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第三十三集)
蔡礼旭老师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下午好。
我们《群书治要360》今天要进入第三个单元,是「贵德」。之前两个单元,第一是「君道」,为君者、为领导者,他应该遵循的正道、遵循的德行,这第一个单元。他是领导者,能遵循伦常道德了,他可以以身作则,上行下效。第二个是「臣术」,为人臣之本分,如何尽为臣之忠、之道义,这第二部分。而我们要在团体当中,以至于在国家、民族当中尽好我们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要有德行。所谓「德者本也」,有德行才能真正以德化人,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有德行,在团体当中,纵使是下属,能够尽本分,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能够为团体、为领导分忧解劳,都要德。没有德行,办事让人家担忧、提心吊胆,最后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所以这个德,我们在经典当中可以了解到它的重要性。比方,《大学》里讲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不重视德行,重视钱财、重视学历知识,这样的认知叫本末倒置。你看现在为人父母者对孩子,他是重视他的德行,还是重视他的才能跟学历呢?其实本末倒置的状况处处可见。别人什么情况我们姑且不论,我们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自己每一天花在提升自己的道德,多少时间?可能我们冷静观察,提升道德的时间还比不上胡思乱想的时间。那怎么会是「贵德」呢?自身都无法重视德行,那怎么可能把这一份态度传递给孩子、传递给身边的有缘人呢?我们不要把烦恼传递给别人就不错了。所以从「贵德」来看,就是重视根本,不本末倒置。
您看人生大事,婚姻大事。找对象最重要的应该看什么?现在年轻人找对象第一个条件考虑什么?德,是吧?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只在考试卷上出现,现实状况还是看钱重。现在还更严重的,看色重。色字头上一把刀,重财色就轻道义。人都看眼前之小欲小利,被欲所障碍,「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熏心,人生看不长远。
我们看到现在的人只顾满足现前的欲求,哪想到什么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只顾眼前的利欲,哪想到后代子孙的生活,哪想到地球的存亡呢?你看,这都是我们现代的人面对的问题。我们现在真的想不到子孙,都不清楚人心再不改善,这个社会会乱到什么程度,子孙往后面对的是什么人群关系、什么社会状况,我们考虑过没有?我们的祖先发明文言文,承传这些圣贤教诲,都是为了恩泽庇荫后代,结果我们这一代人想到自己的享受,都不顾及子孙的安危了。所以这个利欲真使人迷惑颠倒,连子孙都不爱了,你说这个人性堕落的速度有多快。所以没有抓到这个道德的本,最后就是追求欲望、追求享受,这整个是错误的思想观念。
我们这一代人,坦白讲,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一代了。我们再不复兴道德,后代也好,整个地球的安危,就很难解决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坦白讲,是五千年来最重要的一代。人类的存亡、民族文化的存亡就看我们这一代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读一些句子感觉更强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每天有没有在透过我们自己的行为在复兴道德?这个叫身体力行,以身行道,不是口头上说而已。我们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要是复兴道德,从我自己做起,不是先去要求别人。
我们第三个单元「贵德」,别人重不重视德行,我们暂且不要去要求人,首先从我们的心开始转起。这个「贵」是尊重,崇敬,重视;「德」是德行。我们看到有德之人,会不会非常尊崇?甚至于效法他、学习他?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理论是这样,大家现在自己想一想,你身边亲戚朋友最有德行的那个人,来,你现在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来?那你喜不喜欢找他?还是看到他,赶紧从另外一条路走了?「果仁者,人多畏」,真正有仁德之人,有时候我们看了,「待会儿又说我那里不好,真不好受,赶紧走人。」
那人家看到我们怕,首先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脸上没什么笑容?当然人也不能嬉皮笑脸,你刻意要笑给人家看,那变有点谄媚了,凡事都很自然。威严,那不是装出来吓人的。威是道德之威,有德之人他就有威仪。像孔子,「望之俨然」,望着夫子他非常有威严,让人肃然起敬;「即之也温」,你亲近他,跟他谈话,他很有仁慈之心,句句话都为你着想,你跟他一谈话,觉得很舒服。所以这是榜样,我们学儒学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不能望之很凶,即之也很严厉。那就是我们的瞋恨心、傲慢心作祟了。这个都不能自欺的,首先还是要观照自己的心念。
我们抓不抓住亲近仁德之人的机会?这个亲近也不是相上的亲近,每天靠得很近。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读了《论语》,读了《弟子规》,这都是夫子的教诲,放在心上的有多少?这是真正的亲近、真正的恭敬。依教奉行,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真正的尊重。
之前跟大家问过一个问题,我们听师父教诲这么多年,我们从师父的教诲当中,可以了解到老人家一生的行持,而我们从老人家一生的行持跟他的教诲当中,我们真正去效法的有多少?真正去落实的有多少?这才是实质的尊重,实质的珍惜老人家的法缘。假如我们真的冷静下来想,一句也没做,一个行持也没有效法,那这是消遣老人家的教诲了。讲得好听一点,是落点印象;讲得不好听一点,变成玩弄老人家的教诲了,那这一生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了。所以都得实质的来观照,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勘验自己的真实状况,这样才能不自欺欺人。不然常常遇到人还拍着胸脯,「我都听了十年了!」其实等着下一句就是人家「哇,好了不起!」其实讲那一句话的时候,「八风」已经动了,就希望人家肯定、赞叹了,这个就是名闻利养心。所以老人家提醒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修身要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这个念头是跟觉、正、净相应,还是跟贪、瞋、痴相应」,自己不能不观照清楚。
所以这个「贵德」含义深远。我们有没有时时把道德摆在第一位?我们每天忙,忙着什么?忙着带不走的东西,那就没有智慧了。什么带得走?智慧带得走,道德带得走,灵性的提升带得走。真正有智慧的人,用功都在带得走的道德、智慧,生生世世受用;而不是贪着世间的这些物质享受,然后最后灵性、道德一直往下降。
我们之前常常提到《论语》当中夫子很重要的教诲,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最重要,「贵」。看重的是什么?最重要的,对自己,使命,是成就自己的性德,这是「知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这一句,所有重要的经典开头就讲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本有的性德,「明明德」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恢复,去掉这些欲望、习气,恢复我们的明德,恢复我们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恢复本善就是「贵德」。「苟不教,性乃迁」,很清楚,提升道德就要从格物、就要从去习气开始。所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您看,在这一段话当中,很清楚表达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开发自己的明德,进而让天下的人都恢复明德,您看这样的胸怀有多大。这学习立定高远的目标了,「止于至善」了。自己恢复明德了,也让一切的人,我们尽己所能恢复他们的明德。
您看所有的经典讲的都是相应的,不管是《论语》、《三字经》、《大学》,甚至《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是自然,恢复我们每个人自然本有的本性,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你恢复「明德」了,才能去利益人,才能「亲民」,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里立定了目标了。
而且这整个经文当中又告诉我们,要恢复「明德」,要从根本下手。您看「平天下」的本在「治国」,「治国」的本在「齐家」,「齐家」的本在「修身」,「修身」的本在「诚意」、「正心」,最后归到「格物」,格除习气、物欲。我们在领受每一个道理,都能从「务本」去体会,这样我们在领会道理就不是在表面当中、表相当中,或者只是记住这一句文字而已。那是知识,那不是智慧了。智慧是体会得根本,体会得深刻,体会得非常的细腻,用心体会,这才是智慧。不是用脑子记起来,自己没有任何受用,也不可能去利益别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我们看,德行的本在那里?一个人道德的本在哪?「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孝又是道德的本。好,那我们想,怎么样才能让每一个人有孝悌的根本呢?
比方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孝悌的根基牢不牢?怎么看我们牢不牢?跟经典对照对照。我们看《礼记》里面讲,孝子每次讲话必想到父母。我讲的话符不符合道德?不符合道德,甚至于讲话带着情绪,最后人家又把情绪回给我,我们恶言对人,人家也恶言对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我们讲不道德的话最后惹来羞辱,那也是让父母担忧,甚至是让父母丢脸,「德有伤,贻亲羞」。我们今天常常会讲情绪的话,其实孝根差远了。
甚至于小巷子都不走,只要有任何危险的绝对不会去做。包含,在古代,没有船只的时候,绝对不徒手过河,因为它有危险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今天知道哪个东西对身体不好还拼命吃,在吃这些对身体有害的东西的时候,请问父母在哪里?什么是第一位?欲望第一位。重利欲就轻道义了。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提升道德这么难?因为孝悌的根很不足。人贵自知,不自欺,要从难的地方下手。「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对自己有伤害的东西不吃;再来,对自己有伤害的念头不起。每天钻牛角尖,都想那些痛苦的事、烦恼的事,想得耗费身体能量,这个也是不孝。
其实我们这一生要修道,觉得难度挺高的,因为我们是补习教育,我们是长大了之后才知道道德重要。我曾经跟一个长辈在谈话的时候,他说到,现在教育很多元,很多东西都有,好多都学了,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东西,缺「德」。就把德给忽略了,什么都教,德不重视。所以这位长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叫「缺德教育」。
你看古人很有涵养,他骂人都很含蓄,「真缺德」,一个脏字都没有骂,就骂缺德。以前的人很有羞耻心,光听到这两个字就不敢做坏事了。我们现在骂「缺德」没用了,「缺德要你管,我就喜欢这样。」「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你看以前批评人,现在误解了,以前骂人家「忘八」,现在人把它误解了,叫王八蛋。那个意思不是这样的,叫「忘八」,你把八德给忘了。
以前人提醒人的错误,真有含蓄的修养,真有《诗经》言语的涵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段话提醒什么?人假如重色不重德,连畜生都不如。听得懂的就听懂了,听不懂的不要跟他结怨,讲不听就算了。不然待会儿他拳头相向,何苦来哉?不要攀缘,听得懂,一暗示就听得懂。师长曾经说过,二十岁以下可以讲;二十岁到四十岁只能用暗示的,成人要用暗示的;四十岁以上就不要直接讲了。暗示,听得懂就听懂,听不懂随缘。我今年三十八岁,大家还可以给我直接讲、暗示。所以人要常保赤子之心,年龄要年年十八,人家才好劝我们。「关雎」里面讲到的雎鸠,这个鸟类,一生不换伴侣,牠忠诚、信义。鸟都能做到,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所以冷静,我们这个时代假如再不把道德传下去,我们是不孝的子孙,对祖先来讲;我们也是不孝的父母,对后代来讲。所以从知道恢复自己的性德,到知道对整个家庭、整个家族、整个民族,我们的使命也是恢复伦理道德,「贵德」。
你今天要振兴家道,你找对象的时候就要「贵德」。「有德此有人」,所以你要找好的对象,更重要的你要用德行去感召。真的,你有德了,感召的另一半、感召的后代都是有德,「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您看现在人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不从根本下手,花一大堆时间在那里找对象,找到的都是不错的,结果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我们,这个就本末倒置嘛。你要用德去感。你挑人家,人家也挑你。每天就忙着这些枝末的事情,最后根本没顾上,娶不到好的太太,生的也是不好的子孙,还在那里埋怨。
对家族、对民族要「贵德」,甚至于对世界也是。有道德,人心一转,这个世界的劫难就可以转了。我们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化解地球的灾难。
我们看到这个「贵德」,想到十月十三号马六甲汉学院动土,我们感佩我们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先生,他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中华民族的汉学。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学要在马来西亚复兴,没有真主的保佑哪行,是吧?你看人家真主是真正胸怀苍生,哪个民族文化能利益众生,真主全力护佑。包含整个国家政府的支持,我们才能够去大力的弘扬,所以国家恩不能忘。
纳吉首相有见识,举到了六百年前甲州王朝,马六甲苏丹王朝,接触了当时候明朝郑和的船队,还讲得很清楚,三百一十七艘船舰,两万八千人,这么强大的力量,没有占领世界一寸一毫的土地跟财富。反而送来了礼物、送来了道德、送来了谋生的能力。所以首相讲,中华民族,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可以利益马来西亚,也可以利益世界。
所以「国治而后天下平」,扭转世界的劫难得有一个国家当榜样,这个国家一当榜样,全世界效法。因为全世界都想过着安定、幸福的人生。现在苦于没有方法,愈来愈乱。您看英国暴动,暴动的人是谁?真的,反省起来令人担忧,暴动的是青少年,是自己的后代。全世界的民族需要觉醒了!英国人忽略了三十多年前的大智者汤恩比先生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而整个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家道的承传。「至要莫如教子」,你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你现在那些文明有什么用?最后造成这个结果。而青少年犯罪率,全世界的犯罪率,节节攀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所以看到「贵德」二字,这个确实让我们很感慨,忽略道德太久了。而眼看民族跟世界的状况,我们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吸收了可以化解世界灾难的这些方法、智慧,那我们是责无旁贷。所以我们说,现在的中华儿女处在这个大时代,再读经典,那个深刻,那个感应更强。孟子讲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而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最精辟的一套书,《群书治要》,会集得最好。可是全世界现在的国际语言是英文,所以得用英文讲中华文化的「修齐治平」学问。所以哪一个地区的华人要赶紧承担起来?你们怎么没有讲话?我讲了老半天你们都没听懂吗?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有传统文化的承传,又会英文,你们都拥有这些能力,假如没有为世界劫难而付出,这叫暴殄天物,叫见死不救,见义不能勇为,那就有罪过了。这个不是我讲的,全是经典讲的,你们别怪我。直下承担。
昨天师长老人家还在讲,用英文把《群书治要》弘传出去。现在《群书治要360》,年底英文360句就翻完了。「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还得用英文去宣讲。还不是一代人讲,中华文化复兴起来,没有三、五代人没办法。所以你们的孩子一个都跑不掉。你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了还不去承担,情何以堪?怎么可以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堕落、看到这个世界危难,袖手旁观?这叫麻木不仁。是吧?我今天讲的都是实话,有点不好听,可是也是真的确实是这样。这个时代我们的慈悲心还唤不醒,真的我们太麻木了。要把良知找回来,要把这份使命感提起来。
说到这个的「贵德」,全世界最重视道德的民族,中华民族。你看我们的经典开头都是重道德,《老子》是《道德经》;《大学》一开始就是「明明德」;《三字经》开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是伦理道德起家。以后人家问你,你们中华民族是什么起家的?伦理道德起家。有些民族是海盗起家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四大古文明只剩中华民族不是偶然的,就是因为「贵德」。其它民族的文化很好,他后代子孙不珍惜道德,劫难就出现了,文化就传不下去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感谢祖先。
而我们整个几千年的文化,事实上我们的道德一直在下降,最明显的这五十年。我们看我们上一代,甚至爷爷奶奶辈,很厚道、很孝顺。三、五十年到我们这一代,很自私。所以文化的道德不承传,堕落的速度很惊人,已经到了谷底了,不能再下去了。
三皇以「道」治天下,无为而治。接着五帝以「德」治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到了三王,夏商周这些圣王,以「仁」治天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你们要配合一下,虽然这是我们去年一起学习的「礼运大同篇」,是吧?「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都是关怀这些最疾苦的人。三王以「仁」治天下。
「道、德、仁、义、礼」,你看这个道德标准一直在往下降。「失仁而后义」,周朝后来进入春秋战国五百年,这个时候仁慈之心比较缺乏,但是还讲「义」。你看春秋时候出兵打仗,叫「正义之师」,你要符合道义才能出兵。也重视道义、恩义、情义,报恩,哪怕牺牲生命在所不惜。
「失义而后礼」,周朝结束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用武力,相当多的杀戮。光是秦国跟赵国打仗,最后赵国士兵投降,秦国很残忍,坑杀四十万军队。所以有人去了以前这个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的地方,都还觉得阴魂不散。你就看那个杀业有多重。所以秦国跟天德不相应,上天有好生之德,它杀戮太严重,十五年就亡国了。相当短的一个朝代。接着汉朝领导天下,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治天下。《论语》里讲,「不学礼,无以立」,重视礼教、礼制。
礼教让人守规矩,防微杜渐。这是道德的底线。所以「礼者,乱之始也」,为什么是「乱之始」?它已经到了道德的底线,假如还守不住,动乱就来了。民国以后忽略了制礼作乐,忽略了礼教,人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兄、怎么为人弟都不懂了,所以伦常大乱,礼教都没了。所以我们得从谷底再把礼教复兴,把道德仁义从我们自身做起,复兴起来。
《道德经》当中有一段话非常好。这个道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这个「邦」就是国家,「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
用道德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德乃真」,这是恢复真心、恢复性德。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建立在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师长有一段话强调,「孝悌忠信,从我心做起;礼义廉耻,从我身做起;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我们整个真心流露,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跟道德、性德相应,真的是「其德乃真」。其实圣贤人都是恢复性德的人,性德是我们自然本有的。孔子说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恢复性德了。「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且你家道、家规、家业、家学可以承传下去。再把德行、爱心推衍到邻里乡党,教化一方。你这一方百姓都尊崇道德,那整个国家其它地区就来效法了。
其实我们听到这一段,假如觉得整个身心充满能量,那是有志气的人,那是有承担的人。假如我们在听这一段的时候,快要睡着了,提不起劲来,那是很没有责任心的状态。真的,听什么东西你能够非常专注,非常提得起劲,那是跟你的心相应。假如提的这些道德、这些使命,你完全提不起劲来,都快睡着了,我们的私心、私欲太重了,我们还挂一个「学习中华文化」的假牌子。这叫自知,不自欺。所以任何状况得要看得到自己的状态。
师父在十月十号,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满一百周年,讲了一个专题叫「认识传统教育」。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视道德,如何透过传统教育成就自身跟后代的道德?讲得非常精彩、精辟,两个小时。有听过的举手?我们把文字稿发给大家,也可以上网去看。我们地球上的人类,耳朵很敏锐,多听经领受得会比较深。当然,你假如看书的时候心里也在听也行。你看,眼睛看得到这面墙,看不到墙外是什么;可是隔墙还有耳,所以耳朵的功能特别强。是吧?你看你眼睛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可是耳听八方,哪里的声音你都听得到,后面讲话你也听得到,耳朵的功能蛮大的。
师父两个小时精辟的开示,那是一辈子积累的学问道德,我们肯至诚恭敬去领受,得大利益,少走很多弯路。所以为什么说「能亲仁,无限好」;为什么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福在受谏」。一个人最大的福是什么?接受劝谏。谁劝?接受父母的劝、接受师长的劝、接受圣人的劝、接受祖先的劝。这样的人他的道德学问不用走弯路,走直径。所以我们看古人很有道德,成就学问的,有的二、三十岁就成就了。
在唐朝,我们大家都认识的,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见性了,恢复本性了。讲到这里我浑身冒冷汗,二十四岁我还在造孽,差这么多。您看他至诚恭敬,听五祖弘忍大师,听他的老师讲课听多久?半部《金刚经》。老师半夜去找他,天还没亮就开悟了。至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师长加了几句: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我看你们额头都亮起来了,因为你们现在已经处于万分诚敬的状态,马上身心就不一样了。师长能讲出这样的体会,那是他老人家的真实境界。老人家年轻,二十六岁感来当时台湾三位最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我二十几岁感来的都是酒肉朋友。那差距有多大,你看蹉跎了多少光阴。方东美老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李炳南老师,章嘉大师,没有这些圣哲人,台湾的中华文化可能都传不下去。可是为什么老人家都能感得这样的明师?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感召的,至诚感通。
所以诸位学长们,这颗至诚心当下提起来,说不定你今天晚上就梦到孔子。有没有可能?你们的响应代表没有可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不够怎么感召呢?孔子至诚的心,就是要承传中华民族的道统。「老天,你假如慈悲,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断送掉,那任何人绝对伤不了我,因为我就是要来尽这一份使命的。」孔子在任何危难当中不怕死,因为他这一生是来承传道统的,死不了。夫子至诚的心,喝汤的时候看到尧帝;在墙上看到大禹;做梦的时候梦到周公来给他教诲。所以师长这一段教诲,「认识传统教育」,希望大家好好学,你真能明白我们的民族确实「贵德」,确实爱护后代子孙。
这一段话也是老子的教诲。儒、道、释这些创教的圣哲人: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那都是仁慈、慈悲、博爱。我们看这些圣王做到了。「修之于乡」,文王百里而王天下,汤七十里王天下,七十里跟百里差不多是现在一个县而已。他在自己这个地区落实道德,结果整个国家以他为王,效法他,学习他,叫王天下,「其德乃长」,不断增长,拓展开来,最后利益整个国家,「其德乃丰」。成就自己,成就国家民族,最后还能利益到天下,成为天下的共祖。唐朝的唐太宗先生做到了,「其德乃博」,乃普。当时候日本、韩国、越南,甚至于整个欧亚地区,都行了几千里到大唐取经。你看这样的人生多大的意义,利益天下。甚至于清朝时候重视中华文化,满洲人,女真人,重视中华文化,当时候的文化经济也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康乾盛世」一百多年,女真人重视中华文化能达到这样的盛世,我们的文化是至宝啊!
我们进入「贵德」,整理了十几个纲目。这个纲目第一个是「尚道」,第十一个是「有恒」,这十一个德目。我们首先来看「尚道」。这个「尚」字,崇尚、尊崇、重视道德。当然这个「道」字,它含义就非常的宽广,这个「道」是广大的。您看《道德经》一开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实在很难用言语来说。因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你一落文字了,它就有局限了。而这个「道」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它所代表的含义,也有它的差异,它所诠释的重点不同。
我们来看第一句,是从《中庸》截取出来的,在第二册,一百六十九页倒数第四行。《中庸》都是谈恢复本性、恢复道德的。开篇讲到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们看第一句,『天命之谓性』,「天」是指天然、自然。我们一讲到「性」,很熟悉的,本性、性德,代表这个「性」是什么?本有的。代表这个「德」是什么?自性,自然流露的,所以叫「性德」。中国的文字是智能的符号,都把义理含摄在文字里面。所以经典里面,每一个字,不可以等闲视之;每一个词,都要用心体会。
比方你看「忠」,「忠」都跟什么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呢?「忠正」,你不正你就不忠了;「忠信」,你不信你已经有欺了,你的心不忠了;「忠诚」,不真诚就失忠了;包含这个「忠」字怎么写?上面一个中间的「中」,下面一个「心」,心不保持在中道,一有偏失、偏斜就不忠了。所以要珍惜中华的文字。
「天命之谓性」就彰显了人人自然、天然本具的性德,每个人都本有的,叫「性」。可是问题是,这个本性它不是东西,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现象,可是它的作用很大。在哲学当中说,叫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指「性」,人本有的本性。它能现一切相,可是它又不是哪个相。
在儒家的批注当中就有讲到,比方「金木水火土」,这是物质,而郑玄的批注当中讲到,「木神则仁,火神则礼,金神则义」。这「金木水火土」,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看到,这个「神」是精神。精神,它这个物质本身它含摄精神在里面。所以这个「木」,它是从「仁」的德变现出来的。儒家这些大儒讲这些话是在几千年前,我们现在人听了,说精神能变出物质,你相不相信?可是这几千年前就讲了。但是现在的科学也已经证实这个道理了。
今天讲道德也要讲科学,因为现在的人重视科学。你讲了老半天,他说,「你拿证据来。」没有科学证明不相信,「那是迷信。」现在都得有证据才行。就像,你要让他相信道德,你得自己当榜样给他看,你得有一个试验点给他看他才相信。爱因斯坦大家都佩服,爱因斯坦的老师叫普朗克,他一生有个重要的研究,就是研究物质。结果他研究物质愈来愈深入之后,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什么?是意念,意念是精神,意念累积的幻象。所以所有看到的物质都是意念累积的幻象,是意念变现出来的。
讲这个,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有点转不过弯来了?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你有没有做梦的经验?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山川大地,有没有?你们做梦有没有梦过去爬山,有看到山吧?好,你梦里面所有的境界从哪里来的?心变的。好,以此类推,请问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哪里来的?跟做梦一样嘛,自己心现识变的嘛。诸位学长,我们还在做梦,大梦还没醒,一醒就开悟了。我们都生活在幻象当中,知道是幻象还好;不知道,苦苦追求,贪念、占有、控制,精神就愈来愈沉沦了。
这个道理,儒、道、释的经典都在彰显,尤其佛家讲得透彻。为什么?诸子百家,「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它深入的领域有差异。「儒家治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谈得多。「道家养生」,道家的强项,《黄帝内经》,「黄老之术」,养生讲得好;包含因果报应,《太上感应篇》讲得好。「佛家治心」,讲心性,讲宇宙万有的根本在哪里讲得透彻。所以叫开智慧,《楞严经》。佛门修学的重点,见性开智慧。所以这些科学家假如能看佛经,那不得了。
这几百年的科学家挺可怜的,他研究的方向错了,普朗克是扭转乾坤,不然人愈研究愈迷糊了,愈到枝末上去了。这研究为什么方向错了?把物质跟精神分开了,他愈分就愈错了。所以近代都在那里,要不就是一直研究物质,要不就是一直觉得就是心理学,其实心物是一不是二。所以近代物理学家,他们就研究这物质跟精神是不可分的,他看到这一点。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例子,日本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精神改变物质。是吧?你们的表情好像还不是很相信,为什么没有很相信?因为没做实验。信、解、行、证,你相信理解了,你自己要做,最后你证实了,你就很相信了。台湾了解这个例子之后,有些老师拿苹果去做实验,拿白米饭做实验,效果很好。对那个苹果讲不好的话,苹果烂得很快;对苹果讲赞美的话、感恩的话,不会坏,还香香的。结果那个坏掉的苹果也没人敢吃,因为这吃下去可能所有骂的话一起吞下去了。自己做了,不怀疑。
万物都有灵性,都能沟通,有做过实验的人就相信了。真的,有一块地方种菜,然后请虫来吃,恭恭敬敬请它们吃,感应,其它地方手下留情,可以商量的。这证明万物都有灵性。可是在万物之灵当中,人特别。为什么?他能接受教育。其它的动物它能接受训练,可是你叫它看经典、学伦理道德,比较困难,因为它有障碍,比较重。你看人可贵在这里,可以接受教育之后成就道德,恢复本性,最后可以有天地之德,去爱护万物。后面这些句子都在强调,这些古圣先王,恩泽百姓、恩泽万物。
所以近代这些研究近代物理学的科学家很可贵,他们的这些理论可以把现代的人类唤醒。您看现在天灾这么多,山崩地裂,这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尚书》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心感召的,精神感召的,讲完了。可是我们不听老祖宗的话,科学家讲的才信。你看,意念累积的幻象,那你要改变整个物质世界,当然要从人心的思想下手,完全找到根本。
研究近代物理学很知名的一位科学家布莱登先生。普朗克那是先驱者,爱因斯坦的老师。现在还正在研究的,布莱登先生,很受到世界的尊崇。他研究得非常好,他说只要人能够改邪归正,能够弃恶扬善,端正心念,只要能做到这几点,不止可以化解这个灾难,还能把世界带到更好的境界。因为物质是精神相续的相。所以以前研究物质,都着了那个物质相,不知道物质从哪里来的,这个叫着相,叫执着。「君子务本」,你要找到根本,才能化解问题。
好像时间到了,大家去体会一下,我们待会儿再继续来分析。大家体会一下,有没有「朝闻道,夕死可矣」,坦白讲,你「闻道」了,你就不怕死了。为什么?假相嘛。我们待会儿再一起来探讨,谢谢大家。