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格言诗;比兴
格言诗不仅是藏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载体,是藏族历代高僧智慧的结晶。藏族格言诗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教育等,因此给予人们许多的启示。众所周知,藏族文学是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以民族为依托,展现了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现象、生活智慧以及生命特质。所以格言诗表达的不仅是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而且由审美情趣向多维角度进行延伸,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一)藏族格言诗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公元七世纪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那个时候的西藏繁荣、国力强盛,赞普从尼泊尔和唐朝引进佛教。但是在佛教传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形成体系;传统的苯教仍然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主要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鲁番社会阶级与奴隶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并经过王室几次的佛苯之争,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到了赤松德赞时期,西藏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成功修建。在赤松德赞之后的赞普也大力扶植佛教,并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但是赞普的兴佛措施引起了许多贵族不满,导致他们谋害赞普,并开展禁佛运动。此后,朗达玛的两个子嗣云丹和奥松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渴望稳定和谐,而各个政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笼络民心,又继续扶持佛教。因此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支派,各个支派的高僧也为了宣扬教法,纷纷著书立说,格言诗因此而产生。
(二)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其实都是由佛教各个高僧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属于写作形式,但是由于是高僧所写,因此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印度佛教时期,就已经有许多诗歌散布在佛经中,例如《佛所行赞》,其对释迦牟尼的一生进行了记叙。除此之外,还有《三身赞》、《八如来赞》、《一百五十赞》、《三宝赞》、《法界赞》、《圣度母赞》等。而藏族的格言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吐鲁番时期,在《贤者喜宴》、《五部遗教》中,都可以看到吐鲁番时期所吟唱的一些诗歌。但是藏族格言诗政治兴盛的是在西藏的后宏时期,关于这点可以从《水树格言》、《萨迦格言》中得以佐证。
(三)格言诗的特征
首先,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格言诗的语言通俗易懂,采用民间谚语、并列、对比等方法,对人物和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每首格言诗的结构形式主要是由四行七音节的结构形式展现出来,抑扬顿挫,便于吟唱;其次,从内容上来说,格言诗主要是以四句七言为主,由两句本意和两句比兴构成,但是对于本意和比兴的先后顺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同时,对于比兴的部分,都会运用一个典故,例如《格丹格言》、《萨迦格言》等注释部分都会利用典故进行讲解。
二、简要介绍藏族格言诗的内容――以《萨迦格言》和《国王修身论》为例

(一)《萨迦格言》
《萨迦格言》的作者萨班生活在奴隶制政权崩溃后的九世纪中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藏族人民与我国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手工业和农牧业在这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藏族的发展,并形成了封建经济。而随着新兴的封建集团的纷纷崛起,代表着不同派系的利益,例如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等也随之产生,充分反映了各个政治派与藏族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同时,再加上元太真窝阔台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战争,已经获得了女真族统治下的中国北部政权,南宋政权四分五裂,元帝国的统一局面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教合一的统治已经成为了封建领主以及为其服务宗教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萨班在这样的环境下著作了《萨迦格言》,随后的格言诗都是根据《萨迦格言》的足迹,从形式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国王修身论》
《国王修身论》的作者是米庞嘉措,是著名佛学家绛央钦则旺波的徒弟,撰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工科必备箧》、《诗鉴释》、《西藏内道四纵各种角诫续义要纲》、《计算五行经》、《药物配方》、《国王修身论》、《般若波罗蜜多现观贯释》、《语词辨译小注》等,其中《国王修身论》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康巴甘孜一直以来便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地段,从四面八方来的商人与外来移民较多,因此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各个教派齐全,而米庞嘉措是萨迦派。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中,米庞嘉措借鉴各派之中的经典充实自己的著作。所以在《国王修身论》中,可以发现其内容集结了古代印度学者以及藏族学者关于国王的各种论述,十分繁杂。
三、藏族格言诗的比兴
(一)通过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及谚语作为比喻,阐述哲理
例如,在《格丹格言》中,有一首格言诗是这样的:愚蠢的人在关键的时刻,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请看误会了一个“漏”字,老虎也吓破了它的心肝。这首格言诗的上联便是兴,主要是讲愚蠢的人,遇到事情都不会冷静的思考,而盲目于一时的风吹草动,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其告诫人在关键的时候,需要冷静,不要轻举妄动。而下联是比,运用了一个寓言:有一对老人养了一头牛,一个小偷想偷,因此在天黑之前藏在屋梁上。而有一只老虎想吃这头牛,就躲在屋梁下。天黑了,老奶奶对老爷爷说,今晚可能有小偷来,老爷爷回答说他不怕土地神山和天王老子来,就怕“漏”来,小偷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到了天亮,小偷看到下面的老虎,吓得把尿洒到了老虎身上,而老虎认为这就是“漏”,惊慌而逃。
(二)通过具体自然事物的现象本质,阐述社会现实中的道理
例如,在《木喻格言》中,有一首格言诗:常青的树叶,一旦落地不复连;长处的亲人,终有一天会离散。这首格言诗的上联是比,将一岁一枯荣作为比喻,下联是本意,说世上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现象,人之常情,人们战死沙场或者出家为尼,都不足以悲伤。经过这两者相比,更加显示出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的平淡。
四、结束语
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以劝解的形式,从国家到家庭,从君主到臣子,从伦理道德到行为规范、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生动的说明了人生的追求与哲理。在内涵上,也逐渐从感性、物质、生理逐渐转向理性、精神、道德,这充分体现了格言诗所体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密卿,赵春龙.藏族格言诗中“佛”类字眼英译辨考[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30(1):112-117.
[2]林鸣飞.浅谈《萨迦格言》诗与哲学的统一性――兼谈13世纪藏族哲学诗人萨迦・班智达[J].西藏研究,2007,(3):42-47.
[3]王翠玉.藏族格言诗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运用的问题研究――以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德吉草.重读经典――文化视野下的《萨迦格言》再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0):28-32.
[5]黄信.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30(1):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