的装饰已无,盛贮在鞔皮盒内,盒内附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意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铜镀金嵌料石佛龛 清造办处 通高88cm,宽52cm
佛龛呈四方亭阁式,通体镀金并錾刻缠枝莲纹,嵌红、蓝、白等各色料石。佛龛上部为毗卢帽垂花式宝顶,宝顶上装饰摩尼宝珠、宝瓶等;中部三面镶透明平板玻璃,正中的玻璃为暗门,可开关以存取佛像,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下部为须弥座,座四周设有护栏。佛龛金碧辉煌,华贵艳丽,样式新颖而别具一格,为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典型作品。
长把大鼓 清造办处 总长184cm,鼓径86cm
这件大鼓是法鼓。长把用于手持和舞动,鼓两面蒙皮,身绘花卉图案。这种鼓主要于藏传佛教跳步扎时作驱鬼之用。
楠木盒套装檀香佛龛及银镀金组供 清 盒长33.5cm,宽14cm,高29cm
此佛龛及组供为便携式,打开可分为3个小箱,箱体间由活页相连,开合自如。每个小箱又分上下两层,以明黄色纸板相隔,箱内有呈供品形状的丝绸卧囊,使供品能严丝合缝地嵌入其中,以便在旅行时不致散乱损坏。箱中檀香佛龛内供奉一尊珊瑚制无量寿佛,四周嵌银镀金五供、三式等器。楠木盒折合后为一提箱,顶部装铜把手,箱面装锁。在旅行中可随时打开进行供奉。此举曾盛行于唐朝,以后也有流传。
金刚铃(右) 清造办处 高19cm 金刚杵(左) 清造办处 高13cm
金刚铃是藏传佛教修习密法时常用之器具,代表佛之智德。铃身以响铜制作,顶部饰莲花纹和佛头,内壁刻蓝查体梵字咒,且系铁锤,以金刚杵为把。在修密法时,振摇铃所发之声可督励众生精进并唤起佛、菩萨之警觉。
金刚杵原为古印度兵器,因其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被冠以金刚之名。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成为诸尊者手持之物和修法道具。这件金刚杵为铜镀金质,中央是宝珠,两侧是莲花台,并以摩羯口衔之呈五股形式。五股的金刚杵一般代表五佛、五智等。
黄地粉彩勾莲纹瓷塔 清中期 通高40cm,底座边长19cm
此塔为藏式塔,顶部饰金色葫芦宝顶,下为天盘和九层宝相轮。黄色塔身满饰粉彩勾莲纹,塔座上设护栏,四角各塑一身着民族服装之力士奋力托塔,造型形象生动。塔身及塔座内空,原供奉有佛像和佛经。该塔为分段烧制粘合而成,做工细致,瓷质洁白,釉色晶莹清透,莲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应是乾隆时期景德镇专为清宫佛堂而烧制。一般陈设于佛前供案上,用以表示敬佛。
粉彩佛塔 清 高43.3cm,底座边长18.5cm
此塔为藏式塔,顶饰如意宝瓶,下为黄地描金宝盖和十三相轮,象征十三天。塔身为紫红地饰粉彩番莲,并绘兽面与缨络纹。塔身龛内放置佛像。底承须弥座,内空,原放置佛经。一般陈设于佛前供案上,用以表示敬佛。从该塔的制作工艺、瓷质、釉色、图案看,应是乾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佳品。
乾隆款白地描金勾莲八宝纹藏草瓶 清乾隆 高26.5cm,底径10cm
瓶瓷质,白釉地上以描金法绘勾莲八宝纹,釉质洁白细腻,纹饰线条均匀流畅,瓶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专为清宫烧制的御用品。
方法勺 清造办处 长81cm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方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修增益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之果木浇油,以助火势。
铜镀金海灯 清造办处 高14cm,直径9.5cm
海灯为高足杯式,铜质镀金。口沿内侧錾如意纹,杯身及足部錾刻仰覆莲纹,间嵌小松石,做工较为精细。
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侣们举行佛事活动和佛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而威严。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佛教法器,同时也加进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内容。它大致可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和劝导等六大类。不同种类的法器在形制、用途上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礼敬法器
礼敬法器包括袈裟、念珠和哈达等,表示对佛的礼赞。
佛教称袈裟具有五种功德:(1)佛徒虽曾有种种邪见,但若能真心敬重袈裟,可以达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2)天龙人鬼,如能敬重袈裟,可在三乘解脱道路上不退转;(3)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及至四寸,即可有充足的饮食;(4)若众生互相冲突,想到袈裟的神力,便可产生慈悲之心;
(5)如有袈裟一小块,恭敬尊重,就会常得胜于他人。
藏传佛教喇嘛僧人穿着袈裟有自己的特点,为长条状,裹于上身,袒露右肩,下部穿僧裙。在特定的场合有时上身加披黄色法衣。带上系坠净水瓶袋等。脚着牛皮、毛毡或锦缎长靴。不同教派的袈裟有所不同。宁玛派( 俗称“红教”)僧人身着紫红色的袈裟、僧裙, 戴形如莲花状的红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则穿白色衣裙。萨迦派(俗称“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样式和颜色与宁玛派相近似。噶举派(俗称“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俗称“黄教”)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桃状帽和莲状帽。活佛一般着特制的袈裟和礼服。
念珠由不同原料串成,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象牙、海螺、檀木、人头骨等。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如修观音菩萨时用贝壳制成的白念珠;修降服魔鬼的护法神时则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念珠。念珠不论用何种材料制成,珠数均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而证得108种三味。作为修持念咒时计算数位之用。108粒当作一百计。
哈达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礼敬类法器物,它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长短不一,一般长1米多,宽约20厘米,也有长达3米以上者,其长短及颜色视尊者地位崐而定,献哈达表示敬意和祝福。
称赞法器
称赞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宗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典等重大喜庆法事活动中,种类包括钟、鼓、铃、铙、钹、锣、海螺、骨号、铜号、银号、唢呐等。
钟用金属铸成,有大小各式。教徒作法事时,击之以召集僧众。
法鼓的种类很多,有大鼓、腰鼓、羯鼓、铜鼓、曲柄鼓、嘎巴拉鼓等。最具特色的是曲柄鼓、嘎巴拉鼓。曲柄鼓鼓锤曲如弓形,鼓面直径约1米,下有一柄,诵经时,喇嘛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鼓锤敲击伴奏。嘎巴拉鼓,藏语称“扎玛如”,鼓腰箍镶宝石镂花金片,坠飘带。两面蒙皮,鼓体有木、象牙和人头骨几种。人头骨嘎巴拉鼓用两块人头顶骨弧面粘接而成,两面蒙猴皮或人皮,左右有骨坠,下坠小柄及丝縧带子,直径大多在10-20厘米左右。按照藏传佛教密教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嘎巴拉鼓的骨身要用童男童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16岁的,童女要12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即父母佛,又称双身佛。这种鼓在法会上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
铃有碰铃、金刚铃等,合称为藏铃。其大多为铜质,造型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部镂刻着各种图案。铃和杵合用,在藏密中有深刻的内涵。铃象征着般若智,承负它的金刚杵代表着通过金刚乘而变成5种无上智慧的心之5种烦恼或扰乱之感受。铃上部相当于佛身,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于其心中。铃的含义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还有阴阳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之意。藏铃是喇嘛、僧人诵经作法时手中离不开的法器之一。
海螺、骨笛、骨号、铜号和唢呐是藏传佛教僧侣从事佛事活动、讲经说法时吹奏的法器,又是乐器。作为法器的海螺多为白色,按佛经说,佛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声音宏亮如同大海螺声,响彻四方,所以用海螺代表法音。骨笛长约30厘米左右,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金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一种恐怖之感。骨号用动物或人的小腿胫骨做成,两头包饰镶松石、珊瑚等金银或铜箍镂花装饰品,一般在作密法时吹奏。铜银号与唢呐相似,用铜或银制成。唢呐短小且声音细而清脆,号有大中小三种,短者1米余,长者达5米。一般架在经堂的墙上吹奏,声音洪亮而低沉,弥漫着浓郁的藏传佛教神秘庄严的气氛。
供养法器

供养类法器专为供养之用,包括香炉、灯台、幢幡、华盖、璎珞、花笼以及供养器盆、盘、钵、杯、碗等等。
香炉和灯台均为供于佛像前,分别用于烧香和照明的法器。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为圆柱形。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认为幢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之象征,它能降伏11种烦恼。幡,形状多如船幡,长短大小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等色,有的上绘狮、龙等图案。华盖即白伞盖,在古印度时为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用来与幡、幢一起供奉和装饰佛菩萨像等。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隐喻能庇护众生,可消灾免祸。
璎珞用各种宝物做成,戴在头上为璎,戴在身上的为珞。花蔓有长、圆两形,种类多种,以花宝做成。花笼用金丝、银丝、竹丝、木丝等做成,用以盛花,形状式样多种多样。
持验法器
持验法器是指在修持作法时使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持验法器包括曼扎、金刚杵、金刚铃、金刚鐝、本巴瓶、法轮等。
曼扎,即曼陀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神圣的坛场。僧人修法之地。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形制有圆有方,有立体式、平面雕刻或绘画等。上面的珍宝供物各有特点。创作曼扎意为圆轮具足、聚集、坛城等,比喻大彻大悟的佛的境地,是将密宗佛、菩萨等尊像集中造出以备修法时供奉。故认为在此坛城内,佛与菩萨无处不在,他们护佑修法僧众不受外道邪魔侵害。
金刚杵,又名“伐折罗”,质地有金、银、铜、铁、香木之别,形状有一股、三股、五股、九股等。原为古印度的兵器,后被密教吸收为法器。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象征佛智、空性、真如、智慧、方便和慈悲等。金刚铃也有一股、三股和五股之别。象征方便与慈悲应与之相结合的智慧。金刚鐝原来也是兵器,后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材质,外形大同小异。含有忿怒、降伏之意。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树立,意为使崐法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本巴瓶有净水瓶、沐浴瓶、金瓶等种类。它们均用于法事活动。净水瓶用铜或银制成,形状底高颈长,镂刻有精致的花纹图案,用于盛圣水。沐浴瓶也用银或铜制成,小巧玲珑,里面盛净水,瓶盖上插有孔雀翎,做法事时,用孔雀翎蘸瓶内净水向空中祭洒。金瓶也叫金本巴瓶,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法器。清朝乾隆皇帝于西元1792年为确定“转世活佛”
而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特颁制金瓶两尊,分别置于北京雍和宫和西藏拉萨大昭寺内。凡在理藩院注册的藏传佛教蒙藏大活佛转世时,均须将寻得的若干“灵童”的名字写于象牙签上,置金瓶中,分别由驻藏大臣和清廷选派的官员主持在大昭寺或雍和宫监督抽签掣定,以防藏、蒙贵族在活佛转世时操纵其事,有作敝行为。
法轮的形制多种多样,铜质镶嵌各种宝石,用以喻称佛法。有两种含义:一是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邪恶,如转轮王转动“轮宝”摧破山岳岩石一样,故名;二是表示佛之说法,如车轮辗转不停,故名。
护身法器
护身法器又称为护摩法器,专门用以避邪、护身,镇宅和增福等。种类有嘎乌和秘密符印等。嘎乌,汉语为“佛盒”,一般用金、银、铜制成,外表雕饰各种精美图案,有的还镶嵌松石、珍珠、珊瑚等宝石。里面装有泥塑或金属制小佛像或经卷,随身佩带,用以祈佛保佑平安吉祥。秘密符印有方、圆、三角三种式样。有护身、护家、护部落、镇宅、驱邪、除灾和增福等不同种类的符印。
祈祷法器
祈祷法器,也叫劝导法器,是作祈祷之用的器物。包括嘛呢轮、转经桶、嘛呢堆、嘛呢旗等。
嘛呢轮也叫手摇嘛呢,用金、银、铜皮制成,压制着各种花纹图案,并刻有六字真言。内装有经卷。并装有可转动的轴,轴枢多以蚌壳做成,直到磨损坏才认为是功德圆满。它是一种借助外力的祈祷形式,必须向右旋转。按照佛教教义说法:“若信徒能遍读某部经典至若干遍时,即可免除罪愆,获得超度”。因此,藏传佛教喇嘛僧人和信徒们除了对话式口诵经外,还产生了借助外力的奇特祈祷方法,认为转一转嘛呢轮,就等于诵了一遍经。
在藏传佛教寺院周围都装置有一批可依次转动的经轮,即转经桶。转经桶一般用布、绸、缎、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铜制成的。其表记刻有“垵、嘛、呢、叭、哞、咪”六字真言,里面贮满经典。依据藏传佛教的教律,凡转动经桶一回,等于诵读了一遍内藏经文。于是想早日超度、功德圆满的虔诚教徒们不论烈日当空,还是风雪弥漫,都一丝不苟地转动经桶,虔诚地祈祷着。
嘛呢堆和嘛呢旗的功能与嘛呢轮和转经桶相似,嘛呢堆名为“多崩”,有十万经石之意。信徒们用刻有经文的石块堆积而成。认为每放一块石子就等于念诵一遍经文,就作了一次祈祷。信徒们将书写着祈祷语的嘛呢旗,高挑于屋顶之上或悬挂在屋檐、山顶或路旁,这是藏传佛教利用嘛呢旗进行的一种祈祷。认为在蓝天白云之下,风吹动着印有佛经咒文的旗幡,每一次摆动,都表示向主宰天地之神传达一遍经文。嘛呢旗年年更新,表达着人们对佛的信奉永远虔诚、永远炽烈。
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的藏传佛教法器,包含了修息、增、怀、诛四法内容。息为息灾,增为增益;怀即怀爱,也就是敬爱;诛为诛魔,又称降伏,也就是调伏。按此四种法门,所用法器也有所别,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四法之中,绝不随便。
藏传佛教的各种法门、法器繁多,大致可分为息灾、增益、怀爱、诛魔四种法门;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类法器。使用法器时,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法器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变。所分六类细述如下:
1.礼敬类
(1)袈裟:式如薄帛之方单,著时,即缠身而露右肩。袈裟一般为紫红色,活佛的袈裟可以用明黄色。
(2)项珠:也称挂珠。种类很多,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青金、白金、木槵子、人头骨等,作法时挂于项上。
(3)哈达: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大者长丈余,小者三尺。尤以献哈达表以敬意,其长短及颜色则视尊者之地位而定。
2.称赞类
(1)钟:有大小各式。
(2)铎:此即大铃。铎、铃、钲、铙、钖五者,形状相似,但铃、铎有舌。
(3)钹栗:亦名悲栗,系胡乐,其声甚悲。
(4)鼓:有大鼓、腰鼓、羯鼓、铜鼓等,更有骷髅鼓,俗称为嘎巴拉鼓,藏语称为“扎玛如”,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然后两面蒙上猴皮,左右有骨坠,下有一个小柄及丝绦带子。有大小两种,直径分别为20厘米和10厘米左右。按照密教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手鼓的骨要用童男童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16岁的,童女要12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雅布为父意,尤姆为母意,即父母佛,一般称双身佛)。这种手鼓在法会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鼓的种类很多,除骷髅手鼓外,另外还有一种曲柄鼓,它的鼓锤曲如弓形,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诵经时,喇嘛自己用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锤伴奏。这是汉地寺庙地所绝没有的。
(5)白海螺: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音响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来代表法音。在《大日经》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法法螺”。就是这个意思。它或可称为“妙音吉祥”。
(6)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30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一种恐怖之感。
(7)六弦琴
3.供养类
(1)香炉
(2)灯台
(3)水盂
(4)供献器,如瓶、盘、盆和钵、杯、碗等。
(5)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如呈圆柱形,叫做胜尊幢。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更认为幢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之象征,所谓有11种烦恼只有胜尊幢才能降伏。
(6)方蕃:其形状多如船用之风幡,即旗幅下垂,长短大小各式均有。
(7)白伞盖: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8)璎珞、花鬘、花笼等。
4.持验数
(1)念珠。
(2)金刚杵: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佛教密教则用它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大藏密要说》说,金刚材是菩提心义,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可以看到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据《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时的坛场外院四角要安立金刚杵交叉如十字形。”
(3)金刚铃:金刚铃也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这五股金刚杵形的称为五生牯铃。铃的意思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就有阴阳的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4)金刚橛:原来也是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金刚橛又叫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竖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5)灌顶壶(瓶):此即准顶时所用之秘密壶(瓶)。
5.护身类
(1)噶乌,汉语即为护身符,一般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小盒,很为小巧,外表雕饰非常精美,还有镶嵌宝石、松石、珍珠的,里面也有泥塑或金属制的小佛,随身携带用以祈佛保佑。
(2)秘密符印。
6.劝导类
刻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如嘛呢旗、嘛呢堆、转经轮、转经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